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大隋王朝就传了两代,有人说根子不是隋炀帝瞎折腾,而是开国皇帝杨坚改了一个字?本来想避祸保江山,没成想改完更糟,连五代的文字学家都戳破:这字压根就不能当国号,一用就等于喊人来“分江山”!
你敢信吗?大隋王朝就传了两代,有人说根子不是隋炀帝瞎折腾,而是开国皇帝杨坚改了一个字?本来想避祸保江山,没成想改完更糟,连五代的文字学家都戳破:这字压根就不能当国号,一用就等于喊人来“分江山”!
咱先从杨坚的老底说起。他没当皇帝前,封号是“隋国公”,注意啊,这时候是带“走之底”的“随”——就是咱们现在说“随便”的“随”。按老规矩,开国皇帝用自己以前的封号当国号,那是天经地义:刘邦是“汉中王”,所以叫汉朝;曹丕是“魏王”,所以叫魏国;司马昭是“晋王”,所以叫晋朝。
照理说,杨坚登基后,国号就该是“随朝”,可他盯着“随”字越看越闹心——为啥?因为“随”有走之底啊!你想,哪个皇帝不盼着自己的江山稳如老狗,能传个百八十代?这“随”字带着“走”的意思,万一江山跟着“走”了咋办?那不是晦气到家了?
杨坚一拍大腿:改!把“走之底”给我去掉,就用没走之底的“隋”!当时他还挺得意,觉得这下江山能“钉”在自己家了。可你猜怎么着?这波操作属于是“好心办坏事”,他千算万算,没算到这没了走之底的“隋”,藏着更狠的坑——这坑直到五代时期,才被一个叫徐锴的文字学家给扒了出来。
徐锴是谁?那是给《说文解字》做注解的大佬,认的字比咱们吃的米还多。他看到“隋”字就直摇头,说这字的本意是“裂肉也”——翻译过来就是“被切开的肉”。这可不是随便切块肉,而是古代君王祭祀祖先、神明时用的:先拿刀把肉切好献祭,祭完了再把肉分给手下的诸侯、大臣,大家一块儿吃。
你品品这意思——“隋”当国号,不就等于说“我大隋江山是块肥肉,谁都能来分一口”?徐锴当时就吐槽:“这字哪能当国号啊?这不等于明着喊人来抢江山吗?”可这话杨坚听不着了,要是他知道,估计得气活过来——因为后来隋朝的结局,真就应了“裂肉”这俩字!
隋炀帝上台后,折腾得天下大乱,最先跳出来的是谁?是杨玄感,他爹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杨素,妥妥的“自己人”;后来杀了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是隋朝的左翊卫大将军,手里握着禁军;连建立唐朝的李渊,都是隋朝的太原留守,还是关陇贵族“八柱国”之后,根正苗红的隋臣;更别说瓦岗军的李密、后来称帝的王世充,全都是从隋朝体制里出来的人。
老辈人讲评书,说这叫“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说白了,就是一群人围着“大隋”这块肥肉,你争我抢,谁都想咬一口。杨坚当初改国号想保江山,结果倒好,改出个“人人来分食”的局面,这不比“走之底”还倒霉?
其实老话说得好:“江山稳不稳,看的是人心里有没有百姓,不是国号里有没有走之底。”杨坚怕“随”字带“走”,却没想着好好管江山;隋炀帝光想着修运河、打高丽,把百姓逼得没活路,就算国号改成“稳”,该亡还是得亡。
话说到这儿,你觉得隋朝亡真是国号的锅吗?还是隋炀帝折腾太狠,丢了人心?要是你是杨坚,知道“隋”是“裂肉”的意思,你会咋选国号?评论区唠唠,咱也说说这古代帝王“避祸”的那些事儿!
来源:小林历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