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洛阳地区沦陷之后,日军139联队的第3大队,就担任着伊川县寨子街周围的警备和构筑阵地的任务,敌我双方沿伊河对峙。
当年攻破西峡口的日军139联队,曾经因为日军大佐太抠门,导致这支部队的高层,全部被抗日英雄打死。
这就是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寨子街事件”。
1944年,洛阳地区沦陷之后,日军139联队的第3大队,就担任着伊川县寨子街周围的警备和构筑阵地的任务,敌我双方沿伊河对峙。
这个139联队,是也是后来侵略镇平、内乡、西峡的日本军队主力部队。
故事的主人公叫洪绍致,本名郭绍绪,伊川县本地人。根据郭绍绪本人的回忆录记载:他当时在中国远征军第二军军长王凌云部下,担任副官处处长。
王凌云就是在解放战争中,防守南阳的中将司令官,1950年正式加入功德林。
1944年5月,王凌云此时还在重庆接受训练,他就派副官蒋保林、军需科长赵子何、以及时任副官处处长的郭绍绪一起到伊阳县虻店接回母亲与妻儿老小。
如果按照郭绍绪回忆录的说法,那就是在看到自己的家乡被日军烧杀抢掠,义愤填膺,就在当地寻找力量,伺机杀敌。
事成之后,千里护嫂,完成任务,活脱脱一个民国版关云长的故事。
即便是郭绍绪本人的回忆录,也存在一个很大漏洞,日军是1944年5月攻占伊阳。郭绍绪5月回到伊阳之后,直到8月25日护送王凌云的家眷离开。中间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足够往返二十几趟,为什么一直没有离开?
跟随他的一起去的副官蒋保林、军需科长赵子何,这两位居然不知去向。
按照郭绍绪本人的说法,他在回到家乡之后就立即组织民团。伊阳县的马三俊、杜明斋、袁好文、谢修成、逯中甲等人迅速入伙,并将队伍发展到了600多人。
按照日军的记录:1944年5月,在伊川县寨子街北河东(今伊川县白元街)的一个民宅小院中正式成立了民团。
600多人的队伍,所需要的军饷、武器、衣服、物资,人脉,绝对不是区区几万块大洋就能办到。
因为在郭绍绪的回忆录中,有一个人始终没有被提到。那就是他的结拜大哥,黄旅汉。
虽然郭绍绪从未提过,但是日本人对这件事绝对是刻骨铭心。
按照日军的资料记载:日军139联队第三大队本部、第11中队和第8机枪中队就驻扎在伊河的寨子街南侧高地。第8中队阵地的正面,是国民党第85军的新编第14师和第23师。
此时,14师师长黄旅汉早就有投靠日军的心思。
于是,他就派心腹郭绍绪与日军第3大队取得了联系。
日本人在这一点也说得很含糊:刚刚回乡的郭绍绪,怎么就成了黄旅汉的心腹。
日军联队长平野林作大尉(当时仅为中尉)对“寨子街事件”有过定论:自卫团长洪绍致(郭绍绪)受第14师长黄旅汉的授意以谋略手段暗杀了大队干部。
这里得稍微多说两句,日军在编写这本资料的时候,大佐、中佐、少佐,联队长、中队长,要是官职在少尉以上,甚至作战勇猛的曹长一级基本都有照片。
偏偏是这几位,从官职最高的大尉,到官职最低的曹长,都没有照片留下。
说明日军也觉得,这几位实在是“生的龌龊,死的窝囊”。
所以,也就少了一次污染我们眼睛的机会。
据日军资料显示,14师师长黄旅汉曾经多次派郭绍绪到寨子街去联络:“如果条件合适就归顺,特别是归顺后的地位和待遇如何,一定要谈清楚”。
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中,双方见面肯定不止一次。
在谈判之中,敌我双方的情报部门不可能一点风声不知道,日军最后可能也知道。黄旅汉的投降很可能只是个人行为,也就说郭绍绪和手下的民团才是他的底牌。
更何况,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这个14师最后投靠了日军。也就是说,黄旅汉之所以投靠日军,就是为了继续吃空饷。职务,金条一样都不能少。
面对这样的情况,日军大内弘义的算盘珠子同样打的山响:拉不来部队,这个少将师长,不是你想当就能当。
于是,大内弘义做了一个阴险的决定:他对着前来带话郭绍绪的笑眯眯地说道:“黄旅汉的不行,把他干掉,不是更能早日达到和平之目的吗?”
