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替诺福韦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艾滋病。它属于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简单来说,就是能阻断病毒复制所需的一种关键“酶”,让病毒在体内难以继续繁殖。长期使用替诺福韦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病毒量,从而保护肝脏,减少炎症和纤维化的进展。相较于早期
替诺福韦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艾滋病。它属于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简单来说,就是能阻断病毒复制所需的一种关键“酶”,让病毒在体内难以继续繁殖。长期使用替诺福韦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病毒量,从而保护肝脏,减少炎症和纤维化的进展。相较于早期的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耐药率低,疗效稳定,是目前临床首选的一线用药。同时,替诺福韦并不是“治愈药”,停药后病毒有可能反弹,所以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通俗地说,它就像是一道“防火墙”,帮身体挡住病毒的破坏,但能不能长期稳固,还需要依赖规范用药和定期监测。
2017年,49岁的徐永明是一名来自广西南宁的包工头。他做了二十多年工程,平日里工地上大小事务全都得亲自盯着,烈日下指挥搬运、深夜里核算账目,日子过得忙碌又辛苦。好在凭借多年经验,徐永明带出的工人队伍越来越稳,手里活也多,家境算是宽裕。白天累得满头大汗,因此下了班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工地附近的小店泡脚、修脚、做按摩,几乎天天报到。徐永明常笑称:“工地再苦,再累,只要晚上能泡个脚,感觉一身酸痛都缓解。”可他没想到,这个放松习惯,却暗暗埋下了健康的隐患。
2017年3月15日下午,烈日下的工地尘土飞扬,由于赶工期,徐永明正弯着腰和工人一起搬钢筋。才走了几步,他就觉得嗓子发干,喉咙像被沙子刮过一样涩得厉害。徐永明以为是出汗太多没补水,随手抄起矿泉水瓶猛灌了几口。可刚把水瓶放下,准备继续干活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扑面而来,眼前白光乱闪,耳边嗡嗡作响,脚下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虚浮。他身子一歪,差点栽倒在水泥板上,幸好伸手撑住了旁边的脚手架。
紧接着,徐永明的胃里翻滚得像开锅般,喉咙一阵热气往上顶,他的脸色瞬间煞白,额头渗出密密的冷汗,汗珠顺着脸颊直落。徐永明无力地蹲坐在地,双手死死抓住膝盖,肩膀一抖一抖。工友见状连忙跑过来给他扇风递水,他却怎么都咽不下去,喉头像被堵住,心口怦怦狂跳,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足足过了十几分钟,徐永明才勉强缓过来,脸色依旧惨白如纸。晚上下班后,他心里越想越不踏实,于是第二天一早便到医院做了检查。
到医院后,接诊医生详细了解了徐永明的情况后,立即为他安排了血生化、肝肾功能以及腹部B超等检查。结果出来时,徐永明整个人愣住了:乙肝五项提示为HBsAg阳性、HBsAb阴性、HBeAg阴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这在医学上意味着“小三阳”状态。医生一边翻阅结果,一边语气郑重地说:“说明你体内有过乙肝病毒感染,现在虽然病毒量不算高,肝功能也只是轻度异常,但必须长期监测,不能掉以轻心。”徐永明听得心里“咯噔”一下,他原以为只是身体透支,最多挂瓶水就能缓过来,没想到竟查出乙肝。
他紧张地问医生是不是得了大病,医生安慰他当前情况不算严重,但一旦放任不管,可能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必须重视。徐永明越听越后怕,他仔细回忆,自己没有输血史,也没做过大手术,家里人更没人得过乙肝。这病毒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医生见他疑惑,开始进一步追问日常生活习惯。得知他常去街边小店做足疗、修脚、按摩后,医生立刻点出关键:“很多小店并没有严格的消毒流程,修脚刀具、针具如果反复使用,一旦前一位顾客携带病毒,就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血液传播给你。”
