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发性胃肠道癌症(Early-Onse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通常指50岁以下人群确诊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期,权威期刊JAMA刊登综述《Early-Onse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早发性胃肠道癌症(Early-Onse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通常指50岁以下人群确诊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期,权威期刊JAMA刊登综述《Early-Onse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图1)。来自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汇总了近十年全球关于早发性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胃食管癌的原创研究,提供了早发性胃肠道癌症的相关数据。
图1. 研究截图
自2010年以来,早发性胃肠道癌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高收入国家尤为显著。
发病率最高的类型包括结直肠癌、胰腺癌及胃食管癌;胆管癌、胆囊癌、阑尾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小肠癌在全球范围内也呈上升趋势。
早发性胃肠道癌症患者预后与晚发性患者相似甚至更差,凸显了改进预防和早期检测方法的迫切性。
早发性结直肠癌
流行病学
尽管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全年龄段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以一定速度下降,然而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年上升。
放眼全球,自1990年代以来,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尤其在高收入国家。2022年全球报告早发性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84 709例,占所有早发性胃肠道癌症的54.3%。
危险因素
与早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可调控风险因素包括致癌物暴露(如烟草、酒精)以及特定饮食与生活方式暴露(如加工肉类、含糖饮料、肥胖及久坐行为)。队列研究显示,大量摄入西式饮食(加工肉类如罐头肉/香肠、黄油、高脂乳制品如浓奶油/甜点、鸡蛋及精制谷物如白面包/白米)和含糖饮料与早发性高风险结直肠腺瘤风险增加有关。反之,较高的总维生素D(膳食+补充剂)摄入量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
肥胖作为结直肠癌的明确风险因素,其全球患病率的持续上升可能推动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增长。荟萃分析显示:超重人群(体重指数[BMI] 25~29.9 kg/m2)相比BMI正常者(BMI
此外,在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炎症性肠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晚发性患者。尽管多数早发性结直肠癌为散发型,但多项研究显示:早发性患者具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比例(14%~34%)明显高于晚发性患者(8%~19%),且该家族史不受确诊年龄限制。
筛查
2021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将中危人群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降至45岁,适用于无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史,且无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个人或家族史者。一级亲属60岁后确诊结直肠癌或晚期腺瘤者,建议40岁起筛查。部分高收入国家筛查起始年龄为40岁,但多数国家仍建议中危人群50岁起筛,通常首选粪便检测。
分子特征
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胚系变异检出率(16%~25%)显著高于晚发性患者(约10%),主要源于林奇综合征的遗传背景。与晚发性结直肠癌相比,早发性肿瘤更常呈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其成因多为林奇综合征相关的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胚系突变,少数由散发型MLH1甲基化导致。在微卫星稳定型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TP53与CTNNB1基因突变频率更高,而APC、KRAS和BRAF突变频率低于晚发性患者。
临床表现和诊断
早发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便血、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这可能与年轻患者中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高占比相关。美国胃肠内镜学会指南强调:所有出现便血的成年患者均应接受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内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与晚发性患者相比,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出现低分化肿瘤及印戒细胞组织学类型。
治疗和预后
首个针对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循证共识指南——《德尔菲早发性结直肠癌国际管理指南》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均未按年龄区分治疗策略。然而,临床实践显示,与晚发性患者相比,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通常接受更积极的综合治疗,包括联合化疗方案、扩大范围的手术切除以及辅助放疗。
一些研究表明,与晚发性结直肠癌相比,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相似或有所改善,这可能是由于更强化的多模式治疗,但也有其他研究报告其生存率无差异或更低。
早发性胰腺癌
流行病学
2001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早发性胰腺癌发病率年增长率达2.82%~8.75%,其中高收入国家增长尤为显著。尽管胰腺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病例的90%,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5%,但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早发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显著上升。
危险因素
早发性胰腺癌的风险因素包括饮酒、吸烟、久坐行为、肥胖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当个体同时存在3~5项风险因素(对比0项)时,≤60岁人群的胰腺癌风险显著高于61~70岁组及>70岁组。
分子特征
