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你可能渴得要命,却因为水太烫,只能望水兴叹,或是很不好意思地请求别人给你上一杯马上能喝的水。上热茶,是传统待客礼仪,但是,它不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化商务场合。可在一些人观念里,不给客人上杯热茶,就是失了礼数。什么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呢?我觉得是懂得换位思考,追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好讨厌各种繁文缛节!
文/晏凌羊
01
有时候去别人家或公司拜访,总有人会给你递上一杯热茶,不,确切地说,是烫茶。
此时你可能渴得要命,却因为水太烫,只能望水兴叹,或是很不好意思地请求别人给你上一杯马上能喝的水。
上热茶,是传统待客礼仪,但是,它不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化商务场合。可在一些人观念里,不给客人上杯热茶,就是失了礼数。
什么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呢?我觉得是懂得换位思考,追求“宾至如归”。
“宾至如归”的意思,是让客人有回家的感觉(即,舒服、温暖、不拘束)。
客人时间紧张,就努力帮人节省时间,而不是为了讲排场、讲面子,把人家拉去需要排队等几个小时的特色餐馆吃饭。
客人要倒时差,那就早点把人家送回酒店补觉,而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地头上的特色,拉着人家东逛西逛。
过分追求待客的形式,做足自己认定的待客程序,而不考虑客人的核心需求,反而是舍本逐末了。
小时候,我去同学家里做客,特害怕同学父母给我夹菜。一大坨你根本不爱吃的肉夹到你碗里,你吃也不是,剩也不是。
有的同学父母用筷习惯又不大好,每吃一样东西都把筷子伸嘴里,吃完还要吸一下筷子,这时人家再用自己咂巴过的筷子给你夹菜,你真会头皮发麻。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会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待客礼仪呢?
说到底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需求各异,一个一个去研究和对接,实在太浪费时间。
为了省时省力,那就“一刀切”好了。
可是,我真的很讨厌这种繁文缛节啊!
02
在体制内那么多年,哪怕出来后,我也一直对“排场”这事儿心生反感。
每次上级领导去下属单位视察,都搞得下属单位人仰马翻,生怕在接待方面出半点岔子。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彰显权力、强化权威的方式之一,可在我看来,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劳民伤财的、没啥意义的资源浪费和内耗。
人们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搞好某个领导的接待工作,但心里敬畏的只是那个位子,而不是那个人。
领导一来,所有人如临大敌、谨小慎微,不敢大声说话、喘气,对官威的畏惧写在了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接待什么样级别的领导,就有一套与之对应的接待标准,丝毫不能乱,乱了就是“政治问题”。
这种氛围,搞得领导本人也无法松弛。
直到最后挥别乌泱泱送别的人群,回到自己的车上,才能做回自己。
接待领导这种事儿啊,就跟应酬似的。
所有人都在装,所有人都在演,所有人都觉得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大家又都乐此不疲,不愿改变。
中国人对权力的谄媚和惧怕,真是写进了骨子里。
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引起的礼仪之争,常常被世人提起。
最后到底是按中国方式“三跪九叩”了,还是按英国式的礼仪觐见了,中英的记载似乎并不一致。
据英国记载,使团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磕头;而中方大臣的奏折则说“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
不管怎样,礼仪的争论,使乾隆极为不快,接待的规格立即改变。
他的御旨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他们这样搞,弄得我很不爽。若是对我礼貌点,我还可以考虑给你颗糖吃,但态度这样骄纵,糖纸都别想了。哼!”
那会儿的大清王朝,自视为“天朝上国”。别人来朝,都是要来朝贡的。
在这种故步自封的环境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去评价世界万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西交往越来越多,清政府专门针对觐见礼节进行讨论,最后与各国使臣达成了以五鞠躬为觐见之礼的协议。
而在唐朝李世民时期,这点破事儿都没引起什么争议。
据《遣唐使》记载说,大食遣使来唐,使者觐见太宗,只站立着并不跪拜。
唐太宗不觉得这是个什么事儿,而是大度地说“这可能是对方的习俗”,并不见怪。
李世民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自信?
03
想起以前我还是体制内一个小办事员的时候,有一次需要一个人负责单位的培训组织工作。
当时所有领导、同事都特别忙,食堂被来访、来检查的人员占满,单位都派不出来车去接授课老师,我也是一个助手都没有。
我一个人既要负责安排学员,又要布置会场、接待老师,还要负责培训活动的主持工作,还有日常工作要做……简直分身乏术。
当时我们邀请了两个老师来,一个是某某大学的副教授,另一个是某某学院的女礼仪讲师,给的课酬并不低的。
两个老师都住在广州,离培训地点都很近,但因为我们派不出来车,也没有人手去接送,我就给他们俩都申请了一笔交通补贴,每人两百元,以红包形式给的,也提前跟他们俩解释过了。
大学副教授非常随和,说他自己打车过来就行了(那时候两人打车来回的路费顶多70块,300元的车补是很高预算了)。
女老师就直接不回复信息,且一直不接电话,用座机、手机打都不接,很晚了才回复了我一个字:“好。”
开课当天,女老师讲各种礼仪,比如,笑的时候漏齿八颗、握手的时候要摇几下手、鞠躬的时候弯腰多少度、手放在西装衣服第几个扣子处……
她还在课堂上吐槽了我有15分钟,一会儿说我没有礼仪常识,不派车去接她,也没有出来一个有份量的领导跟她打招呼(领导都在忙);一会儿说我没有准备预备的讲课老师,万一邀请好的老师来不了呢……
当时就在想,不是不去接你,是实在没有车、没有人手,但给你申请交通补贴了。
而且,这种情况要怎么准备预备的讲课老师呢?明确告诉人家“你是备胎”?而且我已经准备了啊,如若老师们突然来不了,就我自己亲自上,你是哪只眼睛没看到我有预案的?
