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到2017年,全球有300多种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药物没研发成,失败率高得吓人,说实话,这真不是药厂不用心,主要是这病的机理太复杂了,像一团乱麻。
中国现在有差不多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全球最多,但好多人都没被确诊,等发现的时候早就错过最佳干预时间了。
这病最让人无奈的是,全世界都公认没药能逆转它,想治都没辙。
先说治病的事,这病的研发简直是“黑洞”,罗氏、礼来、渤健这些大药厂,之前都在这病的药物研发上栽了跟头。
2000到2017年,全球有300多种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药物没研发成,失败率高得吓人,说实话,这真不是药厂不用心,主要是这病的机理太复杂了,像一团乱麻。
现在的新药大多只针对一个靶点,但这病可能是多个靶点一起出问题,药效自然达不到预期,好多药在临床上都没得到广泛认可,也就少数患者能有点获益。
更让人头疼的是患者规模还在涨,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报告说,现在全球有5500多万人得痴呆症,65岁以上的女性里8.1%、男性里5.4%都有这问题。
预计到2030年要涨到7800万,2050年更是要到1.39亿,每3.2秒就多一个新病人。
中国这边,60岁以上人群里差不多3.9%有阿尔茨海默病,到了80岁以上,患病率更是蹭蹭往上涨,这么多患者,带来的压力可不小。
《中国痴呆症疾病负担报告(2024)》里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每年让社会和家庭花的钱超过1.2万亿元,家里照顾病人的人每天要忙8个多小时。
更无奈的是,好多患者都藏在社区里没被发现,等真确诊了,早就没发早点干预了。
既然吃药逆转不了,研发又这么难,那咱们能做的,就是早点发现这病,别错过最好的干预时间,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早筛体系,中山一院的做法就挺典型。
中山一院搞的是“社区—三甲医院”一体化的早筛体系,听说是参考了加拿大、新加坡的经验,又结合咱们自己的情况做了调整。
筛查分三步,第一步特简单,在家用APP花1分半钟就能初筛,能排除一半人;第二步去社区,花15分钟做详细评估,再筛掉一部分,最后只剩30%;第三步就是高危的人去医院做PET检测,也就10%的人需要走这步。
裴中教授说的一个比喻特形象,他说三甲医院就像人的大脑,负责出技术,社区像四肢,负责去执行早筛。
然后通过数字中心把两边连起来,后续随访也能跟上,这样诊疗就能精准点。
本来想这体系会不会太复杂,普通人不好操作,后来发现人家把步骤拆得这么细,在家就能做初筛,对老人来说也不难。
早筛能顺利推进,PET-CT这设备功不可没,中山一院核医学科的张毓莹医生说,这设备能在出现症状前10年就检测到蛋白沉积,还能算出淀粉样蛋白沉积多少,诊断起来更客观。
而且它能自动定量分析,还能和全人种的正常人数据库对比,出的报告还是可视化的,再加上数字认知评估和血液检测,诊断就更准了。
《中国AD诊疗设备白皮书(2024)》里说,现在国内有42%的三甲医院都有专门给AD用的PET-CT,中山一院每年能筛几百例,也多亏了这设备。
现在这体系已经在不少地方落地了,广州的南沙、黄埔区都试行了,还计划推广到越秀这些老龄化严重的地方。
上海徐汇区去年引入这体系后,社区早筛参与的人多了35%,高危患者转去医院也快了20%,效果确实不错,不过这体系看着好,真要推到全国,麻烦事也不少。
裴中教授说,早筛推广主要有两个难题,一个是钱不够,现在主要靠红十字会、民政部门支持,得把每个人的筛查成本降到和常规体检差不多才行。
另一个是大家认知不够,好多人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筛,根本不想去做。
2025年《中国AD早筛认知调研》里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只有28%的老人愿意主动去早筛,62%的人都觉得“没症状不用查”。
老实讲,搞不清为啥大家会这么想,这病早期没明显症状,但等有症状了再干预就晚了,这认知真得好好提升下。
当然也有解决办法,现在不少地方在推居家的数字化筛查工具,像APP、小程序这些,方便大家在家做初筛。
有个叫“记忆守护联盟”的公益组织,去年推出的早筛APP,用户都超过50万了,初筛准确率能到88%。
江苏苏州今年还把AD早筛纳入社区医保报销,每个人自己只需要花50块以内,这样钱的问题也解决了不少。
未来早筛的重点还是在社区,裴中教授说,医院会通过MDT模式,把神经科、老年科、PET中心的资源整合起来,社区主要负责初筛和随访。
很显然,不能光靠三甲医院,得靠数字化提升社区的能力才行,不过前提是政策得跟上,转诊的流程要清楚,还得多做科普,让大家重视早筛。
总的来说,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是真重要,能帮咱们应对这么大的疾病负担,中山一院的体系也证明了早筛是可行的。
但要让更多人受益,还得解决钱和认知的问题,以社区为核心,靠数字化和政策支持把早筛铺开。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毕竟“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政府、社会、个人一起努力,才能给千万AD患者守住记忆,减轻家里和社会的压力。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