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却能在小小的大棚里创造年入20万的奇迹。他不是什么农业专家,只是个普通农民,却掌握了蘑菇种植的“财富密码”。
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却能在小小的大棚里创造年入20万的奇迹。他不是什么农业专家,只是个普通农民,却掌握了蘑菇种植的“财富密码”。
在山东省聊城市的一个普通村庄里,王大勇被称为“蘑菇大王”。五年前,他还在外地打工,勉强维持生计。如今,他靠着两个蘑菇大棚,年收入突破40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能手”。
“最开始种蘑菇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说我疯了,现在他们都来向我请教技术。”王大勇笑着说。
01 从打工仔到蘑菇大王,意外转型
2018年之前,王大勇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城市建筑工地打工。每天起早贪黑,收入却不稳定,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
转折点出现在那年春节。受疫情影响,王大勇没能外出打工,偶然在农业频道看到蘑菇种植的节目。“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在家干点啥?总不能一辈子在外面飘着。”
他拿出全部积蓄3万元,又贷款5万元,建起了第一个蘑菇大棚。最初三个月,他一无所获。菌棒污染,蘑菇长势差,差点血本无归。
“那时候晚上睡不着,看着那些不发菌的菌棒,真想一把火烧了。”王大勇回忆道。
02 技术突破,找到关键秘诀
经历失败后,王大勇没有放弃。他到省农科院求教专家,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还专门买了十几本蘑菇种植的书籍。
温度、湿度、通风——蘑菇生长的三大关键要素,他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最适合当地环境的管理方法。
“别人都是直接买现成的菌棒,我学会了自己做菌种,成本降低了60%。”王大勇透露了他的第一个秘诀。
他采用玉米芯、棉籽壳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培养基质,既环保又大幅降低了成本。一个大棚就能节省2万多元的原材料费用。
03 巧打时间差,价格翻三倍
蘑菇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夏季高温期,蘑菇产量少,价格往往能比平时高出2-3倍。
王大勇通过调控大棚温度湿度,让蘑菇在夏季高温期依然能够正常生长。
“别人种不出来的季节,我能种出来,价格自然就上去了。”王大勇不无自豪地说,“去年7月,普通平菇卖到每斤12元,而我的成本只有2元多一点。”
除了夏季反季节种植,他还瞄准春节市场,提前安排生产,在节日期间大量上市,赚取可观利润。
04 循环农业,副产品再赚钱
蘑菇采摘后的菌渣如何处理?很多人头疼的问题,王大勇却发现了新商机。
他将菌渣卖给当地蔬菜种植户和果农,作为有机肥料使用。“一个大棚每年能产生20吨左右的菌渣,每吨卖300元,又是一笔6000元的收入。”
此外,他还将部分菌渣作为羊饲料,发展养殖业,形成了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
“看起来是废料,其实是宝贝。很多人不知道,菌渣里的蛋白质含量比玉米还高。”王大勇说。
05 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
传统的蘑菇销售主要依靠批发商上门收购,价格被压得很低。王大勇打破了这一模式。
他一方面与本地超市、食堂建立直接供货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开拓销售渠道。
“我在抖音上直播蘑菇种植过程,很多网友看到后直接下单。现在线上销售已经占到总销量的30%,利润比批发高出不少。”
最远他的蘑菇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真空包装加冷链运输,保证了产品新鲜度。
---
如今,王大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30多户农民一起种植蘑菇。他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形成规模效应。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靠蘑菇过上好日子,那才是真正的成功。”站在一排排现代化大棚前,王大勇信心满满。
他从一个大棚起步,如今年产值超过200万元,带动全村走上蘑菇致富路。
蘑菇大棚里,恒温恒湿控制系统自动工作,手机一点就能远程操控;直播间内,新鲜采摘的蘑菇被抢购一空。这个曾经的打工仔,用智慧和汗水,真正掌握了现代农业的“财富密码”。
来源:自若奶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