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年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公益宣传活动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经过高校推荐、网络投票、专家网评、现场会评等多轮激烈选拔,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杨丽教授成功入选并获此殊荣。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等重量级嘉宾亲临现场,为获奖教师颁奖。
近日,2025年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公益宣传活动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经过高校推荐、网络投票、专家网评、现场会评等多轮激烈选拔,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杨丽教授成功入选并获此殊荣。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等重量级嘉宾亲临现场,为获奖教师颁奖。
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机化导报联合主办,华南农业大学承办,河南豪久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巨隆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旨在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展现农机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风采。来自全国农机教育高校、科研院所、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杨丽,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首席,长期致力于农机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科研领域,杨丽教授创新的玉米与豆类高速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关成果先后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装备、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农业主推技术,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大北农科技奖等奖励6项。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科技成果已在6家农机企业得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杨丽教授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4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了她带领团队助力丘陵山区机械化播种方面的工作。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央视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家级媒体以及四川电视台、贵州日报、达州新闻联播、黔西新闻联播等地方媒体也对其工作进行了多次深度报道,充分展现了其在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学术科研领域屡获突破的同时,杨丽教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毕业生等各类奖项,滋养桃李芬芳满园。
事实上,自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评选活动2013年设立以来,杨丽教授任职的工学院已连续七届荣膺这一荣誉称号,充分彰显了学院在农业工程领域深厚的科研实力与持续领先的育人成效。
中国农大工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办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农业机械化专业。彼时,以曾德超院士为主要代表的老一代知名专家教授,为学院的奠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德超院士
历经70余载时光的建设和发展,工学院现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194人的教职工队伍中,现有教授48人、副教授76人,汇聚了包括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思政教学名师及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学院秉承“以人为本,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按照“强化优势、突出创新、注重质量、再上水平”的建设思路,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农田作业机械、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等科研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优势,学术影响力不断得到加强。其中,农业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保护性耕作技术装备等重点科研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此外还建有校级和院级科研创新团队10余个。
近年来,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年均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00余篇,年均获授权国家专利200余件。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并没有停留在实验室,而是通过转化与应用,真正服务于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立足新时代,面向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助力更多像杨丽教授一样的优秀教师在这里潜心科研、专心育人,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