听到这里,徐永明额头直冒冷汗,他脑子里立刻闪现出小店里师傅手里来回用的剪刀和刀片,顿时后悔不已。他心想图一时舒服,没想到给自己惹来了这么大的麻烦。于是从医院回家后,徐永明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去那种街边小店,连路过时都刻意绕开。但他的生活习惯并没有真正改善。工地收工后,他还是和工友们一桌啤酒烧烤,撸串聊天成了每天的“放松时刻”。回到家,徐永明更是习惯性地倒在沙发上刷手机,累得不想动,油炸零食、夜宵一口接一口,作息越来越晚。即便妻子劝他少喝点酒,他也只是摆摆手说“没事”,完全没意识到这些坏习惯正在加重肝脏负担,让病情一步步走向失控。
5月18日,这天晚上工地完工早,徐永明请了几位工友一起吃宵夜。刚端起啤酒杯,他还开着玩笑,说累了一天就靠这口气儿撑着。可喝了几口下肚,他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像有什么东西堵着,呼吸一口比一口沉重。徐永明赶紧放下杯子,脸色一下子白得吓人,额头汗珠不停往下掉。旁边工友伸手拍他肩膀,他的手却僵硬地搭在桌边,指节发白,整个人微微颤抖。接着一阵翻江倒海的反胃感冲上来,徐永明感觉喉咙发酸,嘴角泛起苦水,脸色蜡黄,嘴唇发青,眼睛睁得大大的却毫无神采。他强撑着直起身子,但胸口像压了千斤石块,咳嗽中夹着阵阵干呕,整个人摇摇欲坠,对面的工友们面面相觑,察觉到情况不妙。
徐永明想深吸一口气,却只吸进一半,胸口立刻传来刺痛。他用手死死按住右肋下,呼吸急促,肩膀一起一伏,汗水顺着脖子流进衣领。旁边的工友立马递过来一杯水,他接过却抖得厉害,水洒了半身,喉咙像被堵住,怎么都咽不下去。片刻后,徐永明的脸色愈发难看,眼白里竟染上了淡淡的黄意,嘴唇干裂,额头青筋暴起。他想开口说话,嗓音却嘶哑得几乎听不清,只能发出低低的喘息声。很快,反胃和胀痛感同时袭来,徐永明整个人弯下身,双手死死抓住椅子边缘,指尖发白发抖,额头直撞到桌角才勉强支撑。工友们被吓得赶紧起身,一边连忙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扶起徐永明往门口走去。
送到医院急诊后,医生立刻为徐永明做了抽血和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结果很快出来:谷丙转氨酶(ALT)升至287 U/L,谷草转氨酶(AST)为215 U/L,总胆红素飙升至102.6 μmol/L,提示肝细胞已受到明显损伤;乙肝病毒DNA显示:病毒载量高达7.3×10⁷ IU/mL,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e抗原也转为阳性,e抗体则由原来的阳性转为阴性,意味着病毒正处于活跃复制期。结合体格检查发现肝区有轻度压痛,边缘轻度肿大但尚规则。所有指标拼凑起来,医生很快下出明确诊断:徐永明已从“小三阳”进展为“大三阳”,而且病情正在快速恶化。
听到结果时,徐永明整个人僵在床上,双手紧紧攥着床单,额头的冷汗一瞬间又涌了出来,内心的恐惧让他一句话都说不出口。主治医生在得知徐永明近段时间以来的生活习惯后,眉头紧锁,语气变得严厉:“乙肝病毒本身就会损伤肝脏,而酒精、熬夜、高脂饮食等行为等于是火上浇油,加速炎症和纤维化。你把原本还能控制的小三阳,硬生生拖成了大三阳。”徐永明脸色难看,双手绞在一起,额头冷汗直冒。他终于意识到,是自己长期忽视健康,把身体一步步推向了危险的深渊。
结合检查结果和徐永明的整体状况,医生为他开具了替诺福韦,这是目前国际和国内指南推荐的乙肝一线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病毒DNA的复制,从源头上减少病毒数量,帮助减轻肝脏损伤。医生叮嘱他:“治疗必须长期坚持,绝不能擅自停药或间断,否则病毒会迅速反弹,甚至产生耐药,后果不堪设想。同时,你还需要彻底戒酒,避免夜宵和高油高盐饮食,尽量规律作息,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复查,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如果你还不改变,一旦病情恶化,走到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那一步,再多药物也救不回来。”这句话像一盆冷水兜头泼下,徐永明背脊发凉,他知道,这一次再不能敷衍了事,必须对自己的身体负起责任。
出院后,徐永明像换了个人。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服下替诺福韦,从不敢漏服。妻子照顾他的饮食,餐桌上再也没有啤酒和烧烤,取而代之的是小米粥、蒸鱼、清炒蔬菜。徐永明也戒掉夜宵,晚上十点前躺下睡觉。即使工地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活动身体,每天做半小时快走或伸展。有时候工友们喊徐永明去喝酒,他也一口回绝,说“医生的话不能再当耳边风”。刚开始徐永明难以适应,总觉得嘴馋,但想到医生的警告,他强忍下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徐永明的气色渐渐恢复,脸色不再蜡黄,工作时的乏力感也减轻许多,心里隐隐生出一丝希望。
