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在京举行。作为“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其中一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将于9月24日举行,该沙龙包括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沙龙和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专业沙龙两部分。
2025年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在京举行。作为“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其中一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将于9月24日举行,该沙龙包括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沙龙和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专业沙龙两部分。
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沙龙围绕“预防性保护”主题,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主持,将邀请自日本、中国台湾及大陆的五位专家学者,从国际视野、工程技术、理论建构、监测实践等不同维度,分享文化遗产“防患于未然”的科学路径与实践经验,其中包括:
青木信夫(Aoki Nobuno),来自于日本,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在中日文化遗产保护交流方面贡献卓著。
赵宏禧(Hung-hsi Chao),来自中国台湾,现任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东亚项目总监。WMF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遗产保护非政府组织之一,六十年来在全球112个国家守护了超过700处文化遗产,赵先生长期活跃在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曾参与我国三星堆、乾隆花园、麦积山石窟等保护实践项目。
葛家琪,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结构师、结构首席专家。他在结构工程领域造诣深厚,近年来将先进的工程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在文物建筑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领域成果丰硕。
戴俭,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现任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与技术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预防性保护实践成果与经验。
杨娜,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她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曾长期围绕布达拉宫的结构健康开展监测工作。
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专业沙龙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主题,由故宫博物院世界遗产监测部主任狄雅静主持,将汇聚了空间技术、流域智慧、公众传播与实景三维等领域的四位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其中包括:
陈富龙,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他长期致力于遥感技术在遗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尤其关注灾害风险防控,在遗产防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汪芳,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其研究横跨人居环境与数字技术领域,深耕于挖掘传统智慧的数字新生。
黄墨樵,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作为故宫数字化建设的实践者,其多年来深入研究文化遗产数据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侯妙乐,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她的团队长期聚焦于实景三维技术赋能遗产保护领域,在大足石刻、云冈石窟、北京中轴线等文保单位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来源: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