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艺术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从延安时期的革命美术到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红色作为政治符号与美学意象,逐渐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杨永狮的“红派”艺术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植根于这一历史脉络——其创作既延续了陈逸飞《黄河颂》等经典作品的宏大叙
从象征到本体:
红色在杨永狮艺术中的语义升维
中国艺术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从延安时期的革命美术到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红色作为政治符号与美学意象,逐渐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杨永狮的“红派”艺术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植根于这一历史脉络——其创作既延续了陈逸飞《黄河颂》等经典作品的宏大叙事传统,又通过后现代语境下的色彩解构,实现了红色意象从政治象征到文化精神的转化。
▲杨永狮《红江山》
从艺术史视角看,杨永狮的创作呼应了20世纪末“红色经典”重构的学术思潮。如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对革命记忆的隐喻性表达,体现了红色主题的当代转型。而杨永狮的特殊性在于:他通过色彩本体论的探索,以红色为主色调,但并非单一的红色表现,通过对红色的不同层次和明暗变化的处理,展现出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杨永狮将红色从历史符号升华为民族美学的语言,这一路径与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对色域绘画的精神性研究形成了跨文化对话。
▲杨永狮《国土》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审视,杨永狮对红色的执着探索实际上触碰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外来思潮与本土传统的碰撞中确立文化主体性。他的实践与20世纪90年代“油画民族化”讨论形成了有趣对话。杨永狮选择色彩本体作为突破口,那些层层罩染的红色层,既是对敦煌壁画中铁红颜料技法的当代转译,也暗合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象征价值”的深层结构。
▲杨永狮《龙乡》
在方法论层面,杨永狮的创作提示了一种重建艺术与历史关系的可能路径。不同于85新潮美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直接援引,也不同于新文人画对传统的表面回归,他通过色彩的物质性实验,实现了阿多诺所强调的“艺术自主性”与“社会介入性”的辩证统一。那些看似纯粹的红色色块,既是对传统青绿山水色彩系统的颠覆,也承载着近代以来民族精神建构的集体记忆。
▲杨永狮《大地》1997年为香港回归而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杨永狮的红色谱系始终保持着历史维度的开放性。他通过对长江、黄河、长城等中国版图的描绘,展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这种将色彩史嵌入美术史叙事的尝试,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创新,当观者面对那些灼热的红色时,激发的不是特定历史事件的回忆,而是对“中国红”文化基因的本能共鸣。
▲杨永狮《中国龙·大河》
杨永狮的实践启示我们:红色主题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命力,正源于其对历史符号的重构。如杨永狮的《中国龙》系列以长江、黄河、长城为符号,用现代艺术语言重构红色主题,既唤醒民族记忆,又赋予其当代审美生命力。这种创作路径表明,红色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对历史符号的简单复刻,而在于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能够与当代对话的视觉语言,正如长江黄河永远奔流却始终滋养着同一片土地。
▲杨永狮《中国龙·大江》
▲杨永狮《中国龙·大长城》
综上,当艺术家将色彩从政治叙事中释放,反而更深刻地触及了集体记忆的文化意识。这种通过美学形式实现历史反思的路径,在全球化语境下,“红派”艺术的学术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当代艺术的话语生产方式,而这正是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的重要案例。
广州艺博会艺委会主任 陈维
2025年4月写于广州
艺 术 家 简 介
Artist Profile
图:杨永狮
红派画家杨永狮,祖籍广西桂平,父母亲均是有近70年党龄的中共老党员。毕业于江苏无锡工艺学院美术学科。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巨幅油画作品《大地》被广西区党委宣传部报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创作油画《红江山》、《国土》、《龙乡》、《中国龙·大河》、《中国龙·大江》、《中国龙·大长城》等系列作品,被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商报等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其作品《红江山》的表现手法、整体意象与四十多年前发行的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艺术技法上更胜一筹,被人们称为新版“全国山河一片红“,杨永狮也因此获“中国红派画家”称号,其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以及最淳朴的艺术理想。
2015年3月,在广西南宁榜样艺术馆举办《龙之印迹——红派画家杨永狮油画作品展》;
2017年3月,在北京伍佰艺美术馆举办《红动中国——红派画家杨永狮油画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
2018年7月,在深圳颂美艺术馆举办《红动中国——红派画家杨永狮油画作品全国巡展(深圳站)》
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单位及个人收藏。
来源:柳林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