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新坍镇立足深厚红色文化底蕴,持续创塑“坍”索求新党建品牌,着力引导全镇广大青年干部坚定信仰、韧性成长、担当作为,为奋力打造“绿色低碳特色镇、宜居康养生态镇、红色文旅示范镇”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青年力量。
近年来,新坍镇立足深厚红色文化底蕴,持续创塑“坍”索求新党建品牌,着力引导全镇广大青年干部坚定信仰、韧性成长、担当作为,为奋力打造“绿色低碳特色镇、宜居康养生态镇、红色文旅示范镇”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青年力量。
为助力青年干部扣好入职“第一粒扣子”,新坍镇创新实施“笃行焕新”培养计划,并在“红新之声”公众号开设【“坍”索求新·青年说】专栏,通过鲜活讲述不同岗位青年干部的心路历程、实践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由“纸上所得”转化为“民生所获”,推动更多年轻同志发挥“挑大梁”作用,进一步打造一支作风硬、业务强、素质优的干部队伍。
以种子之心,扎基层之根
我叫李俊梅,是新坍镇财政和资产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自八月入职以来,从心怀感恩踏上新征程,到适应岗位接受新历练,我逐渐明白: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努力做好“一颗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泥土芬芳中绽放青春、践行价值。
初心如种,扎牢信念之根。报到第一天,组委就叮嘱我:“咱们基层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都是老百姓家里家外、田里田外的寻常事。只有把心沉下来,把事办实了,才能得到群众认可。”那时的我虽然点头应下,却并未完全体会其中深意。直到一次次跟随同事走访村(社区),看见在新潮村,长者食堂不仅让低保、五保老人吃上热乎饭菜,更成为他们唠嗑解闷、彼此照应的温暖驿站;在新合村,设立的农产品收购点让村民不再为“菜烂地里发愁”,寻常的“菜篮子”变成了传递温情的“暖心篮”;在新坍子社区,老党员志愿者主动结对留守困难儿童,将一个个“微心愿”化作照亮童年的光芒……这一件件踏实而温暖的小事,让我真切体会到“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的含义。正是这一点一滴的触动,让我坚定了信念:唯有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初心这颗种子才能在基层沃土里扎得深、扎得稳。
勤学似雨,引苗破土而出。初入岗位时,正赶上农村专项整治互查,“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补贴”“户厕改造”这些此前只在文件里见过的词汇,突然变成了手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说实话,起初真有些不知所措——政策理解不透、方法掌握不熟,心里没底,压力不小。后来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别怕,多跑几趟,多问几句,自然就熟了。”我这才定下心,一遍遍翻材料、一次次跟随同事走访,看他们怎么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发放标准、办申请补贴。慢慢地我发现,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背后都连着一户户真实的生活。基层这棵苗,得靠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学,才能真正扎进土里、冒出芽来。
担当作肥,助秆拔节生长。目前我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机会还不算多,但每次参加会议、研读文件,我都会留心那些跟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将关键条款、办理流程、注意事项逐一标记,为的是将来能更清晰、更准确地向群众解读。我理解的担当实干,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当村民咨询政策时,能说得清、指得明;是村里有需要时,能实实在在搭把手、使上劲;是像“小新直播秀”里的主播一样,敢于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路径,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就像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大树,田里的秧苗会结出沉甸甸的稻穗,我也希望自己每天多学一点、多做一点,一步步从“旁观者”成长为“实干者”。
站在这片稻浪翻滚、弥漫桃香的土地上,我深知“种子”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始终以初心为种、以勤学为雨、以担当为肥,在基层的沃土里默默扎根,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静静生长,努力长成一株能为群众遮风挡雨的“小白杨”,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属于自己的一抹绿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