摘要:梳子因梳理头发而生,最早多以木头制成,“木梳”之名也由此而来。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都离不开这一方小小的木梳。它早已融入生活的肌理,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寻梳榔桥》
梳齿间
流淌着悠悠时光
木纹里
镌刻着手工匠心
今天
我们走进“中国木梳之乡”泾县榔桥镇
探寻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背后的
传承故事与创新之路
老工匠进乡村
梳子因梳理头发而生,最早多以木头制成,“木梳”之名也由此而来。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都离不开这一方小小的木梳。它早已融入生活的肌理,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榔桥镇地处皖南山区,山林茂密,木材资源丰富,为木梳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4年榔桥镇木梳产业产值2.8亿元,是该镇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徐老”的徐福海。
今年82岁的徐福海,生于上海,祖籍常州。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被下放到泾县榔桥镇溪头村,并担任公社综合厂的负责人。当时,本着为公社开拓产业的念头,徐福海充分利用当地的木材资源积极发展木梳制作技艺。
徐老的母亲是常州人,而常州梳篦早在明代就已工艺成熟,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这层渊源,他多次前往常州梳篦厂,诚意邀请,终于请来六七位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师傅。他们每人皆精通数道工序,来到榔桥后,很快带出了二三十个徒弟。
木梳做出来后销路根本不愁,当时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有几十个摊位等着拿货。有原料、有技术、有市场,榔桥的木梳产业迅速兴起,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以溪头村为中心,周边涌现出上百家家庭作坊和工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做木梳,从小规模生产逐步走向产业化。木梳不仅盘活了溪头村的经济,也为周边村庄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
榔桥木梳的名气也越传越远。2004年,榔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木梳之乡”称号;2014年,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两项荣誉,既是对传统手艺价值的肯定,也为它的保护与发展拓宽了道路。
老技艺新生机
一把看似普通的木梳,制作起来却需经历28道工序,处处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从选料开始就颇为讲究:黄杨木、石楠木、红桃木、沉香木、檀木等优质木材,需经开料、切片、蒸煮、晾晒,再静置一年以上,经历四季温差与湿度的变化,才能用于制梳,这样才能保证梳子不易变形和开裂。
切边
做梳齿是最关键也是最费功夫的环节。单是从齐口、隔间到剃齿方根,就包含10道工序。匠人们在这一环节格外细心,每一个梳齿都要精心打磨,直至摸起来圆润光洁,梳头发时不勾丝、不伤头皮才行。
开齿
之后的雕刻、髹漆、抛光,更让木梳从实用工具升华为艺术珍品。匠人以刀为笔,在梳身上刻出花鸟、山水等精美图案,再刷上漆,仔细抛光,原本实用的木梳,就变成了一把可日用、可观赏的工艺品。
晾干与整形
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榔桥木梳的从业者也深知创新才能带来生机。“95后”工匠徐展鹏,就是让老手艺“年轻化”的代表。
徐展鹏在直播 资料图
今年年初,“小伙把梳子做成柿子形状卖了5万把”登上微博热搜,这位小伙就是徐展鹏。他生在榔桥镇,家里三代人都做木梳。2021年,徐展鹏放弃国外工作返乡,决心振兴家乡木梳产业。
“柿柿如意”梳
2023年,他和团队抓住年轻人注重养生的心理,推出“柿柿如意”按摩木梳。这款梳子造型像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还在柿子顶端配了颗木刻花生,象征“好事发生”。这款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木梳的制作工艺,又与现代审美结合,目前已售出5万多把,相关话题阅读量更是超6000万次。
徐展鹏说:“小时候家乡木梳产业很兴旺,但留学回来发现,我们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已落后。”正是这种差距感,让他更坚定地走创新之路,为榔桥木梳制作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泾县非遗人家“佳木兹庭”非遗展示空间,可以看到徐展鹏设计的“柿柿如意”按摩梳、琴形梳,还有月形、条形、带柄、镶拼花纹等各式榔桥木梳。传统工艺融入了现代审美,制作出的木梳,不论简约还是精致,总有一款能打动人心。
小梳子连世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榔桥木梳搭上电商快车,并在产业集群规划的推动下,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的跨越。
泾县润发梳业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2002年,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胡桂荣创立此公司并注册“缘木轩”品牌。她不仅精通木梳制作全套工序,还先后尝试上门推销、建立网站、拓展外贸,将榔桥木梳远销国内外市场。自2003年起,胡桂荣抓住电商机遇,先后在阿里巴巴、天猫、拼多多、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和销售木梳,如今年销售额3000万元左右,其中线上销售约占2000万元。
截至2024年底,榔桥镇木梳生产企业已有68家,和“润发”一样,越来越多的木梳企业开始寻求电商发展机遇,提高经济收益和企业知名度。线下市场同样表现亮眼,木梳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已进入宣纸小镇、皖南川藏线沿线超百家礼品店和景区商铺。
在电商开拓市场的同时,榔桥镇积极推进木梳产业集群专项规划:引入进口原材料,扩充产品线,创新“体验+购物+参观”模式,延伸木梳的“文化品”属性;升级设备、加大科研投入,为传统工艺注入智能动力;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2024年,全镇木梳企业共获得专利30项。
榔桥镇是“中国木梳之乡” 资料图
一把小小的木梳
梳通了过去与现在
连起了乡土与世界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
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从皖南山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 丨 汪飞复审 丨 吴文静终审 丨 孟 昱
来源:松子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