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杨万泰院士Angew:开发环保纤维素改性新工艺,实现高效溶剂回收与绿色加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2:09 1

摘要:纤维素作为全球年产量达1.5万亿吨的最丰富可再生资源,其应用却因溶解难、加工能耗高、分离过程复杂以及使用有毒溶剂等问题而受限。传统粘胶纤维生产工艺虽规模巨大,但每吨产品产生大量硫化污染物、废水和危险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尽管已有多种溶剂可实现纤维素的均

纤维素作为全球年产量达1.5万亿吨的最丰富可再生资源,其应用却因溶解难、加工能耗高、分离过程复杂以及使用有毒溶剂等问题而受限。传统粘胶纤维生产工艺虽规模巨大,但每吨产品产生大量硫化污染物、废水和危险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尽管已有多种溶剂可实现纤维素的均相反应,但后续分离仍依赖大量沉淀剂,溶剂回收成本高、工艺复杂,制约了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

近日,清华大学杨万泰院士、陈明森博士团队提出一种创新方法,成功合成了首例酐型纤维素衍生物——苯酐纤维素(PAC),并通过引入氨气实现原位反应分离与溶剂高效回收。该工艺无需催化剂和外部沉淀剂,可将PAC转化为水溶性良好的酰胺铵盐形式(PAAC),进而通过热处理获得水不溶性且耐热、耐有机溶剂的酰亚胺纤维素(PIC)。这一流程溶剂回收率高达90%,避免了有毒有机溶剂的使用,为纤维素绿色加工提供了新策略。相关论文以“Anhydride-form Cellulose Derivatives: Synthesis, in Situ Reactive Separation, and Solvent Recycling”为题,发表在Angew上,论文第一作者为Yun Chenxin。

研究人员在DMAc/LiCl均相体系中使纤维素与偏苯三酸酐氯(TMAC)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保留酐基的PAC。随后通入氨气,使酐基转化为水溶性的酰胺铵盐,同时反应产生的氯化氢也与氨形成铵盐,三者均不溶于DMAc,从而实现全部反应物的完全沉淀与溶剂的清晰分离。回收的DMAc/LiCl透明纯净,可直接用于再次溶解纤维素,大幅降低溶剂消耗。通过乙醇水溶液洗涤得到的PAAC为白色粉末,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通过水溶液加工成膜或纤维。

示意图1 展示了从纤维素出发经TMAC反应生成PAC,再通过氨气处理转化为PAAC,最终经热处理得到PIC的完整反应路径。图1 通过实验照片和光谱分析直观呈现了无需沉淀剂的原位分离过程:反应后溶液通氨气产生白色沉淀,回收溶剂透明如初;PAAC可溶于水,其红外光谱显示酯羰基、酐羰基的特征吸收,以及经氨气处理后酰胺和羧酸铵盐的吸收峰,热处理后则出现酰亚胺特征峰;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进一步证实了苯环和纤维素骨架结构的存在。

示意图1. 纤维素与偏苯三酸酐氯(TMAC)反应的化学路线。

图1. 不添加沉淀剂的水溶性纤维素合成与原位分离。(a)纤维素在DMAc/LiCl混合物中与TMAC进行一锅反应,反应完成后通入氨气使纤维素及所有反应物完全沉淀。(b)回收溶液与纯DMAc的对比照片。(c)PAAC的照片。(d)纤维素、PAC、PAAC和PIC的红外光谱。(e)PAAC的氢核磁共振谱(¹H NMR)。(f)PAAC的碳核磁共振谱(¹³C NMR)。

图2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反应时间与取代度(DS)的关系,表明升高温度可加速反应,但投料比过低或反应时间过长易导致交联凝胶化。表1 系统总结了不同反应条件下降解度各异的PAAC产物的合成参数。表2 表明PAAC的水溶性随DS增加而显著提高,DS=1.7时溶解度可达33 g/100 g水。

图2. 纤维素与TMAC在20、40和60°C下的反应动力学曲线。曲线显示了不同TMAC与纤维素羟基摩尔投料比下取代度随时间的变化。

图3 展示了PAAC水溶液加工成膜的过程:溶液浇铸并蒸发水分后得到无色透明自支撑薄膜,SEM显示其表面平整、截面致密。薄膜具有湿敏性,吸湿后柔性增强;力学性能随DS升高而提升,DS=1.7时拉伸强度达31.1 MPa。添加甘油等增塑剂可显著提高薄膜韧性,其在宽湿度范围内仍保持良好柔性与强度。PAAC膜还可通过酸处理或热处理转为水不溶材料,其中和产物(N-PAAC)和PIC均显示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溶剂稳定性(表3)。

图3. PAAC基薄膜的制备与力学性能。(a)通过PAAC水溶液加工制备薄膜的示意图。(b)PAAC透明薄膜的照片。(c)、(d)PAAC薄膜的SEM图像。(e)、(f)、(g)含不同添加剂的薄膜在20°C下的平衡含水率。(h)不同DS的PAAC薄膜在20°C、60%相对湿度下的力学性能测试。(i)、(j)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甘油浓度的PAAC薄膜(DS=1.7)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4 和 图5 深入揭示了热处理导致PAAC不溶化的机制:在开放系统中,140°C下酰胺铵盐脱氨再生为酐基,并与纤维素自身羟基发生酯化交联;在密闭系统中,180°C下则可脱水形成酰亚胺结构,使材料转为不溶。低DS样品因富含伯羟基更易自交联,高DS样品则需依靠高温酰亚胺化实现不溶。添加多胺或多元醇等添加剂可进一步促进交联,降低溶胀率,增强材料稳定性。

图4. 通过热处理使PAAC不溶化的机制。(a)两种热处理机制示意图。(b)开放系统中热处理后PAAC的红外光谱。(c)密闭系统中热处理后PAAC的红外光谱。(d)PAAC和PIC薄膜(DS=1.3)在不同时间点的水接触角。(e)纤维素、PAAC和PIC的热重分析(TGA)曲线。

图5. (a)、(c)、(e)不同DS的PAAC在无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条件下实现水不溶化的机制示意图。(b)、(d)、(f)不同热处理时间下薄膜在水中的不溶质量分数和平衡溶胀率。

该研究首次实现了酐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与绿色分离,通过氨气诱导原位沉淀避免了传统沉淀剂的使用,实现了溶剂的高效回收与水基加工。PAAC材料可灵活调控取代度,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热处理后可转为高性能不溶材料,拓展了纤维素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为纤维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绿色技术应用潜力。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