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第二次降息,也是市场早已“定价”的政策动作。相比本身的降息幅度,更引发关注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他强调,这不是一次“无脑放水”
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第二次降息,也是市场早已“定价”的政策动作。相比本身的降息幅度,更引发关注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他强调,这不是一次“无脑放水”,而是“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泼在了原本期待更大宽松力度的市场身上。美股在消息公布后短暂冲高,但很快回落;美元也是一度走低后又回涨;黄金则持续低迷。
在传统认知里,降息往往被视为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信号。在过去几年,每当经济数据走弱,降息几乎就是“刺激”和“托底”的代名词。但这一次,情况并不完全一样。
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强调:“当前不是刺激经济的时点,而是为了应对潜在的风险。”他说这句话时,是美国8月的就业数据出现明显回落,其中ADP新增就业仅为5.4万人,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20万人。8月CPI同比下降了0.4%,房地产市场也显示出降温迹象。
这也是为什么美联储选择“先发制人”式地降息25个基点,而不是等到全面下滑后再出手。
从这个角度看,鲍威尔所谓的“风险管理”,其实是一种政策前瞻性调整。
虽然降息落地,但市场的反应却并不热烈。美股冲高回落,黄金疲软,说明投资者并没有将这次决策视为“明确宽松”的起点。
原因之一在于,美联储公布的“点阵图”虽然显示年内仍然有两次降息的可能(预计在10月和12月各25个基点),但鲍威尔并没有承诺固定路径。
高盛在9月20日的报告中指出,除非通胀出现意外上升,或就业数据突然转强,否则美联储仍然会按照既定的节奏推进降息。但这种“条件式降息”的表述,在市场看来不够“鸽派”,没有办法支撑资产价格持续走强。
另一层市场关注的焦点,是美联储在政策制定中有没有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有消息传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正在推动解雇美联储理事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和丽莎·库克(Lisa Cook)。虽然该行为尚未付诸行动,但引发了广泛关注。
鲍威尔在这次发布会上明确拒绝评论相关事件,但强调“美联储将坚定维护其政策独立性”。他还表示,任何外部压力都不会影响联储的决策框架,政策将继续依据就业和通胀两大核心指标推动。
这对于维护市场信心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市场认为联储沦为“白宫工具”,资产定价机制将彻底失效。
有人担心,降息可能刺激需求,进而推动通胀回升,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不明朗的背景下。
高盛预测称,如果美国对部分进口商品加征的新一轮关税持续施压,核心PCE通胀可能在短期内被推高至3.2%。而美联储目前的政策目标是将核心通胀控制在2%左右。
鲍威尔并没有否认风险存在,但他也指出,美联储对于通胀的判断更偏向“可控”,短期内不会因为通胀预期变化就轻易暂停降息。但这也意味着未来政策的路径将更具弹性,市场也需要适应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风险管理模式。
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传统“宽松=涨市”的逻辑正在逐步失效,投资者需要更精细地理解政策背后的结构性影响。
以港股为例,受益于美元流动性释放和海外资金回流,部分科技龙头在近几周表现亮眼;而A股市场中,资金更倾向于布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板块:新能源、人工智能、资源类企业成交活跃;黄金则因为对降息路径的反复博弈,短期波动较大,但中长期仍具配置价值。
从美联储这次降息来看,政策并没有回归到传统意义上的宽松周期,而是更像一次“预防性调整”。鲍威尔在多个场合强调:货币政策将保持克制,并视数据而动。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上升,贸易局势还不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坚持数据驱动、保持独立判断,或许才是当前最稳妥的政策选择。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