8月25日,徐永明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心里依旧忐忑。抽血和检查完成后,报告显示:谷丙转氨酶已从287 U/L降至58 U/L,谷草转氨酶从215 U/L降至49 U/L,总胆红素恢复到正常值18.4 μmol/L;HBV-DNA定量从7.3×10⁷ IU/mL骤降至4.2×10³ IU/mL,病毒复制得到明显抑制。医生看完结果,点头说道:“治疗反应很好,你坚持下去,未来转阴的机会很大。”听到这句话,徐永明仿佛卸下了心里的千斤重担,激动得差点落泪。然而,就在他以为一切正在好转、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的时候,命运却悄然埋下了新的伏笔。
2022年10月4日,徐永明难得休息,陪妻子和女儿去郊外露营。他刚烤了两串肉递给女儿,嘴里还笑着叮嘱“小心别烫”,可话音刚落,胸口突然一阵发紧。徐永明皱了皱眉,本以为是撑着了,强忍着继续翻烤。没过多久,额头却冒出细密的冷汗,手里夹着的钳子也开始发抖。徐永明试着深呼吸,却感觉胸口发闷,喉咙发酸,嘴里泛起一股苦味。妻子注意到他脸色变白,问是不是不舒服,他摇了摇手,却怎么也压不住腹部的涨痛。徐永明捂着右肋下,呼吸越来越急促,额头青筋暴起,双唇渐渐失去血色。
紧接着,他的眼神开始涣散,整个人弓着身子,双肩颤抖,像是用尽全力还在硬撑。徐永明咬牙想站起来活动一下,可刚迈开一步,腹部仿佛被狠狠撕扯,疼得他猛地跪倒在地,额头直接磕在草地上。徐永明的手死死抓着腹部,指节发白,满脸冷汗如雨下,脸色迅速转为蜡黄。女儿吓得哭出声,他却只能艰难张嘴,声音嘶哑沙哑:“快……救我……”话没说完,喉咙里涌上呕吐感,一口苦水混着血丝溢出,他的身体开始止不住地抽搐。
妻子慌乱地搀徐永明,却发现他眼白泛黄,嘴唇发青,呼吸越来越浅,手臂无力地垂下。徐永明胸口剧烈起伏,整张脸痛苦地扭曲,额头冷汗滴落在地。妻子吓得颤抖着拿起手机,一边安抚徐永明,一边急切拨打急救电话。救护车一路鸣笛将徐永明送到急诊室,医生立即为他抽血、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超声检查。
血液结果很快出来:谷丙转氨酶(ALT)飙升至1320 U/L,谷草转氨酶(AST)高达1100 U/L,总胆红素升至265 μmol/L,直接胆红素占比明显升高,提示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3.1,血浆白蛋白降至25 g/L;血氨水平升至168 μmol/L,已出现中枢神经毒性。腹部彩超显示肝脏体积缩小、回声粗糙不均,门静脉血流速度下降。综合指标,医生当场确诊:急性肝衰竭。徐永明在病床上大口喘气,脸色蜡黄,眼神涣散,四肢冰冷。医护人员立刻展开紧急抢救,给予补液、升压、利胆、维持凝血功能及人工肝支持,但他全身状态持续下滑。
深夜,徐永明的病情急转直下。监护仪上的血压一路下降至68/40 mmHg,心率快速而紊乱,血氧饱和度跌破70%。医生紧急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除颤,同时持续推注肾上腺素和止血药物。然而,徐永明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出现全身出血点、消化道大量出血,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妻子和女儿守在抢救室外,听到里面此起彼伏的指令声,心如刀绞。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监护仪上的心电波形最终平直。2021年11月28日凌晨2点37分,医生无奈宣告:徐永明因急性肝衰竭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去世。
白布盖上那一刻,走廊外传来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女儿扑在母亲怀里泣不成声。过了一会热,徐永明女儿颤巍巍地走上前,手指缓慢地掀开那层冰冷的布,看见父亲静止的面容——苍白、消瘦,毫无生气。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涌出,声音颤抖着低声呼喊:“爸……你不是说只是有点乏力吗?你不是一直都在吃药吗?医生不是说情况稳定了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话没说完,她已哭得泣不成声,泪水一滴滴落在父亲僵冷的手背上。
徐永明的妻子靠在墙边,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脸色灰白。她双手死死攥紧,指节发白,眼神一动不动地盯着那具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医生走过来,低声安慰她们要节哀,可就在此刻,徐永明的妻子猛然冲上前,情绪几近崩溃,声音尖锐而绝望:“不可能!我不接受!医生,你们解释清楚,他三年复查一直都显示正常,肝功能稳定,病毒量下降,他每天按时吃替诺福韦,从来没有停过!饮食也控制了,酒也戒了,怎么会突然急性肝衰竭?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他究竟错在哪儿?!”