尽管多数早发性胰腺癌患者无遗传易感背景,但约30%早发性患者携带DNA损伤修复基因(如BRCA1/2、PALB2)胚系变异,且显著高于晚发性患者(15%)。其他增加胰腺癌风险的遗传综合征包括:黑斑息肉综合征(STK11基因变异)、遗传性胰腺炎(主要为PRSS1基因变异)、家族性非典型多发性痣黑色素瘤综合征(CDKN2A基因变异)及林奇综合征。
相较晚发性胰腺癌,早发性肿瘤呈现更高比例的KRAS野生型及可靶向治疗的遗传变异——如NTRK基因融合与IDH1变异。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的早发性胰腺癌需重点识别,以预测免疫治疗应答的可能性。
筛查
虽然现行指南不建议对普通风险人群进行胰腺癌筛查,但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胃肠病协会(AGA)及国际胰腺癌筛查联盟(CAPS)均推荐对高危人群实施筛查,包括携带遗传性综合征(如BRCA2基因突变、黑斑息肉综合征)或有一级亲属胰腺癌家族史的个体。
筛查手段主要包括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和内镜超声检查,具体筛查起始年龄与间隔需根据高危因素确定——例如,CKDN2A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40岁启动筛查,而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需提前至35岁。
临床表现和诊断
85%的早发性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出现症状,包括腹痛(67%)、梗阻性黄疸(45%)、体重减轻(18.8%)、胃出口梗阻(6.3%)及新发糖尿病(1.8%)。出现上述症状的年轻患者应接受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对于新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病情恶化且具胰腺癌高危因素的年轻患者,需与临床医生共同决策是否启动胰腺癌专项检查或调整监测间隔。与晚发性胰腺癌相比,早发性患者更常表现为肿瘤体积更大、低分化组织学类型及晚期分期。
治疗和预后
现行治疗指南对早发性与晚发性胰腺癌未作区分。然而,研究显示:早发性患者接受抗癌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晚发性患者,且更常采用多模态联合治疗和强化化疗方案(如FOLFIRINOX)。由于早发性胰腺癌患者胚系DNA损伤修复变异及可干预体细胞变异的频率更高,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可能适用。研究显示,接受靶向治疗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延长。因此,所有早发性胰腺癌患者均应接受胚系及体细胞基因测序,以识别遗传综合征并指导靶向治疗选择。
早发性胃食管癌
流行病学
尽管全球胃食管癌发病率近几十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5至2019年早发性胃癌明显上升,且地域差异显著:1990~2019年,中美洲、东亚发病率上升,而韩国与日本发病率有所下降。
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被列为一类致癌物(人类致癌性证据确凿)。一项针对中国180 284人开展的随机试验显示:相比单纯对症处理,幽门螺杆菌治疗显著降低胃癌发病率。在11.8年随访中,根除幽门螺杆菌者较未根除者胃癌风险进一步降低。
早发性胃癌的其他可调控风险因素包括:摄入熏制腌制食品(如泡菜、咸鱼腊肉)、饮酒及肥胖。家族史与遗传因素等不可控风险因素虽与早发性食管胃癌相关,但并非主要病因。
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可能与肥胖率增加及胃食管反流病高发相关,二者均可诱发巴雷特食管(Barrett esophagus)——食管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而食管鳞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为吸烟与酗酒。随着全球控烟行动的推进,食管鳞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分子特征
早发性胃食管癌患者相较晚发性患者呈现显著更高的致病性胚系变异率。驱动胃癌风险提升的核心遗传综合征包括:遗传性弥漫型胃癌、黑斑息肉综合征、林奇综合征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此外,BRCA2与PALB2基因胚系变异亦可能参与致病。CCNE1基因扩增与CDH1基因体细胞突变在早发性胃食管癌中更为常见。
筛查
胃癌筛查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区域化差异策略:韩国建议40岁起每两年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造影。美国胃肠病学会则建议慢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若叠加≥3项风险因素(包括男性、>50岁、白种人、吸烟、肥胖或一级亲属巴雷特食管/食管癌病史),推荐单次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临床表现和诊断
多数早发性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出现症状,常见表现为疼痛(54%)、体重减轻(40%)及吞咽困难(29%)。对于新发吞咽障碍、消化道出血(如黑便)、反复误吸或反流、体重下降、早饱感和/或厌食的患者,应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若患者存在内镜穿孔高风险或当地内镜资源有限,可替代采用食管钡餐造影。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晚发性胃癌,早发性胃癌患者更常见低分化肿瘤、印戒细胞组织学类型、弥漫型组织学及初诊转移。
治疗和预后
早发性食管胃癌的药物治疗方案与晚发性患者相似,但年轻局部胃癌患者往往接受更积极的治疗。队列研究显示:相较晚发性患者,早发性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和根治性手术的比例更高,但中位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
预后方面,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分析表明:早发性胃癌中位总生存期为15.34个月,显著低于50~69岁组(16.39个月)但高于≥70岁组(9.99个月)。同样,在纳入139 210例食管癌患者的研究中,早发性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5.24个月,与50~69岁组(15.34个月)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70岁组(10.18个月)。
小结
JAMA这篇综述再次为公众敲响警钟:过去十年,50岁以下人群的胃肠道癌症(结直肠癌、胰腺癌、胃食管癌等)发病率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其背后推手既包括西式饮食、肥胖、烟酒等可调控危险因素,也涉及林奇综合征、BRCA1/2等胚系突变的显著富集。早发性肿瘤在分子层面呈现出与晚发性肿瘤不同的突变谱,提示相关部门需重新界定筛查年龄、拓展基因检测,并以多学科个体化策略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参考文献:
Jayakrishnan T, Ng K. Early-Onse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 Review.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ly 17, 2025.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