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世纪的英国农业革命轰轰烈烈,粮食产量翻倍增长,英国人兴奋地宣称这是自己科技进步的成果。可仔细一查,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罗瑟勒姆犁",竟然是从中国传来的技术。
据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学者约翰·霍布森研究发现,西方引以为傲的农业革命技术,竟然大部分都源自中国。这个发现让整个欧洲的"科技自豪感"瞬间崩塌。
要知道,没有农业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而现在发现连农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都是"进口货",这让西方的崛起叙事变得格外尴尬。
18世纪的英国农业革命轰轰烈烈,粮食产量翻倍增长,英国人兴奋地宣称这是自己科技进步的成果。可仔细一查,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罗瑟勒姆犁",竟然是从中国传来的技术。
故事要从17世纪的荷兰说起。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往返于中欧之间,一个荷兰海员偶然发现,中国农民使用的犁和欧洲的完全不同。中国犁不仅轻便灵活,还能精准控制犁沟深度,一头牛就能轻松驾驭。
反观欧洲农民,还在用那种笨重的"阿得犁",需要6到8头牛才能拉动,开出的沟浅得像刮痕,翻土效果极差。
荷兰商人很快把这种中国犁带回欧洲,特别适合荷兰的低地农业。随着荷兰人在英国参与排水工程,这项技术也传入了英国。
到了18世纪,英国工程师詹姆斯·斯莫尔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稍作改良,换了材料、调整了角度,然后这玩意儿就摇身一变,成了"英国农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中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普及了铁犁,公元前4世纪就有了可调节深度的犁铧,而欧洲直到18世纪才开始普及带犁壁的犁。犁壁的作用是减少泥土阻力,让犁地更轻松,而中国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在使用了。
英国学者霍布森直接戳破了这个真相:"要不是中国的犁,英国的农业革命根本没戏!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贡献,英国很可能还是一个落后国家。"
要明白中国技术当年给欧洲带来多大冲击,得先看看欧洲农民以前怎么种地。早在古罗马时代,他们用的叫“阿得犁”,全是木头做的,犁铧也只是块木片。刮点土还行,真要翻地几乎不可能。农民只能靠抬犁、用脚踩犁杆增加压力,才能勉强翻出点土,效率可想而知。
而中国农民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推广铁制农具,可以根据土壤情况调整犁的角度和深度。欧洲农民呢?只能加大牲畜数量来解决问题。英国农民通常要用6到8头牛拉一张犁,中国农民只需要一头牛,南方水田地区甚至人力就能搞定。
这种落后的犁一直用到17世纪,因没有犁壁,欧洲农民常常要停下来清理黏在犁上的泥巴。而那时的中国农民,早就用上更先进的犁,耕地效率高得多。
到了中世纪,欧洲农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犁有问题,但找不到好办法。直到荷兰人带回中国犁,才引发了欧洲的"犁具革命"。18世纪的英国农学家们纷纷研究这个"新玩意儿",然后改个名字,就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农业革命成果。
这么一对比,所谓的"欧洲农业革命",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场"迟到的技术引进"基础之上的。
欧洲人认为自己在18世纪发明了播种机,但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有了"耧车",这是一种多管播种工具,可以同时播种多种作物,大大提高种植效率。欧洲的播种机技术,说白了就是对中国耧车的模仿和改良。
再说"分行栽培"技术,这在欧洲被当作近代农业的伟大发明,可中国至少已经用了2000多年。考古学家在中国发现的公元前4世纪农业文献中,就有分行栽培的详细记载。而欧洲直到17世纪才开始推广这种技术。
据统计,到公元175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2%,印度占24%,而欧洲的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意大利五国总共才占17%。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大国雄心》中写道:"直到1800年之前,欧洲在市场化程度、农业发展、城市化比例、居民生活水平、经济总量方面都不如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技术先进的中国没有率先工业化,反而是技术落后的欧洲捷足先登?这跟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中国农业发展成熟,土地资源丰富,社会相对稳定,技术发展主要为了提高农业效率。而欧洲农业产量长期低迷,当他们发现可以借鉴中国技术时,立刻大规模推广。
18世纪后期,随着中国农具和农业技术大规模传入欧洲,农业革命的成果才让工业革命成为可能。
农业效率提升,让更多劳动力能进城支撑工业发展。而推动欧洲农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不管是高效犁、播种机,还是分行栽培、土壤改良,几乎都能追溯到中国。
美国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也指出:"希腊文明,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系来自近东各城市。"
马克思曾经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应用,称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预兆"。而现在我们发现,连农业革命这个工业化基础,也大量依赖中国技术。
从1500年到1750年,亚洲生产着世界上约80%的产品。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亚洲人,生产着世界上五分之四的产品。在这300年间,亚洲拥有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经济。
欧洲的农业革命如果没有中国技术,恐怕要推迟几个世纪。而没有农业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那么,西方的崛起真的能算"完全的本土创新"吗?
看来,很多历史叙述确实需要重新审视了。当我们真正了解技术传播的历史脉络,就会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某个地区的孤立创造,而是全球知识交流互鉴的结果。
只是在很长时间里,这种交流的真实面貌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