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团队用堆叠玻璃做出特殊结构,把高频通信芯片和低损耗的信号连接部件整合到一起,最终实现了 220GHz 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而且信号传输时的损耗还能控制在 0.3dB 以内。
一块还没成人手掌大的玻璃面板,最近在半导体封装领域掀起了新的技术讨论热潮。
这块特殊的玻璃,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
研究团队用堆叠玻璃做出特殊结构,把高频通信芯片和低损耗的信号连接部件整合到一起,最终实现了 220GHz 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而且信号传输时的损耗还能控制在 0.3dB 以内。
这是个不小得进步,玻璃材质的芯基板第一次在6G级别的封装场景里,证明了自己的性能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但不代表玻璃马上就能成为行业主流,关于 “下一代封装基板该用什么” 的探索和争论,其实才刚刚开始。
和硅或者有机材料比起来,玻璃在性能上的优势,让它在高频封装领域更有潜力。
佐治亚理工这次实验用的堆叠玻璃面板,厚度只有 100 微米。
团队先通过倒装芯片技术,把玻璃和没固化的 ABF 薄膜粘在一起,再在两层玻璃中间做出基于重分布层(RDL)的共面波导结构。
就是这套结构,最终实现了 220GHz 的宽带传输。
这有个重要背景,现在 5G 慢慢走向成熟,6G 正在加速推进,这时候封装用的材料得同时满足几个要求,低介电常数、低正切损耗、能扛住高温,还要保证封装尺寸稳定。
而玻璃的介电常数大概是 2.8,远低于硅的 12,热膨胀系数还能调到 3-10ppm/°C,这些特性让它更容易适配高频场景的封装需求。
如今,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已经成了制约整个系统性能的关键,材料哪怕只有一点小提升,也能让整体效率有明显增长。
不过,在热议玻璃性能的时候,另一个声音也不能忽视。
玻璃切割一直是个没完全解决的难题,一旦玻璃上出现细小裂纹,在高温多层堆叠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结构性损坏。
Disco 公司的研究就提到,玻璃基板在切割成单片时,常出现一种叫 “SeWaRe” 的背面裂纹,这会直接影响封装的可靠性。
针对这个问题,研究团队也在想办法。
他们尝试用双刀片切割,再配合高模量的电介质层压技术,来增强玻璃边缘的强度。
同时还用上了 “回拉法”,在切割区域边缘提前把积层材料剥掉,减少应力集中的地方。
除了切割,玻璃上做通孔(TGV)也曾是个大难题,但现在激光诱导深蚀刻(LIDE)技术越来越成熟了。
比如 LPKF 公司用激光改性加 HF 湿法蚀刻的工艺,已经能做出 3 微米孔径、5 微米间距的玻璃通孔。
不过不同企业的技术各有侧重,在 TGV 的纵横比上表现不一样。
YES 公司用的湿法蚀刻槽,纵横比能到 4:1 至 20:1。
东京大学团队在 100 微米厚的 ENA1 玻璃上,做出了纵横比 20:1 至 25:1 的结构,各自都有优化的方向。
为了更环保,东京大学团队还换了种思路,用深紫外准分子激光代替 HF 蚀刻,既能做出整齐的通孔,又不会破坏玻璃的主结构,探索更清洁的加工方式。
这些工艺上的进步说明,“玻璃难制造” 已经不是跨不过去的坎。
还有一个常见的争议:玻璃是不是只是用来替代有机芯的新材料?
其实这么想,可能忽略了封装技术底层的演进逻辑。
像 Unimicron 这样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在玻璃基板上做混合键合工艺。
和有机芯比,玻璃的表面更平整、位置精度更稳定,这让 Cu-Cu 键合成为可能,进而能在高密度的 RDL 布线情况下,实现小于 2 微米的间距设计。
同时,玻璃的热传导能力和尺寸控制能力,也让它能适配现在的异质集成趋势。
这种 3D 封装结构,正是当前 AI 芯片和 6G 通信模块急需的系统级支撑平台。
所以说,玻璃不只是替代材料,更是重构封装思路的起点。
它带来的是在封装系统设计中,建立起新的协同架构。
到了产品落地阶段,成品率是决定高频封装能不能规模化的关键。
材料的细微差异、堆叠时的偏移、通孔的微小误差,都可能被放大成系统故障。
在 2025 年 ECTC 大会上,Onto Innovation 团队展示了一套针对 FOPLP(扇出型面板级封装)玻璃基板的预测良率模型。
他们通过测量 510×515mm 大面板的芯片偏移和变形数据,再结合定制的工艺参数和机器学习算法,能提前预警加工误差,还能优化后续的工艺窗口。
这类建模系统不仅能提高点对点的校正效率,还能为封装材料的选择、工艺参数的匹配提供明确依据,为玻璃封装的大规模量产提供数据保障。
从材料性能、工艺进展,到系统互联,再到成品率的保障,玻璃基板的发展路线图虽然还在完善,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了。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