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件戏剧性的司法事,也跟他有关,一场标的额高达150亿美元的诉讼,最后居然栽在了85页起诉书中的“废话太多”上。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说实话,在特朗普身上发生什么我都感觉不奇怪,因为这个人实在太奇葩了。
最近有件戏剧性的司法事,也跟他有关,一场标的额高达150亿美元的诉讼,最后居然栽在了85页起诉书中的“废话太多”上。
原来是特朗普把《纽约时报》、企鹅出版社还有两名记者告了,说对方搞诽谤,结果佛罗里达州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史蒂文・梅里戴直接驳回了诉讼。
驳回理由不是“指控到底真不真”,而是起诉书违反了《联邦民事诉讼规则》,没做到简明扼要陈述诉求。
不过,不少人可能会有个直观疑问,法官真就因为文书太长、没抓重点,就把150亿的诉讼给驳了?
毕竟在大家印象里,这种高额索赔案,焦点本该是指控的内容靠不靠谱,而不是起诉书有没有把话说到点子上。
可要是翻查美国联邦司法的实际操作就会发现,《联邦民事诉讼规则》执行起来一直挺严,它要求起诉书必须让被告能清楚知道自己面临啥诉求,不能在长篇大论里藏着核心争议。
梅里戴法官在裁定文书里写得很明确,起诉书明明就两项诽谤指控,却拉了85页篇幅,第一项指控到第80页才露面,第二项更靠后,要翻到第83页。
中间还夹杂着大量重复的“自我表扬”内容,比如反复说自己过去多有成就,跟指控本身没多少关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驳回诉讼真不算小题大做,就是为了维护司法效率的常规操作。
要知道,美国联邦法院每年要处理一大堆案子,要是起诉书都这么拖沓,司法资源早就被浪费光了。
不过特朗普发起这场诉讼,真就是单纯为了“维权”吗?回头看看他以前的行事风格,告媒体的情况其实不少,但多数时候要么被驳回,要么最后和解了事。
这次偏偏选在这个时间点起诉《纽约时报》,还把索赔额定到150亿,难免让人觉得他有舆论层面的考量。
毕竟《纽约时报》之前的报道,不管是说他在《飞黄腾达》里的角色,还是讲他家族财产的来源,都戳到了他不愿被人提的地方。
他想靠发起高额诉讼,是想把“媒体传播虚假信息”的印象灌输给公众,也能借着诉讼本身制造话题,维持自己在舆论场的热度。
可谁想到,起诉书的技术漏洞让这算盘暂时落了空,反倒给外界留下准备不充分的印象。
就像学生写论文,把大量篇幅用在无关的引言上,核心论点却一笔带过,最后自然被老师打回重写,这次特朗普也算“栽”在了细节上。
话说回来,《纽约时报》为啥敢这么强硬地回应,直接说诉讼是“企图压制独立报道”呢?
这背后其实离不开美国《第一修正案》对媒体报道权的保护,在美国,媒体报道公众人物时,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就算内容有部分争议,也很难被认定成诽谤。
《纽约时报》作为老牌媒体,肯定清楚这个法律边界,所以它的发言人会强调要捍卫记者代表美国人民提问的权利。
这是对自己报道的自信,也是在向公众传递反对用权力压舆论,当然这也不代表媒体就能毫无顾忌。
要是后续特朗普改好起诉书重新起诉,还能拿出更清晰的证据证明报道是“故意造假”,那案子的走向说不定会变。
但至少现在来看,《纽约时报》的反击抓准了诉讼的程序漏洞,已经在舆论上占了上风。
看着这场围绕150亿索赔展开的博弈,其实很容易生出一种感受,权力和舆论的较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关键是要在法律框架里找到平衡。
特朗普当总统,手里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可就算这样,也得遵守司法程序里的文书规范。
《纽约时报》作为媒体,有报道自由的权利,但同样要对报道的真实性负责。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来就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哪怕是握有权力的人,也不能跨过程序正义的红线,承担监督职责的媒体也不能脱离事实乱说话。
值得一提的是,也不能忽略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
要是特朗普改好起诉书重新起诉,而且案子能进入实质性审理阶段,那《纽约时报》之前报道的细节,比如特朗普家族财产的来源、他学生时代的行为等等,都会被拿出来公开讨论,这对特朗普的公众形象说不定会有更大影响。
反过来,要是特朗普没改好起诉书,或者重新起诉后还是被驳回,那这场诉讼可能就成了舆论场的笑谈,他后续的舆论影响力也会打折扣。
看来政治人物要起诉前,得先把法律程序的“基本功”练扎实,媒体面对诉讼时,也不用一味陷在事实争议里,从程序层面找应对策略也可能管用。
其实在我眼里,这场诉讼最该关注的,是程序正义的价值,很多人看这类案子容易忽略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要是法官因为特朗普是前总统,就对他那冗长的起诉书网开一面,那司法的公正性肯定会被人质疑。
要是《纽约时报》因为对方是前总统,就不敢捍卫自己的报道权,那舆论监督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正是因为法官严格执行了文书规范,才让这场看似天价的诉讼回到了法律框架里,也让公众看清,在司法面前,不管是有权的人还是媒体,都得遵守同样的规则。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美国的司法和舆论环境就完美无缺,实际操作中,媒体的报道自由有时会被资本、政治势力悄悄影响,司法程序也可能因为地域不同、法官个人倾向不一样,出现不同的结果。
但至少在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程序正义对权力和舆论的约束作用,这一点其实挺值得借鉴的。
毕竟不管是哪个国家,要想实现权力和舆论的平衡,都离不开清晰的规则,更离不开对规则的严格执行。
而且规则不只是给普通人定的,更该管着那些手握权力、有影响力的人。
特朗普栽这一回,也让《纽约时报》的舆论反击战先下一城,150亿索赔从一开始就透着泡沫的味儿。
至于后续特朗普会不会改好起诉书重新起诉?《纽约时报》又会怎么应对?这些都值得接着关注。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