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始终与时代文化语境紧密相连。从《诗经》的四言古朴到楚辞的浪漫瑰丽,从唐诗的格律严谨到宋词的长短错落,每个时代都赋予诗歌独特的美学形态。古代诗歌以凝练语言与韵律传递情感,如《诗经·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创比兴传
□汪小夕
诗歌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始终与时代文化语境紧密相连。从《诗经》的四言古朴到楚辞的浪漫瑰丽,从唐诗的格律严谨到宋词的长短错落,每个时代都赋予诗歌独特的美学形态。古代诗歌以凝练语言与韵律传递情感,如《诗经·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创比兴传统,李白《将进酒》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彰显盛唐气象。进入现代,白话文运动打破格律束缚,胡适《尝试集》开启新诗先河,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成为新诗典范。但随着大众传媒兴起,诗歌逐渐从文化中心退至边缘。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提出的“诗电影”概念,以及爱森斯坦、费穆等导演的实践,为诗歌传播开拓了新路径。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诗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快餐文化盛行使人们偏好即时、碎片化信息,与诗歌所需的深度阅读形成冲突,青少年日均阅读诗歌时间不足15分钟且多限于教材篇目。诗歌教育以应试为主,高校诗歌选修课边缘化,导致美学引导缺失。传播渠道上,纸质诗集发行量下滑,网络诗歌质量参差,短视频平台的娱乐化呈现难以传递诗歌内核。
马文秀的诗电影实践为困境中的诗歌注入新生机。作为领域领军者,她的工作室借助4K超清拍摄、动态分镜等技术,将抽象诗意转化为具象叙事。以《听喧嚣荒原有感》为例,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诗电影,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朗诵艺术,构建出充满神秘与挣扎的荒原世界。在《遇见马文秀》公众号发布的版本中,朗诵者沧桑的女低音成为连接文本与观众的纽带。当“夜色扶摇而上,像疯长的野草”的声音响起,荒芜寂寥的氛围瞬间铺展;“莫老爷,草菇,香椿,管家,老六…从远处奔来,又从近处消去”的叙述,配合节奏把控与情感递进,使角色与情节跃然眼前。描述主角迷茫时声音迟缓,展现希望时声调激昂,让观众真切感受角色的每一次心跳与挣扎。数据显示,该作品中青年观众占比达65%,其成功不仅在于技术赋能,更在于对诗歌精神的坚守。《汝瓷出窑》将非遗与诗歌结合,彰显传统文化当代价值;马文秀的国际推广计划则助力中国诗歌走向世界。
诗电影兼具文化与商业价值。《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线索,斩获16亿票房并引发全民背诗热潮,证明其市场潜力。衍生品开发、文旅联动等商业模式,如《长安诗选》脱销、西安旅游订单激增28倍,进一步拓展了商业路径。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诗电影带来更沉浸的体验。但制作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不均,以及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随着5G与流媒体发展,诗电影传播将更趋多元。马文秀工作室的实践表明,诗电影是诗歌艺术的创新形态,更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例。通过技术赋能与跨界融合,诗电影正为诗歌发展书写新的篇章,在传承与突破中寻找当代价值。
来源:海外品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