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咱们今天不说朱元璋,不说大明朝那些鸡毛蒜皮又惊心动魄的事儿。咱们把时光机器往前猛倒,倒回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会儿,没有微信,没有高铁,甚至连像样的统一国家都没有。那时候的中国,流行一个字——“乱”。
引子:这年头,流行“乱”
朋友们,咱们今天不说朱元璋,不说大明朝那些鸡毛蒜皮又惊心动魄的事儿。咱们把时光机器往前猛倒,倒回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会儿,没有微信,没有高铁,甚至连像样的统一国家都没有。那时候的中国,流行一个字——“乱”。
怎么个乱法?
这么说吧,咱们熟悉的那个强大无比、把匈奴打得找不着北的汉朝,早就成了过去式。接班的晋朝,本来也想好好干,搞个“太康盛世”什么的,结果呢?几个姓司马的皇室王爷为了争皇位,自己先打成了一锅粥,史称“八王之乱”。
这内部一乱,外边的邻居们可就看明白了:嘿,中原这帮哥们儿不行了,自家后院起火,正是咱们进去捞一把的好时候!
谁是邻居?主要是盘踞在中国北方和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兄弟,史书上管他们叫“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当然,这个称呼带着点歧视色彩,其实人家也是有鼻子有眼的具体的人,有自己的部落、文化和想法。但不管怎么说吧,他们瞅准了机会,抄起家伙就南下了。
于是乎,西晋王朝稀里哗啦地就垮了。皇帝被俘虏,北方大地彻底成了各路英雄(或者说枭雄、草头王)逐鹿的战场。那场面,简直就是一部超大型、无规则、全天候直播的真人“吃鸡”游戏,只不过输了的代价不是退出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头落地、家破人亡。
这就是“五胡乱华”,也叫“永嘉之乱”。中原汉人政权被赶到了江南,建立了东晋,偏安一隅,天天想着“北伐”,但基本上也就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而北方,则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更加碎片化的时代——十六国时期。
所谓“十六国”,其实是个约数,当时建立的政权远不止十六个,大大小小,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号起的比谁都响亮,什么赵、魏、燕、凉、秦……听着都挺耳熟,感觉像是回到了战国时代。但实际上,这些政权大多短命,地盘也不稳固,相互之间打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
老百姓的日子?那就更别提了。苛捐杂税、兵荒马乱、饿殍遍野,能活下来就算烧高香了。用俩字形容:悲催。用四个字:极其悲催。
就在这么一个乱得不能再乱的时代背景下,咱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前秦,要登场了。
主角登场:谁是前秦?
前秦,一听这名字,就得解释一下。为啥叫“前”秦?因为后面还有个“后秦”,甚至还有个“西秦”。这帮哥们儿起国号特没创意,老喜欢跟“秦”较劲,估计是觉得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特威风,想沾点光。为了区分,史学家只好按时间顺序给他们加个前缀。
那么,建立前秦的是谁呢?
是“五胡”中的一支——氐(dī)族。
氐族,这又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比起匈奴、鲜卑,他们的名气小多了。这帮兄弟主要生活在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属于古代的西戎部落之一。他们不像匈奴、鲜卑那样是纯粹的游牧民族,而是半农半牧,既能放羊,也能种地。性格嘛,据说相当剽悍,打起仗来不要命。
在西晋末年那场大混乱中,氐族人自然也没闲着。他们也想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找块好地方安家立业。
当时,氐族有个挺有名的部落首领,叫蒲洪。
老蒲的算盘:在乱世中求生存
蒲洪,这位爷可是个老江湖。他原本是氐族一个小部落酋长,后来投降了前赵(匈奴人刘曜建立的政权)。一看前赵不行了,又赶紧投降了后赵(羯族人石勒、石虎建立的政权)。
后赵的石虎,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大魔头,残暴得没边儿。蒲洪在他手下干活,那叫一个如履薄冰,每天都得琢磨着怎么保命,还得想法子壮大自己的势力。
石虎这人吧,虽然凶残,但脑子有时候也短路。他觉得“蒲”字不好听,像草(“蒲”有草的意思),就给蒲洪他们这一支氐族人赐姓“苻”(fú)。为啥是“苻”?据说石虎做梦梦见“艸付应王”,觉得这“苻”字带草带付,吉利。于是,蒲洪就变成了苻洪。
(插一句科普:这种皇帝赐姓或者自己改姓的事儿,在古代很常见。有时候是为了拉拢,有时候是为了避讳,有时候纯粹是统治者心血来潮。比如唐朝皇帝就喜欢给功臣赐姓李。苻洪这个改姓,看似是石虎随口一说,但对苻氏家族来说,却是个新的开始。)
苻洪这个人,别的本事不说,审时度势、保存实力的能力绝对一流。他在后赵当官,手底下聚拢了一票氐族乡亲,还有不少流民,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石虎死后,后赵内部大乱,苻洪一看,机会又来了!
他先是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摆明了要单干。啥叫“三秦王”?就是关中、陇右那片地方,以前秦国的地盘,他全想要。这野心,杠杠的。
但他知道,光喊口号没用,得有地盘。他瞄准了哪里?关中。
关中,就是今天的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四面有关隘,易守难攻,是历代王朝定都的宝地。谁占据了关中,谁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当时关中也被各路势力抢来抢去,乱成一团。苻洪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率领着他的氐族部队和依附的各族民众,浩浩荡荡地向关中进发。
目标:长安!