妻子的质问一声比一声刺耳,医生被逼得只能转身调出病历系统,一项项重新核对每次门诊记录与检验数据。屏幕上显示,过去三年的复查结果的确良好:转氨酶长期维持在正常低值,HBV-DNA检测逐渐降至低水平甚至接近不可测,B超未见异常,肝弹性也无明显升高。用药记录显示徐永明始终规律服药,没有间断史。生活习惯、作息、复查频率都写得清清楚楚。医生看着这一串“完美”的数据,脸上的疑惑更深了,低声自语:“太突然了……完全没迹象……”
沉默许久,医生只得转而从细节寻找线索。他走到仍在哭泣的徐永明妻子面前,语气谨慎:“最近他有没有私下吃过什么东西?比如别人推荐的保健品、偏方、补药之类?”妻子哽咽着摇头:“没有,他很小心,每次都问过你们医生才敢吃。我女儿劝他买过护肝茶,他都没碰过。”医生叹了口气,神色愈发凝重,合上电脑,眉头锁得更紧.
他仍不死心,继续追问:“那这段时间,他有没有经常熬夜?比如工地收工后还拖到凌晨才睡?”徐永明的妻子立刻摇头,声音发哑却坚定:“没有,他早就改了。每天十点就上床休息,早上六点准时起床,从来不敢再熬夜。”医生听完,神色非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加凝重。他缓缓合上病历,靠在椅背上,眉头紧蹙,低声自语:“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怎么会这么突然……”
过了许久,医生自知能力有限,于是决定将病例资料完整打包,转交给自己的导师——国内肝病领域的权威严教授。收到徐永明病例的当天晚上,严教授独自坐在办公室里,耐心翻阅着厚厚一摞资料。从实验室化验单到肝功能曲线,从病程记录到B超与CT影像,他一页不落地看了三遍。眉头始终紧紧锁着,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在某一项记录上停留许久。
片刻后,他合上病例,语气沉沉地说:“这份病历看起来几乎无可挑剔。抗病毒药物用得规范,复查时间严格按照指南,饮食和作息记录也写得清清楚楚。但越是标准化、越是完美,就越让我不安。真正的问题,往往不在报告里,而是在报告之外。”他随即拿起电话,对自己曾经的学生叮嘱道:“我需要见一见徐永明的家属。数据告诉我们病程的发展,但我想知道他的日常是怎样的。很多细节,藏在他的一举一动、一日三餐中,而不是纸面上。”
于是两天后,在住院部一间会议室里,严教授见到了徐永明的妻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外套,整个人坐在椅子边缘,手指搅在一起,声音沙哑:“严教授,我丈夫真的很听话。医生让他每天空腹吃药,他从不敢耽误,一天都没落下过。替诺福韦连多一片都不敢碰,闹钟设了两重,每次都是按时服用。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突然走到这一步……”说到这里,她低下头,眼圈发红,手掌死死按在膝盖上,似乎用尽全身力气才控制住哭声。
严教授静静听着,点了点头,语气沉稳却温和:“我相信你们的照顾非常细致,他的依从性也很好。但我想确认一些更细微的习惯。比如每天吃药的具体时间,前后有没有一些固定的小动作,或者伴随的习惯?”徐永明的妻子努力回忆,语气低弱:“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闹钟一响就吃药,从没耽误过。就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
严教授的眉头轻轻一皱,翻阅病例的动作慢了下来,目光沉思。他轻声说道:“你先回去休息,我再看一会儿资料。”妻子点点头,神情恍惚地起身,顺手拿起椅背上的手机。就在这时,屏幕亮起,是一条未读通知,上面显示着一张不久前的家庭合影。
“等一下。”严教授突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锐利的力量。他示意妻子把手机递过来,放大那张照片,眼神定定停留在其中一个细节上。
几秒钟后,他迅速翻开徐永明的用药与随访记录,沉默良久,指尖最终停在病例的一行字上,语气变得异常凝重:“你丈夫的这个情况,从饮食、用药到康复,表面看几乎完美,连医生都挑不出错。但恰恰是在这份标准化的背后,藏着一个极小却关键的细节,你们家属包括医生都没有意识到,在他吃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这段时间里,有2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直被反复忽略,而这,正是让她病情突然失控、最终不治身亡的关键因素。”
第一个细节:长期高盐饮食习惯
