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被医生一句话搅得心慌的时刻?比如感冒被疑成重病,明明没大碍却被吓得失眠,又或者站在人生岔路口,一边想“踏实往前走”,一边忍不住“躺平摆烂”?
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有没有过被医生一句话搅得心慌的时刻?比如感冒被疑成重病,明明没大碍却被吓得失眠,又或者站在人生岔路口,一边想“踏实往前走”,一边忍不住“躺平摆烂”?
其实百年前的托马斯·曼,也遇过这些糟心事,探病染了黏膜炎,被误诊成结核,和弟弟吵得面红耳赤,一个护着“文化”,一个捧着“文明”。
可他没把这些事当“倒霉经历”,反倒揉进了《魔山》里,汉斯在疗养院困了七年,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吵得不可开交,连“时间”都在那儿变得黏糊糊的。
这本书里藏着我们都有的迷茫、纠结和被困住的感觉,接下来就一起走进“魔山”,看看怎么把心里的“坎”变成向前的路。
谁没遇过一次闹心的误诊啊?感冒被硬说是肺炎,咳嗽被疑成结核,那种心里发慌又不敢不信的滋味,托马斯·曼当年肯定比我们更煎熬!
1912年他去瑞士看养病的妻子,就因为阳台那点湿冷空气,得了黏膜炎,愣是被医生断成了结核,你敢信?
这情节后来直接写进《魔山》,成了贝伦斯医生误诊汉斯的名场面!更讽刺的是,妻子的病后来可能也是误诊,可曼去世后尸检,肺里偏偏有早期结核病灶!
有人会说:“不就是点个人经历吗?至于撑起一部大小说?”可你细想啊,这哪是普通经历?这是把自己的慌、自己的疑、自己亲历的荒诞,揉成了《魔山》的“传记性胚胎”!
就像我们总把心里的坎写成日记,曼是把坎写成了史诗!
还有《威尼斯之死》,《魔山》写青年在疗养院沉沦,它写艺术家在欲望里堕落,多像两面镜子啊!
照出的不都是人在毁灭诱惑前,那点惊人的顺从?你我难道没试过?明知道熬夜不好还熬,明知道不该执念还执,曼不过是把这点人性写透了!
咱们跟朋友聊三观时,不也常吵到脸红?托马斯·曼和他弟弟海因里希,简直是现实版“观点Battle”!
一个捧着德国“文化”,说那是土地里长出来的魂,哪怕带着猎巫、火刑的疯狂,一个抱着“文明”,赞那是启蒙的光,哪怕有点冷冰冰的理性。
有人会骂:“这不就是搞文化民族主义?”可真不是!曼从来没把“文化”吹成完美的。
他明明白白写着,文化里有巫术狂欢的疯,宗教裁判所的狠,文明也不是万能的,它太爱用理性赶跑那些“不规矩”的情绪。
这哪是站队?是在戳欧洲的“痼疾”啊!就像《魔山》里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一个举着启蒙的火炬喊“向前”,一个裹着虚无的袍子说“没用”,汉斯夹在中间听得入迷,这不就是我们吗?
一边想积极向上,一边又想躺平摆烂,一边信理性,一边又被情绪拽着走!这种撕扯哪是“枯燥的思想辩论”?是活生生的人生啊!
你有没有过“被困住”的日子?比如居家时每天重复吃饭、睡觉、刷手机,感觉时间都粘住了?
《魔山》里的疗养院就是这样,没四季,没日夜,餐厅是戏台,病房是笼子,院长是典狱长,病人们熬成了“空心人”。
多像我们偶尔麻木的样子,汉斯从汉堡来,本想度假,结果一待七年,连“平地”的日子都快忘了。
有人会问:“他为啥不早点跑?”因为“魔山”不只是疗养院啊!是我们心里的迷茫,是那些“不想动、不敢变”的执念!
直到一战的硝烟飘来,汉斯才突然懂了,人为了善和爱,就不该让死亡统治自己!他拿起枪走下山,不是去打仗,是冲破那座“心山”啊!
你看,曼多温柔,他没让汉斯成为英雄,只是让他“从混乱里消失”,却给了我们希望,再困多久都不怕,只要敢迈出那步,就能超越心里的“魔山”!
就像我们终于从迷茫里抬头,哪怕前路还乱,也敢说“我要往前走”,这才是《魔山》最暖的地方:再深的沉沦,也能找到向上的光!
合上书时,总忍不住想起汉斯消失在雨里的背影,从困了七年的疗养院走下山,从“时间停滞”的迷茫里冲出来,多像我们终于咬咬牙,放下拖延、告别纠结的样子。
《魔山》从来不是本“枯燥的大书”,它更像个陪你聊天的老朋友,讲自己被误诊的荒诞,说思想撕扯的难受,聊被困住的无奈,最后轻轻告诉你“别让死亡和迷茫统治自己”。
下次再觉得心里堵得慌,像压了座“小山”时,不妨想想汉斯,再难的“魔山”,只要敢迈出第一步,风就会吹散迷雾,路就会在脚下铺开。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