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史之乱后,大唐风雨飘摇,李豫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没能重现开元盛世,但他续了唐朝的命。
编辑|避寒
《——【·前言·】——》
安史之乱后,大唐风雨飘摇,李豫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没能重现开元盛世,但他续了唐朝的命。
他是守成之主?还是乱世枭雄?他的手段,比你想象的更狠。
762年,唐肃宗驾崩,皇位之争暗流涌动,李豫,这个看似温和的皇子,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
他要面对的第一个敌人,是宦官李辅国。
李辅国是谁?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他拥立李豫登基,挟天子以令诸侯。
“陛下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 这句话狂妄至极,也让李豫如芒在背。
李豫隐忍不发,他尊李辅国为“尚父”,表面上言听计从,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
他联合了另一位宦官程元振,程元振,同样手握重兵,两人一拍即合,一场政变正在酝酿。
762年,机会来了,李辅国志得意满放松了警惕,李豫和程元振发动了突袭。
李辅国被诱骗出宫,等待他的是埋伏好的士兵,刀光剑影血溅当场。
李辅国,这个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就这样死了,死得悄无声息。
李豫并没有放过他,李辅国的头颅被割下,弃于茅厕,杀人诛心!
李豫要用这种方式震慑其他权宦,但是程元振也不是省油的灯,铲除李辅国后,他开始独揽大权。
李豫再次隐忍,他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764年吐蕃入侵长安告急,李豫临危不乱,他下令程元振率军迎敌,程元振,却节节败退。
朝野震动,李豫抓住机会联合朝臣弹劾程元振,程元振被罢黜流放岭南。
“赐死。” 李豫冷冷地说道,程元振也死了,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李豫就这样一步步清除了身边的威胁,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权臣鱼朝恩掌控禁军功高震主,李豫决定故技重施,他设下“鸿门宴”,邀请鱼朝恩饮酒。
酒过三巡,李豫举杯示意,埋伏在暗处的禁军一拥而上,鱼朝恩猝不及防。
“缢杀。”李豫对外宣称鱼朝恩“自尽”,死无对证。
李豫就这样用“杀人不见血”的手段,巩固了自己的皇权,他的皇位是用鲜血铺就的。
安史之乱几乎摧毁了唐朝,叛军残部仍在各地盘踞,李豫要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平定叛乱。
当时叛军残部盘踞洛阳负隅顽抗,李豫手头的兵力不足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借兵,借谁的兵?回纥。
回纥,是北方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但是借兵的代价是什么?“克城后金帛子女归回纥。”
李豫答应了回纥的条件,这个决定引起了朝野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饮鸩止渴引狼入室。
李豫却力排众议,他认为“速战止殇”长痛不如短痛。
回纥骑兵开赴洛阳,叛军根本无法抵挡,洛阳被攻破了,但是回纥骑兵,却在城中烧杀抢掠。
洛阳一片狼藉,李豫背负了骂名,但是他赢得了时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就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帝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接下来,李豫要面对的是边疆危机,河朔三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李豫无力征讨,他采取了“暂时妥协”的策略。
招降安史旧部,田承嗣、李宝臣,册封他们为节度使,承认他们在河北的统治,这个决定同样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养虎为患,李豫却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他要避免与地方势力的正面消耗,为经济恢复赢得时间。
李豫的策略,是“以藩制藩”,利用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维持边疆的稳定,但是这个策略也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763年,吐蕃攻陷长安,李豫被迫逃亡,这是唐朝历史上罕见的耻辱,但是李豫并没有放弃。
他迅速召回郭子仪,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他临危受命,集结兵力与吐蕃军队展开激战。
“以战养战。”郭子仪用这个策略不断消耗吐蕃的实力,最终击溃了吐蕃五万大军,收复长安。
李豫重返皇宫,虽然这次胜利并没有彻底解决吐蕃的威胁,但是它重振了唐朝的军事威望。
李豫用一场场战役为帝国争取了生存空间,他的策略是“以战止战”,用战争换取和平,用鲜血换取喘息。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也濒临崩溃,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李豫深知经济是王朝的命脉,他必须进行改革。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改革盐政。
盐,是重要的生活物资,也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当时的盐业,被官吏和盐商把持,他们层层盘剥哄抬物价,百姓苦不堪言。
李豫启用了刘晏,刘晏,是著名的理财专家,他推行了“官商分利”制,将盐业经营权部分开放给商人。
政府通过税收分成,这个改革打破了官吏和盐商的垄断,盐价降了下来,百姓得到了实惠,政府的盐税收入也大幅增加。
从40万贯,飙升至600万贯。
盐税占国库收入过半,刘晏一夜之间成了朝廷的“财神爷”,但是,这个改革也触动了官吏和盐商的利益。
他们对刘晏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扳倒他。
李豫顶住了压力,他坚决支持刘晏的改革,因为他知道,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大事。
除了盐政改革,李豫还着力重建漕运。
漕运是将江南的粮食运往关中的重要通道,安史之乱破坏了漕运体系。
关中粮食短缺,饥荒严重,李豫下令重建漕运,他采取了多项措施,分段运输,高薪造船,军队护粮。
经过几年的努力,漕运体系终于恢复了,年运粮量达600万石,关中解决了饥荒问题。
“州县仓廪皆满。”老百姓终于看到了希望。
除了盐政和漕运,李豫还整顿了货币。
战后铜钱贬值虚币乱象,扰乱了经济秩序,李豫下令重铸“乾元重宝”稳定币值,打击虚币。
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唐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库充盈起来,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李豫用他的经济改革,为唐朝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但是他的改革也充满了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他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刀口舔血,如履薄冰。
李豫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是中兴之主;有人说他是守成之君;他的功过是非难以评说。
他平定了安史之乱残余,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他摧毁了宦官专权,重振了中央集权;他,进行了经济改革,使唐朝财政从崩溃边缘恢复,为“元和中兴”铺平了道路。
但是他也有过失,姑息河朔三镇,埋下了藩镇割据的痼疾;依赖回纥,导致洛阳遭劫,损害了民族尊严;晚年崇佛,劳民伤财削弱了国力。
他的统治,充满了矛盾,充满了妥协,充满了无奈。
李豫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但他是一个乱世中,尽力而为的皇帝。
李豫深知唐朝已经从盛世转向衰世,他的核心目标是“以最小代价延续帝国存续”。
李豫的权谋,是铁腕清除内部威胁,避免权力内耗。
李豫的军事,是用妥协与借力减少损耗,以空间换时间。
李豫的经济,是通过务实改革保障民生,维持统治基础。
李豫用他的隐忍与权谋,为唐朝续了命。
正如《资治通鉴》评价:“代宗沉毅有断,虽未能复盛,然天下粗安。”
若非李豫的努力,唐朝或许会在安史之乱后迅速崩溃,而非延续至907年,他的“以血续命”,实为乱世中“生存即胜利”的最佳注解。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