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潮玩规模年增近23%,Z世代贡献四成消费,悦己需求成核心动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8:09 1

摘要:潮玩英文叫“Art Toy”或“Designer Toy”,是结合了艺术设计和潮流元素的玩具。和普通玩具不同,潮玩的受众更广,不仅仅是为了“玩”,更看重的是背后的IP、时尚创意和这些创意带来的独特文化意义。

潮玩英文叫“Art Toy”或“Designer Toy”,是结合了艺术设计和潮流元素的玩具。和普通玩具不同,潮玩的受众更广,不仅仅是为了“玩”,更看重的是背后的IP、时尚创意和这些创意带来的独特文化意义。

2016年,北京三里屯的一家泡泡玛特门店悄然开张,门头不算起眼,却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排队购买盲盒。

泡泡玛特延续这个做法,和香港设计师Kenny合作推出了Molly星座系列。没想到这个印着小女孩形象的塑料玩偶,竟然成为了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符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5年至2024年,全球潮玩市场从87亿元增长到448亿元,年复合增速接近23%。

其中,中国潮玩市场的增长尤为迅猛,泡泡玛特、52TOYS、名创优品等企业依靠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原创IP开发能力,快速走向全球市场。Z世代,成为这波浪潮的主力军,仅在中国,就贡献了40%的潮玩消费。

2019年,欧美明星在Instagram上晒出Labubu的照片,引发大量用户模仿,图片随后被转发到日韩和东南亚的社交平台。到2021年,Labubu已经成为在中国市场最被追捧的潮玩IP之一,甚至一度需要“代购”才能买到。

传统消费品出海通常需要做很多本地化调整,但Labubu几乎没改形象和包装,就能在不同文化中受到欢迎。原因是它的IP形象有“现代性符号”特征,可以跨越语言和地域,全球都能产生共鸣。

这种所谓“天然国际化”的潮玩,是不是只是视觉符号的偶然走红?但从泡泡玛特的全球布局可以看出,这并非个例。

截至2023年底,泡泡玛特已在2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门店,2023年海外收入达到13.5亿元,同比增长260%。这种是潮玩“内容即产品”的全球适应能力的体现。

在2022年泡泡玛特财报中提到,中国Z世代(1995年—2010年出生)是最核心的消费群体。这一代人更看重“为自己买单”,潮玩满足了他们对个性、情绪表达和社交分享的多重需求。

但也有人认为,这类消费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与“炒盲盒”“撞款炫耀”挂钩。确实,在2020年前后,国内一度出现潮玩二级市场炒作价格虚高的现象。部分隐藏款在闲鱼平台上被炒到原价的10倍以上,引发监管关注。

潮玩不只是“玩具”,而是IP文化的载体。以泡泡玛特为例,其产品已不再依赖盲盒机制,而是结合动画、短剧、潮流展览等形式,构建起完整的“虚拟角色生态系统”。

对于Z世代而言,拥有潮玩,是参与一个IP世界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潮玩价格普遍比欧美品牌低30%—50%,这一点经常被误读为“低端化”策略。但事实是,这种差距来自中国制造业的效率优势。

供应链的效率,不只是节省成本,更是提高试错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潮玩这种需要不断试水新设计的行业里,产品上市的周期能否压缩,直接决定了市场反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潮玩能在国际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2020年至2024年期间,52TOYS的海外收入从3500万元增长至1.47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100%。

中国企业早期确实依赖国际IP来打开局面。泡泡玛特曾与迪士尼、漫威等IP推出联名款,名创优品也通过引进Hello Kitty、美乐蒂等形象在海外打开市场。但从2021年开始,行业趋势明显转向原创IP开发。

泡泡玛特目前已拥有超过30个自有IP,其中Molly、SKULLPANDA、Dimoo等角色已具备全球辨识度。52TOYS将“胖哒”系列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通过短视频、动画设定等方式强化其文化背景。

这种原创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中国品牌不再依赖“借IP生存”,而是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

中国潮玩企业在IP共创、运营、传播等环节的能力不断增强,也正在从“制造强”向“文化强”转变。

当一个Molly能在东京、首尔、纽约和巴黎被年轻人同时晒在社交平台上,它已成为一个共通的文化符号。

中国品牌的崛起,是在全球年轻人心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