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九月,全国初高中要落地两个重要政策:一是周末必须双休,不能再补课;二是取消晚自习,学生到点就得放学。光看政策内容改的是初高中,但实际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家里有小学生的家庭。这不是简单的"不让孩子累",背后是国家教育思路的大转变。
广州11区教育局回应高三双休争议。
今年九月,全国初高中要落地两个重要政策:一是周末必须双休,不能再补课;二是取消晚自习,学生到点就得放学。光看政策内容改的是初高中,但实际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家里有小学生的家庭。这不是简单的"不让孩子累",背后是国家教育思路的大转变。
不少家长没看透,据观察,大概90%的家长都没get到这政策的深层意思,觉得只是"反内卷",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要理解这次改革,得先捋一捋这些年的教育政策脉络,看下来就能发现,这不是突然出台的"新动作",而是国家早就规划好的方向。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不让校外补课、压减作业量,这是第一个重要节点。到了2023年5月,新闻联播专门用10分钟时间讲教育改革,足见重视程度。同年9月中小学新教材正式启用,内容和教法都有调整。
2024年1月更热闹,一边是深圳南山区小学数学考试太难,家长们纷纷吐槽上了热搜。另一边北京直接宣布2025年要取消"小四门"(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的统考。也是在1月,新闻联播又公布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期目标。到了8月,学前教育的保教费也做了调整,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链条都在动。
直到现在,初高中取消晚自习、强制双休的政策跟上,把这些串起来就很清楚。未来至少10年,国家的教育改革方向已经定了,每一步都是在往同一个目标走。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国家要的"好学生"变了,不再是只会死刷题、考高分的孩子。
以前不少家长觉得,小学阶段让孩子多做题、把分数提上去,就能在升学中占优势。但现在这套不管用了,小学教育正在"去泡沫化",就算孩子考试能考95分以上,真正能拉开差距的不是会不会做难题,而是对课本里最基础的知识理解有多深。比如数学里的"加减乘除",不是会算就行,得知道背后的逻辑。
语文里的课文不是背下来就够,得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学阶段也配套出了不少措施,比如取消期末统考,学校不能再用分数给学生排名,避免家长只盯着分数比来比去。还有学区内多校划片摇号入学,不管买不买学区房,孩子都有机会进好学校,就是为了打掉家长对学区房的焦虑,不让大家在小学阶段就盲目内卷。
另外现在很多地方搞"集团化办学",让好学校带动普通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这些做法的核心都是想让家长把注意力从"逼孩子刷题、抢资源"上移开,转而关注孩子的创新能力。
最明显的变化是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比如数学题会结合生活场景,问"买东西怎么算优惠",语文题会让孩子写一段自己的经历,不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就是要看孩子能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筛选出思维开阔的学生,为以后大学选拔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打基础。
再往长远看,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路径筛选逻辑也变了,以后的考试重点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点,而是"综合素养",尤其是跨学科能力几乎成了刚需。比如新课标就明确要求学科实践内容要占教学总量的10%,简单说就是不能只学书本知识,得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用数学知识分析语文课文里的数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里的现象。按照这个标准,只靠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孩子到了高中会先被筛掉一半,因为高中知识难度提升,光记不理解根本跟不上。剩下的孩子里到了高中阶段还会再筛掉20%,这部分主要是逻辑能力、领悟能力不够的,比如遇到复杂的物理题、数学题,不会变通就做不出来。
所以最后能稳住成绩、走得远的都是会思考、能变通的孩子,靠刷题刷出来的分数在未来的大考里根本不占优势。真正能立足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比如自己能规划学习时间,遇到问题会主动找方法解决,而不是等着老师和家长催。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现在大学学费普遍上涨了,以前可能家长觉得"多花点钱报补习班没关系",但现在得考虑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过这不是说要减少教育投入,而是要跟着政策方向调整。比如小学阶段不用再盲目报刷题班,反而可以多关注孩子的基础理解和兴趣培养,这才是符合未来教育趋势的做法。
总的来说这次九月初高中改革看起来是改作息,实则是国家在给整个教育体系"换挡",从"拼分数、拼刷题"转向"拼能力、拼创新"。而这个转变的起点其实就是小学阶段,家长看懂这个逻辑才能更好地帮孩子适应未来的学习节奏,而不是还停留在过去的教育认知里焦虑。
关注我浩瀚市场不迷路。权永。
来源:合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