创业维艰:从流浪到建国
苻洪的西迁之路,并不顺利。
首先,他内部就不稳。他手下有个叫麻秋的将领,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这哥们儿看苻洪势力大了,起了坏心思,竟然在酒里下毒,把苻洪给毒死了。
真是“江湖险恶,防不胜防”啊。苻洪一辈子在刀尖上跳舞,躲过了无数明枪暗箭,最后却栽在了自己人手里。
苻洪死了,他这支队伍怎么办?散伙吗?
没有。
因为他有个好儿子——苻健。
苻健,是苻洪的三儿子。这位苻健同志,继承了他爹的本事,而且青出于蓝。他爹一死,他立刻稳住局面,把下毒的麻秋给宰了,然后接过老爹的旗帜,继续向关中前进。
苻健这人,比他爹更沉稳,也更有政治头脑。他知道光靠武力不行,还得争取人心。他一路西行,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废除了石虎时期的一些苛政,赢得了不少民心。
(这里要强调一下: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能做到“秋毫无犯”,哪怕只是表面文章,也是非常难得的。这说明苻健至少懂得争取民意的基本道理,比那些只知道烧杀抢掠的军阀高明。)
公元350年,苻健率部抵达关中。当时盘踞在关中的是晋朝任命的将领杜洪。杜洪这哥们儿能力一般,人缘也不咋地。苻健先是假装向东晋称臣,麻痹杜洪,然后瞅准机会,发动突袭,一举拿下了长安。
长安,这座历经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等多个王朝的古都,终于落入了氐族苻氏的手中。
占领长安后,苻健没有立刻称帝。他先是接受了东晋朝廷的封号,当了个“都督关中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略阳公”。意思是,名义上我还是你东晋的臣子,帮你管理关中这块地盘。
这是一种策略。当时天下未定,各路诸侯都在互相观望。过早称帝,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不如先稳住阵脚,积蓄力量。苻健深谙此道。
但是,臣子哪有皇帝当得爽?而且,他手下的氐族将领和部众们,跟着他出生入死,不就是图个封妻荫子、建功立业吗?老是寄人篱下也不是个事儿。
于是在公元351年,也就是占领长安的第二年,苻健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在长安正式即位,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改元“皇始”。
“天王”,这个称号有点意思。在十六国时期,很多君主喜欢用这个称号,介于皇帝和王之间,既表明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又不像称帝那么招摇。苻健用这个称号,也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
国号定为“秦”,自然是为了表明自己继承秦国故地,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秦国和后来的其他“秦”,史称“前秦”。
前秦王朝,就此正式开张了!
开张大吉?不,挑战才刚开始
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尤其是在乱世中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苻健虽然占据了关中,但他的地盘并不稳固。
东边,是强大的后赵残余势力,以及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这个后面会细说,冉闵也是个猛人)。
西边,是盘踞在陇西的羌族姚弋仲、姚襄父子(这父子俩也很关键,是后来后秦的奠基人),还有占据凉州的张氏前凉政权(这个政权相对稳定,一直奉东晋为正朔)。
南边,是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虽然北伐能力有限,但时不时也会派兵来骚扰一下。
北边,则是广袤的草原和沙漠,活跃着鲜卑拓跋部(后来北魏的前身)等势力。
可以说,前秦政权从一诞生,就处在强敌环伺的境地。苻健就像是在一群饿狼中间,抢到了一块肥肉,但随时可能被其他饿狼扑上来撕碎。
更要命的是内部问题。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但关中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汉族。氐族人口相对较少,如何统治数量远超自己的汉族人口?如何处理民族关系?这是一个核心难题。
苻健采取的策略是:恩威并施,胡汉分治。
他对氐族老乡们,自然是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封官许愿,给足好处。这是基本盘,必须稳住。
对汉族士人,他也尽量拉拢。比如他重用了汉人知识分子王堕、强国等人,让他们参与政务,帮助制定典章制度。他还下令恢复祭祀孔子,提倡儒学,试图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但是,民族隔阂和猜忌,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氐族将领普遍骄横跋扈,看不起汉人。而汉人百姓和士族,对这些“胡人”统治者,内心深处也未必认同。这种潜在的矛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此外,前秦的统治基础主要是军事贵族。这些跟着苻健打天下的氐族功臣们,个个手握兵权,居功自傲。如何驾驭这些骄兵悍将,防止他们尾大不掉,甚至篡权夺位,也是苻健必须面对的难题。
所以,别看苻健当上了“天王”,建立了“大秦”,好像挺风光。实际上,他每天的日子,估计都过得提心吊胆。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民族矛盾、权臣威胁。这个新生的前秦政权,就像一艘刚下水的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苻健在位只有短短四年(公元351-355年)。在这四年里,他主要做了两件事:
巩固关中: 他击败了后赵残余势力的进攻,初步稳定了关中局势。他还派兵向西拓展,控制了陇西部分地区。
制度建设: 他模仿汉晋王朝,建立了一套初步的国家机器,设置百官,制定法律,试图让这个草创的政权走向正轨。
总的来说,苻健作为前秦的开国之君,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审时度势,抓住了乱世的机遇;他知人善任,团结了一批氐族和汉族人才;他恩威并施,初步稳定了关中局势。没有他打下的这个基础,后面的故事也就没法展开了。
但是,他也留下了一堆烂摊子。民族矛盾没有真正解决,权臣势力依然强大,外部环境依然险恶。更重要的是,他死后,谁来接班?
这个问题,直接引发了前秦建立后的第一次宫廷政变,也差点让这个刚刚起步的王朝,夭折在摇篮里。
而这次政变,也让我们看到了前秦政权内部的残酷和血腥,以及一个重要人物的提前登场。
他是谁?他又做了什么?
咱们下一章接着聊。
来源:明月秋风照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