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武则天的宰相,被人往脸上吐口水不生气,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6:51 2

摘要:说起“唾面自干”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处世方式太过隐忍,可若了解它背后的人和时代,便会明白这份隐忍里藏着多少生存智慧与宽厚胸襟。创造这个典故的,正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而这句看似极端的劝诫,最初是说给他即将赴任的亲弟弟听的。

说起“唾面自干”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处世方式太过隐忍,可若了解它背后的人和时代,便会明白这份隐忍里藏着多少生存智慧与宽厚胸襟。创造这个典故的,正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而这句看似极端的劝诫,最初是说给他即将赴任的亲弟弟听的。

娄师德是河南原阳人,生于贞观四年,二十岁便考中进士。要知道,唐朝的进士科极难考取,当时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能中进士都算年轻,二十岁考中的娄师德,这份才华在当时足以让旁人艳羡。

中进士后,他被派往扬州任职,时任扬州长史的卢承业一眼就看出他是难得的人才,不仅时常关照,还直言:“以你的才华,将来必能当宰相,我的子孙日后还要托付给你,怎能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待你?”这份赏识,也印证了娄师德年轻时便已显露的不凡。

可娄师德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调回京师后,他任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品级不高却权力不小,是替皇帝监督百官、巡视州县的“耳目”。

可娄师德本性宽厚,不爱与人结怨,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让他干得很不开心,也没做出亮眼成绩。一晃到了四十多岁,官职依旧没有升迁,眼看中年将至,前路迷茫,他心里难免焦虑。

转机出现在公元677年,朝廷颁布“举猛士诏”,在全国招募军事人才。娄师德虽为文人,却深知继续在文官体系里耗下去难有突破,索性决定投笔从戎,去边塞建功立业。

为表决心,四十多岁的他每天坚持习武练力,还在额头缠上武士标志性的红色抹额,以文官身份加入军队,被唐高宗任命为朝散大夫,随军出征吐蕃。

到了边塞,娄师德很快适应了军旅生活,后来升任河源军司马,监管屯田事务。

公元682年,吐蕃入侵河源军,他率军在白水涧迎战,连打八场胜仗,让唐高宗十分欣喜,称赞他文武兼备,又将他提拔为比部员外郎,兼任萧关道经略副使。

不过,娄师德在边塞最突出的贡献并非打仗,而是屯田。他清楚,驻守边塞最关键的是粮草供应,从内地运粮成本高、耗时长,唯有就地屯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在大漠孤烟的边塞田间,经常能看到他穿着皮裤,和士兵们一起开荒种地、引水灌溉。在他的经营下,辖区内常年储备着数百万石军粮,陇右防线也因此变得坚不可摧,吐蕃再也难以轻易侵扰。

武则天执政后,对娄师德的才干十分认可,多次嘉奖。公元692年,六十三岁的娄师德因年事已高被召回朝廷,次年便被拜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武则天刚称帝,为巩固地位重用酷吏,实行高压统治,文武百官无不谨慎行事,生怕稍有不慎便招来祸端。娄师德深知“伴君如伴虎”,本就宽厚的他愈发低调谨慎,也才有了对弟弟“唾面自干”的劝诫——不是懦弱,而是在特殊时代里保全自身与家族的智慧。

他的宽厚,在日常小事里更显真切。一次,他与同僚李昭德一同上朝,因身材肥胖行动迟缓,李昭德多次停下等他仍赶不上,忍不住骂道:“你这个乡巴佬!”娄师德却不生气,反而笑着回应:“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呢?”

还有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曾举荐狄仁杰任宰相,可狄仁杰对此毫不知情,还多次排挤他,想把他外放出京。后来武则天拿出娄师德当初的举荐奏章,狄仁杰才恍然大悟,惭愧地感叹:“娄公的德行,我被他宽容相待却毫不知情,我远不及他啊!”

娄师德一生两度拜相,晚年还曾重任陇右诸军大使,继续主持河西屯田事务。公元699年,突厥入侵,他又出任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同年九月在会州病逝,享年七十岁。

从投笔从戎戍守边塞,到入朝拜相辅佐朝政,他始终恭敬待人、勤勉做事,在那个酷吏横行、人人自危的时代,凭着力量宽厚与谨慎低调,最终得以功名善终。这样一位既有才干又有雅量的人,即便过了千百年,依旧值得后人敬佩。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