说罢,日军机枪中队长甲斐治郎中尉拿出了委任状,任命洪绍致为寨子街自卫团长,指挥两个中队。
郭绍绪看着鬼子的任命书陷入了沉思:堂堂日军少佐,居然这么抠,办事一点都不敞亮。
鬼子这张特色大饼画的,假大空不说,连个芝麻都不舍得点。
我们得注意一下日军的原文,这张“委任状”是由区区一名日军少尉中队长签发的,完全具备了“一眼假”的优越性。
也就是说,少尉敢当少佐的家,这还不假吗?
后来继任139联队的平野林作大尉在日记中写到:彼我双方都耍了手腕。
郭绍绪回去之后就把日本人的心思和态度跟黄旅汉讲清楚了,黄旅汉非常崩溃:我对鬼子掏心掏肺,鬼子待我狼心狗肺。
职务上的事,变成了职场上的事。
职场的残酷,往往不亚战场。
一场针对日军139联队高层的暗杀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按照日军的资料记载:8月25日,大内义弘带领第3大队下乡,进行了为期3天的扫荡行动。中午回来之后,郭绍绪设下“午宴”慰劳大队干部。
下午2点30分,宴会正式开始。出席本次“送人头”宴会的有大队长大内义弘大尉、第11中队长榊亲志中尉、机枪中队长甲斐治郎中尉、大队副官漱信三少尉、军医久嘉夫、主计(后勤)字高兴三郎、情报曹长金泽宪一,连同翻译金泽共八人。
这时候有朋友问了:整整8头鬼子,居然连个哨兵都不带?因为这个酒店的位置,跟日军的司令部在同一条街上,距离鬼子的兵营只500米左右。
一共招待8个人,而且是白天。双方经过多次联络,彼此太过熟悉,所有赴宴者没有带卫兵。
郭绍绪回忆:日军翻译官金泽到达现场之后,还特意走到每个房屋门口,向屋内窥探,又到厕所以及每个角落巡视一遍,看到一切正常才安然入席。
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鬼子们酒足饭饱后,围着饭后送的西瓜果盘手舞足蹈。也难怪,日本人到现在啃个西瓜皮都不容易,更何况这种带瓤的。
一顿酒,一直喝到下午3点左右。喝的迷迷瞪瞪的榊亲志中尉发现郭绍绪和几个陪坐的悄悄地都出去了。榊中尉感到奇怪,怕有情况跟到屋外。
屋外埋伏好的自卫团几个人冲上来,直接将其干掉。随后,留在室内的仆人们,从背后掏出手枪,将正在狂啃西瓜皮的众鬼子一一击毙。
日军听到枪响都懵了,差点以为八路军打过来了。139联队3大队紧急集合,赶到案发现场。
日军的调查报告中写到:队长等8人已经全部被击毙,现场如同人间炼狱一般。按照少尉计宇高(验尸官)的报告,估计酒宴上已经下了毒药,参加宴会的8个人稍作抵抗,落到了悲惨的下场。
事发当天,洛阳的日军正在召开联队长和兵器方面的将校级会议,出席会议的下枝联队长、前田副官、兵器首席委员平野中委闻讯一脸懵逼。
他们在当天晚9点从洛阳出发,急奔寨子街,凌晨3点才赶到追悼会现场。
向遗体行礼后,联队长命令平野中尉代理大队长,组成讨伐队进行了20天日夜寻找这伙人进行“讨取”。
最终,因为这伙人早已逃远,鬼子没有收到任何成果。
按照郭绍绪的说法,日军在搜寻他们的过程中,中了民团的埋伏,又被干掉了20多头。
这件事情,给鬼子带来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日军情报部门经过仔细调查之后,甚至专门颁布了一道命令:“大队长以下,不得私自与当地乡绅、民团进行接触”。这条命令,日军各个部队反复提及,并且被特别强调的内容。
就是怕大队长以下的鬼子太抠嗖,影响了日军拉拢汉奸的计划。
军史这东西,就是敌我双方各自在脸上贴金的过程。
无论中日的档案如何描述,郭绍绪究竟是个义愤填膺的孤胆英雄;还是迷途知返的回头浪子。但是,都不影响伊川县寨子街那场血溅西瓜宴的结局。郭绍绪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镌刻在抗战英雄的丰碑之上。
来源:白羽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