而且,你所讲的礼仪,就是把我当反面案例,当众让我难堪吗?这样做,你就很讲礼仪了?
讲座结束后,我做了个非常简短的总结发言,无非就是一些客套话,比如,老师经验丰富、讲得很好、请大家鼓掌致谢之类的。
讲完以后,我才想起来自己忘记通知大家去哪儿就餐,就又抓过话筒来补了一句:“培训结束后,请大家到哪儿哪儿就餐。晚上出去逛街的话,请大家注意安全,防火防盗防美女。”
听我讲完“防美女”,与会人员哈哈哈哈就乐了。
我讲这句话时,参会人员已经作势要离开座位。
为了抢时间,我没有把话筒从讲台上拔下来,只是倾斜着身体将就话筒的高度讲了这句话。
礼仪老师见状,跑到我跟前说:“哎呀,你把话筒递给我。我刚刚给你们讲了两个小时的礼仪,看来是白讲了。”
说着,她站直了身体,给我示范了一遍应该如何讲这句话,而且还刻意强调这种场合不应该开“防火防盗防美女”的玩笑。
讲真,她第二次公开这样diss我时,我脸上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事后还得公开表态说:“谢谢老师的指教。”
其实,当时我心里的台词是:去你娘的烂芭蕉……这样公开diss我,你又有多懂礼仪?
随后,我把装有三百元交通补贴的信封递给助理,让她代我把礼仪老师送上了车。
我实在不愿意再跟她接触了,省得回头她又批评我按电梯的姿势不对。
讲完课后,大学副教授大手一挥,跟我说:“看你那么忙,不必啦。你一小姑娘一个人组织这么大一场培训活动,也不容易。咱不拘泥于这些虚礼。你去忙吧。”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邀请过这个老师讲课,倒是那个大学副教授,我们后续又邀请了几次……
我这个人,其实特别厌烦繁文缛节……
某些座位排列、敬酒礼节、“会左饭右为尊”等规矩,我也知道也会遵守,但我骨子里是很厌恶这一套的。
辞职后,应酬工作少了,整个人很多时候又松弛又自由,自然更不把繁文缛节当回事。
我觉得职场礼仪也只是礼仪的一种。
而所有礼仪,做好“道”的层面就好。
即,平等待人、不乱秀优越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坚持原则和底线、换位思考。
得体的礼仪,是先研究人性,研究人,再谈其他,是因人制宜,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该拘泥于任何形式。
现在我也成为了培训师(有时候会应邀出去给一些单位讲讲公文写作课啥的),我对别人是否接送我、吃住如何、如何接待,毫不介意。
有需求我会直接提出来,但从来不在接待方面纠结。
身体好、精力足的时候,我自己开车把自己送到培训地点。路途远的话,想到人家派车来接送,司机来回得跑四趟,我就觉得自己造孽,宁肯坐高铁。
我甚至可以把甲方爸爸因为这次用到的培训通知、合同、主持词等模板写好,我主要关注的是授课效果——能不能让人学到东西、能不能帮别人解决遇到的问题、能不能让听课的学员觉得不那么枯燥。
虽然我做得依旧有不到位的地方,但确实有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后来我一个朋友说,其实你也不必在乎那么多,他们也就是走个过场,真认真听的也没几个。
你也别指望讲得像脱口秀,看脱口秀是很贵的。
你越是表现亲和,表现得像乙方,越容易被人看低。人们本能地更怕看起来更凶、更不好惹的人。
我说,可我想追求“让人喜欢”而不是“让人害怕”啊。
朋友说,所以说你当不了大领导。
我心想,也对……
想起一个女高管,上任第一天就因为座次问题大发雷霆,拒绝出席会议,鸽了一群人。
其他人虽然觉得她脾气大了一点,但从那以后,面上给的尊敬都给齐了,她也很快树立了威信。
换我的话,我会觉得无所谓,坐哪儿不是坐……让人“服你”比让人“怕你”更重要。
但服不服这事儿怎么说呢?只要你们还在一个圈子里,实际上大家谁也不轻易去服谁的。
我只是不想改了。
这就是我的style,我喜欢我的style。
(end)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国作协会员,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著有畅销书《离婚七年》《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公文写作》等畅销书十几部以及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拥有十几年金融从业(管理)经验,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乐以文字为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错有对,期待与您共成长。
|ID:qiushan08。
来源:晏凌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