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林(化名)是浙江宁波的00后,是个阳光开朗的高中生。春节本是团圆热闹的时刻,一家人却突然跌入了巨大的恐慌,不可思议的是,年仅17岁的他被确诊为横结肠癌。医生宣布诊断那一刻,家人几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怎么会这么年轻就得了癌症?平日并没有什么特别不适啊,除了最近
小林(化名)是浙江宁波的00后,是个阳光开朗的高中生。春节本是团圆热闹的时刻,一家人却突然跌入了巨大的恐慌,不可思议的是,年仅17岁的他被确诊为横结肠癌。医生宣布诊断那一刻,家人几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怎么会这么年轻就得了癌症?平日并没有什么特别不适啊,除了最近偶尔腹泻、消瘦,还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导致的吃坏肚子。可医生的一句话,让全家人彻底警醒:“年轻患者的大肠癌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许多症状早期都被忽视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心头一紧,我们是否也对身体的小信号过于“粗心大意”了?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没有明显疼痛的不适,难道真的能忽略过去吗?引发小林家庭巨变的“幕后黑手”,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见。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会患癌?哪些危险信号往往最容易被耽误?医生又给出了哪些权威建议?本文带你破解“年轻癌症”背后的健康警示,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容易忽视!
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00后等年轻群体的生活、饮食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结直肠外科专家杨少辉就曾强调:“2024年以来,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病例有明显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近三年,18岁至30岁结直肠癌患者年增幅约为12%,比十年前高出近两成。”这并非孤例。浙江省抗癌协会公布,该省肿瘤登记年报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发病低龄化是鲜明趋势,年轻人多因症状隐匿、拖延就医,导致癌症被发现时已进入进展期。
但为什么癌症会悄然袭击年轻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症状隐匿、易混淆:
早期结直肠癌往往没有典型疼痛,表现为偶尔腹泻、便血、腹部不适或消瘦,甚至和普通肠胃炎、痔疮相混。
久坐、肥胖、熬夜成高危:
权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久坐、缺乏运动、摄入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以及熬夜和慢性压力,是年轻人肠癌风险显著升高的重要诱因。
盲目忽略身体信号:
临床统计发现,72%的30岁以下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半年经历过持续性便血、腹痛等信号,但因“年轻无所谓”或“没时间去医院”而错失早期干预机会。
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是:部分早期癌症的“信号”很容易被“忙碌”或“疏忽”冠以合理化解释,从而延误病情发展。
医生们普遍发现,坚持忽视身体异常,将面临健康上的多种隐患。通过浙江省癌症筛查信息平台的数据梳理,长期“拖、忍、等”的方式,容易演变成以下三大后果:
癌症发现晚期可能性大幅提升
最新数据显示,30岁以下初诊肠癌患者超60%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导致治疗复杂度和风险急剧上升。
治疗难度、经济及心理负担骤增
多名患者及医生反馈,晚期诊断直接导致手术、化疗时间延长,平均治疗费用比早期高出近两倍。对家庭与个人心理冲击极大。
癌症复发与转移风险高
根据浙江大学医学院肿瘤团队的研究,年轻患者肠癌分子亚型更倾向于有侵袭性和复发倾向,尤其是缺乏对疾病认知和生活方式调整的群体,复发概率较高。
值得警惕的是,有的患者在确诊前长达1年以上被误诊为“慢性肠炎”或“痔疮”,一拖再拖,身体内部早已被悄悄伤害。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绝望。权威医学专家一致强调:只要识别身体信号,加强健康管理,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是可以通过早筛查、规范生活干预而极大降低风险的。具体建议如下:
主动筛查,“三类人”尤其要重视
有家族肠癌史,长期高脂肪饮食、便血、便秘、腹泻等不明原因肠道问题的人群应尽早进行肠镜、粪便隐血等相关筛查。浙江省筛查平台反馈,40岁以下接受肠镜检查的疑似高风险个体,癌前病变检出率可达8.3%。问诊不分年龄、性别,有异常症状马上就医。
改变饮食与作息习惯,重塑抵抗力
建议减少油炸、烧烤、腌制、红肉频率,多食全谷、深色蔬果、优质蛋白,保持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坚持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保证睡眠充足,可显著降低20%以上的肠癌风险。
学会“自检三步曲”,别放过身体微小变化
一是注意大便颜色、性状、次数变化;二是留心体重波动,短时间无意减轻要高度警惕;三是定期体检、及时反馈症状,一旦持续性腹部不适要排查肠道问题。有医学背景的家庭可以尝试用健康日记方式追踪异常信号,为早发现提供充足证据。
很多时候,健康就在“留心身体的点滴异常”的习惯中积累。谁也不希望年轻的生命被疾病提前“偷走”。可小林的经历已经警示我们,癌症真的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尤其是年轻群体,更该警惕隐藏在不起眼信号里的风险。
每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健康真正靠自己管理,饮食规律、适量运动、定期检查、不拖不忍,就是对全家负责。若出现持续便血、消瘦、腹泻、腹痛等异常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到本地正规医院面诊,莫等小病拖成大祸。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指南(2020版)》 4.《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年)》
来源:鲁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