徐永明虽然在确诊后戒掉了酒精,也避免了油炸夜宵,但他的饮食依然存在严重隐患。他自小在广西长大,口味偏重,餐桌上从不缺咸菜、腊肉、腌笋干。即使妻子为他准备了清淡的蒸鱼和蔬菜,他也总要在碗里多撒上一勺老干盐或辣椒酱,觉得“不够味”。这种习惯在外人看来或许只是饮食偏好,但对肝脏来说,却是一种长期隐形负担。高盐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肝脏代谢压力,也会诱发或加重腹水,最终让本已脆弱的肝功能更快失衡。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过量盐分不仅与血压升高有关,还可能通过改变肝细胞内环境,加重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刺激肝脏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使肝细胞修复变得更困难。徐永明自觉吃得健康,却忽略了调料背后的“隐形杀手”。哪怕他的主食是清淡的米饭和粥,但调味料里不断积累的钠盐,让他的肝细胞在无声中被推向衰竭。
三年间的复查报告始终平稳,让徐永明误以为自己已把生活调整到位。然而,医学上的潜在风险往往埋藏在微小细节里。大量病例显示,即使抗病毒治疗达标,饮食中过度的盐分依然可能触发急性失代偿,尤其是在身体受到额外应激时,如劳累、感染或气候突变。徐永明的“重口味”偏好最终成为压垮肝脏的第一根稻草,却在所有的检查报告和随访问诊中,被一次次忽略过去。
第二个细节:长期使用止痛药缓解劳损
作为包工头,徐永明每天要在工地上奔走,肩膀、腰背长期负荷过重。为了减轻疼痛,他常常随身携带止痛药片,尤其是在连续几天熬工期后,几乎每天都会吃一两片。他没有告诉医生,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药物的代谢大多依赖肝脏。止痛药在缓解酸痛的同时,却在无形中给本已受损的肝细胞再次加码。
在医学研究中,常用的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一旦超量或长期使用,极易造成药物性肝损伤。即使是在推荐剂量范围内,乙肝患者也因肝细胞再生能力差而更脆弱,更容易受到损害。徐永明以为只是普通小药片,不会造成负担,结果却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悄悄加剧了肝细胞坏死的速度。
更隐蔽的是,这些药物带来的伤害往往不会立刻显现,而是逐渐削弱肝脏储备功能。表面上,复查指标仍保持在正常低值,但肝脏内部的代谢能力早已被透支。一旦遇上病毒活跃或机体感染,原本已经被压到极限的肝脏便会全面失守。徐永明在露营时突发的急性肝衰竭,正是长期药物负担和病毒叠加作用的结果,最终让所有的抢救措施都变得徒劳。
这两个被忽视的细节——长期高盐饮食与习惯性使用止痛药,一个是日常饮食的微小偏好,一个是随意使用的常见药物。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削弱肝脏的代偿能力。徐永明和家属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与复查指导,却忽略了这些生活中“没有被问到”的细节。医学的复杂之处,正是很多决定病程走向的关键因素,并不总能从冰冷的数据中看出。徐永明的离世,提醒了更多患者:真正影响结局的,往往不是纸面上的完美,而是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疏漏。
内容资料来源:
[1]李佳璇,戴世学,谢宏民.替诺福韦可降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及血浆内皮素含量[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5,48(02):205-210.
[2]拾倩,李莉,倪昊天.替诺福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5,28(02):242-245.
[3]程完珠.替诺福韦酯治疗妊娠慢性乙肝的治疗及母婴阻断效果探讨[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临床医学健康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武汉市武昌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注:《广西一男子乙肝吃替诺福韦,5年复查12次,医生:长期服用,注意2点
》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