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吃的米饭,一粒米还可以变成什么?在今天开启的闵行区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展现了一粒米的旅程——从米到米糕、米酒、米露……展现了大米的好滋味和产业链。国庆假期即将来临,闵行还推出了众多农文旅融合的线路,市民游客可以去走一走、逛一逛。
除了吃的米饭,一粒米还可以变成什么?在今天开启的闵行区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展现了一粒米的旅程——从米到米糕、米酒、米露……展现了大米的好滋味和产业链。国庆假期即将来临,闵行还推出了众多农文旅融合的线路,市民游客可以去走一走、逛一逛。
一粒米的旅程:从田间到舌尖,藏着三产融合的巧思“粗石磨新米,竹屉载三秋,碾得时光细,蒸出岁月香”,在丰收节的“一粒米的故事”板块,每一粒闵行米都成了“主角”。这里不仅有市农科院基因中心培育的节水抗旱稻,也有本地大米合作社带来的新米、更有米糕、桶蒸糕等米制品美味飘香。从稻种培育到加工转化,从鲜米直供到特色美食,一条覆盖大米成长全流程的产业链在此铺展,让“一粒米”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价值跃升,也让市民尝到闵行农业的“好滋味”。
“一粒米”让科技不再是藏在实验室里的理论,而是能看见的优质稻种、能尝到的香甜米糕、能触摸的完整产业链,既让闵行农业有了“吃得香、品质优”的“颜值”,更有了“产业链全、附加值高”的“实力”,透过“一粒米”的故事,让乡村产业振兴切实可感。
据悉,历史上闵行地区是江南米市的集散地,因漕运发达,聚集了大量米行商户,故也称“米行”,后转音为“闵行。
走进丰收节现场,现代农业的“科技感”扑面而来。田间,无人驾驶拖拉机正穿梭开镰,精准作业的姿态尽显智慧农业的便捷高效;集市旁,植物表型研究传感器、水稻AI数字智能化绿色防控设备整齐陈列,用科技力量讲述闵行农业“藏技于粮”的实践;市农科院基因中心的缤纷生菜沙拉、营养丰富的多酚鸡蛋,八月香米浆的清甜、交大葡萄酒的醇厚,更让“科技赋能农品”从概念变成可品尝的“好味道”。
在这里,科技不再是遥远的术语,而是看得见的智能设备、尝得到的优质农品。
丰收节的国风市集,是闵行农耕文化的“展台”。浦江沪谚方糕藏着老上海的甜糯记忆,汇东村套板葫芦刻着传统技艺的巧思,七宝非遗酿造酱油、马桥豆腐干传承着老味道的匠心,颛桥竹编则让传统工艺焕发现代美学……
闵行各街镇与居村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农耕农趣农味、农风农乐农情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让老技艺“活”起来、老文化“潮”起来,在沉浸式体验中,让闵行农耕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悄然升温。
本届丰收节不仅是庆丰收的舞台,更是聚人才的平台。现场集中展示闵行高质量农业招商项目,正式发布“农业储备人才汇聚计划”,以政策红利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乡村。
本届丰收节上,闵行区农业农村委组建的“乡村振兴青年推荐官”团队格外亮眼——他们手绘农文旅地图,精心打造8条“农文旅融合线路”,让市民在打卡乡村美景、体验农耕乐趣的同时,感受闵行乡村的独特魅力。
助农直播区里,闵行新农人、“三农”青年与人气美食节目达人朱厘米同台,镜头前,新鲜的本地农品、香甜的优质米糕、热闹的农产品集市一一呈现,线上线下联动,让闵行的“丰收好物”走进更多家庭。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