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能被“慢”治吗?十年数据看懂一种白血病的新突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6:47 2

摘要:当“白血病”这三个字闯入我们的生活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紧张的剧情、冰冷的病房和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但你是否知道,在白血病的大家族里,有一种被称为“懒癌”的类型,它的进展异常缓慢,甚至可以让一部分患者在无需立即治疗的情况下,与它“和平共处”很多年?

当“白血病”这三个字闯入我们的生活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紧张的剧情、冰冷的病房和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但你是否知道,在白血病的大家族里,有一种被称为“懒癌”的类型,它的进展异常缓慢,甚至可以让一部分患者在无需立即治疗的情况下,与它“和平共处”很多年?

它就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CL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 ,尤其偏爱中老年人,确诊时的平均年龄高达72岁 。它是一种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这些“坏掉”的白细胞会慢慢地在血液、骨髓和淋巴结里聚集 。正因为它“慢性子”的特点,许多患者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医生给出的建议常常是“观察等待”,先不用急着治疗 。

然而,“懒癌”终究是癌。一旦它开始“发脾气”,出现症状或进入进展期,治疗就必须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对抗它的武器主要是化疗,那是一场艰苦的“焦土战”。而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一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血液学年鉴》(Annals of Hematology)上的芬兰研究,通过对2013年到2022年近十年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分析,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这场对抗CLL的战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精准”与“温和”的 。这不仅仅是芬兰的故事,更是全球无数CLL患者命运转变的缩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这份报告,看看这十年间,医学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怎样的希望。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理解这场变革,我们不妨虚构一个人物——71岁的张大爷。他热爱钓鱼,身体还算硬朗,却在一次体检中,被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场景一:如果时间是2014年

确诊后,医生告诉张大爷,他的病情需要开始治疗了。在那个年代,最主流的方案是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简称“化学免疫疗法”) 。张大爷开始了每周数次的医院奔波,手臂上扎着留置针,透明的药液一滴滴注入体内。这套方案就像“地毯式轰炸”,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误伤了大量健康的细胞。

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脱发、难以抑制的疲惫感。他再也没力气去河边钓鱼了,大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床上。虽然治疗有效控制了病情,但几个月后,他的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更让他担心的是,医生说,这种病目前还无法根治 ,未来还有复发的可能。

场景二:如果时间来到2020年

同样是71岁的张大爷,同样的确诊。但这次,医生的第一步操作完全不同。医生采集了张大爷的血液样本,送去做了一系列详细的基因检测,重点关注两个指标:一个是“IGHV突变状态”,另一个是“TP53基因”有没有缺陷 。

医生解释说:“大爷,我们现在打仗不像以前了,得先派‘侦察兵’摸清敌人的底细。这些基因检测结果,就是您体内癌细胞的‘说明书’。”

检测结果显示,张大爷的癌细胞存在特定的“弱点”。于是,医生为他开出了一种名为“靶向药”的口服药片 。他不需要频繁住院输液,每天在家按时服药即可。这些药物像“精准狙击手”,能准确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的特定靶点,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则小得多 。

服药后,张大爷的副作用很轻微,生活几乎没受影响。他依然能提着小马扎,去河边享受钓鱼的乐趣。这场抗癌之战,从一场艰苦的“阵地战”,变成了一场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持久战”。

张大爷的故事,正是芬兰这项研究揭示的核心变迁:CLL的治疗,已经从“化疗时代”大步迈入了“靶向时代” 。

早期(2013-2017年): 化疗和化学免疫疗法是绝对的主角 。晚期(2018-2022年): 靶向药物开始普及,并成为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

数据显示,在早期,接受一线治疗的患者中,高达51%的人使用单纯的化疗,47%使用化学免疫疗法 。而到了晚期,单纯化疗的比例骤降至22%,而靶向治疗的比例从几乎为零(2%)飙升到了29% 。

这背后,是医学界对CLL认知的一次飞跃。我们不再将所有患者“一视同仁”,而是通过基因检测,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武器”。

那么,治疗方式的改变,是否真的带来了更好的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给出了几个振奋人心的数字:

3年生存率提升: 在早期(2013-2017)接受治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为69%;而在晚期(2018-2022),这个数字提高到了73% 。这看似不大的4个百分点,背后是更多被挽救的生命和家庭。中位生存期“无法估量”: 这是一个专业但极具说服力的指标。在早期队列中,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是6年(72.3个月) 。这意味着从治疗开始,一半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了6年。而在晚期队列中,由于新疗法的效果太好,研究结束时,仍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健康地活着,导致“中位生存期”这个点还未达到,无法计算出来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喜讯,说明患者的长期生存前景非常乐观。疾病控制时间更长: “距离下一次治疗的时间(TTNT)”也显著延长了。在早期,患者平均在治疗后33个月需要开始下一阶段的治疗;而在晚期,这个时间延长到了38.8个月 。这意味着,新的治疗方案能让疾病在更长的时间里处于“休眠”状态,给了患者宝贵的、无需治疗的“假期”。

这些冰冷的数据,翻译成温暖的语言就是:如今的CLL患者,不仅活得更长了,而且在更长的时间里,可以远离治疗的打扰,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然而,这份报告并非全是好消息。它也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基因检测的普及率依然不足。

我们前面提到,靶向治疗的精髓在于“精准”,而精准的前提是充分的检测。医生需要通过检测TP53、IGHV等关键基因的状态,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靶向药,以及该用哪一种 。早在2018年,国际权威的CLL工作组(iwCLL)就已明确建议,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都应进行这些检测 。

但在芬兰的真实世界里,情况并不理想。研究发现,即便是在2018-2022这个“靶向时代”,仍有高达79%的患者缺乏IGHV突变状态的信息,64%的患者del(17p)/TP53状态未知 。

这就像我们给狙击手配发了最先进的狙击步枪,却没有给他安装瞄准镜。武器再好,打不准靶心也是枉然。研究者分析,这可能与检测未完全普及、报销政策限制等因素有关 。

新疗法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疗效的提升,它还在悄然改变着整个医疗服务的模式和成本构成。

研究发现,从早期到晚期,患者总体的医疗资源使用量并没有发生剧变 。但内部结构却发生了“大挪移”:

住院和输液变少了: 随着口服靶向药取代了需要静脉输注的化疗,患者去医院门诊进行输液治疗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药费变高了: 与此同时,门诊药品的费用(主要是靶向药)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

这描绘了一幅全新的就医图景:患者不再需要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医院的输液室里,而是可以将治疗融入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自由度和生活品质,也对医疗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如何管理昂贵的药费,以及如何做好院外的患者用药指导和随访。

芬兰的这份万人级研究,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过去十年医学在对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看到,治疗理念正从“一刀切”的强攻,转向“个体化”的智取 。靶向疗法的普及,让CLL的治疗变得更高效、更安全,也更具人性化。

尽管CLL目前仍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但它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可以长期管控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 。患者的生存希望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当然,前方的道路依然有挑战,比如如何填补基因检测的缺口,如何平衡新药的可及性与高昂的成本。但毫无疑问,我们正走在一条正确的、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未来,对抗癌症的战争,或许不再仅仅追求“杀死”癌细胞,更是要探索如何与它“共存”,在有效控制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活本身。这,或许才是这场十年变革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参考资料:Ranti J, Jamalzadeh S, Mäkelä E, Vikkula J, Havula E, Luopajärvi S, Lindström V. Real-world study o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patterns and outcomes for treat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during 2013-2022 in Finland. Ann Hematol. 2025 Sep 19. doi: 10.1007/s00277-025-06595-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70924.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