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下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省“白衣心语”心理援助热线响起,热线工作人员、中级心理治疗师陈秋霞接起电话,耐心倾听着素不相识的医者同行倾诉着工作与生活中的苦闷与压力。
“工作忙起来没日没夜,我顾不上家庭和孩子。”
“刚来医院规培,满腔热血下,还有点迷茫和怀疑自己。”
“每天要向好多人说话,身心俱疲。”
这些声音,来自一条专门为医务人员设立的心理援助热线——浙江省“白衣心语”心理援助热线。
9月17日下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省“白衣心语”心理援助热线响起,热线工作人员、中级心理治疗师陈秋霞接起电话,耐心倾听着素不相识的医者同行倾诉着工作与生活中的苦闷与压力。
浙江省“白衣心语”心理援助热线的接线员在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七院) 李彬摄
在8月医师节之际,浙江省医师协会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简称“杭七院”)开通了医务人员心理援助热线(0571-85029595)。每周三14:00至17:00,为全省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不仅医生,护士等全体医务人员都可以拨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郭万军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热线开通近一个月,虽然专属时段来电量不多,但通过该渠道及全国热线求助的医务人员,近段时间已有20多人。这反映出医务人员在心理支持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确实存在切实需求,其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受到关注。
“医不自医”:医护人员高能量背后的脆弱一面
在公众眼中,医生是冷静、坚强、值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但在这份“高能量”形象背后,他们同样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我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这个工作真的适合我吗?”规培医生小项(化名)在电话中喃喃自语。他曾怀着“救死扶伤”的理想踏入医学殿堂,却在工作中频频遭遇患者对流程繁琐、等待时间长的反馈,甚至被质疑专业能力,逐渐陷入自我怀疑。理想与现实差距带来的挫败和困惑,是很多年轻医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正确调整心态非常关键。
热线工作人员、中级心理治疗师陈秋霞用认知重构的方式引导他:“患者的不满往往源于对疾病的恐惧,而非针对你个人。你能感受到这些情绪,正说明你有同理心。”她建议小项每天记录一个被患者需要的温暖瞬间,逐步重建职业价值感。
除了日常工作问题,还有一些生活问题。30多岁的芊芊(化名)是博士、是医师,在外人眼中是“人生赢家”。但事业成功的同时,社交圈狭窄的她相亲屡屡失败,直到认识了一位优质男士,却陷入“想靠近又害怕受伤”的纠结中。
“不好意思向朋友开口,又无处倾诉。”最终,她拨通了心理热线。接线员理解她的犹豫,耐心回应:“哪有那么严丝合缝的螺丝螺帽?多相处看看,细节可以磨合。”一次匿名通话,让她重新找回面对感情的勇气。
“很多医务人员习惯照顾他人,却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甚至认为求助是‘脆弱’的表现。”陈秋霞坦言,热线收到的来电只是冰山一角。
打造“树洞”:让医者敢说“我需要帮助”
“白衣心语”热线主要通过“倾听”与“链接”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支持。接线员共情和耐心地倾听,能帮助来电者释放情绪、缓解压力,也会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建议,帮助其找到应对方向。郭万军表示,多数医护人员在通话后情绪明显缓解,对热线的支持表示认可和感谢。
“这种带着理解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疗愈。”郭万军向记者介绍,所有接线员均为具备资质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上岗。不仅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还能根据需要为来电者链接专业机构或社会资源。
郭万军表示,热线会对来电者进行风险评估。紧急高自杀风险者将启动紧急救援机制;一般情况下尊重来电者意愿,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不强制跟进。
“我们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个像‘树洞’一样的心理支持渠道,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宣泄空间,让他们在压力中敢于表达。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发现那些处于心理危机边缘的个体,尽早干预。”郭万军说,“虽然我们无法通过一条热线解决所有人的心理问题,但哪怕帮助到一小部分人,也是一种进步。我们希望借此推动社会、行业以及医护人员自身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学会关爱自己,从‘没法说’走向‘愿意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