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惰淋诊疗发展的长卷中,当学科建设与精准医学交相辉映,那些曾被定义为“不可治愈”的诊疗困局,正在被书写出新的解法,如何帮助惰淋患者从“生存获益”迈向“功能性治愈”正成为新的命题。汇聚优秀中心和临床专家的智慧结晶,《我的惰淋时代》栏目将以惰淋学科发展为脉络,解读
在惰淋诊疗发展的长卷中,当学科建设与精准医学交相辉映,那些曾被定义为“不可治愈”的诊疗困局,正在被书写出新的解法,如何帮助惰淋患者从“生存获益”迈向“功能性治愈”正成为新的命题。汇聚优秀中心和临床专家的智慧结晶,《我的惰淋时代》栏目将以惰淋学科发展为脉络,解读各大惰淋中心取得的成就,描摹中国惰淋学科升级的光谱,探寻未来破局之道,开启惰淋发展的新时代。
第一期《我的惰淋时代》特邀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进行圆桌访谈,聚焦惰淋治疗新里程,分享学科建设经验与科研成果,并探讨AI在惰淋领域的应用前景。
匠心深耕,引领惰淋专科建设稳健前行
“面对患者诊疗需求,成立工作组、建立专病中心,是推动精准诊疗、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途径。”——李建勇教授
“基于北医三院门诊量大的特点和患者需求,设立惰淋专病门诊,联动MDT团队,有助于全方位增强患者就医体验,改善治疗成效。”——景红梅教授
“厦大一院的‘FL专病门诊、淋巴瘤关爱小屋、最美病房、MDT会诊’四大特色,助力实现‘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得到更优疗效和生活质量’的理念。”——徐兵教授
01 主持人:
《我的惰淋时代》栏目创意深受三位教授在惰淋领域创新实践的启发。2019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浦口慢淋中心,此后专病专治理念在惰淋领域逐步兴起;2023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设南方地区首家滤泡性淋巴瘤(FL)专病门诊;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北京首家惰淋诊疗中心,进一步推进了专病专治理念的落地。在此,请三位教授分享一下专病门诊建设的初衷?李建勇教授:
1,使国内医生对该病认识尚不充分。据国际知名肿瘤中心Mayo Clinic统计,即使在该中心,CLL专科与非CLL专科医生在启动治疗时机判断及患者生存结局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推进我国CLL专病专治工作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我们成立中国CLL工作组,并建立了浦口慢淋中心,以期改善CLL患者治疗结局。目前,除香港、澳门和西藏外,我国各地陆续成立了省级CLL工作组,有效提升了国内医生的CLL诊疗水平。同时,专病中心的建立也为CLL患者就医指明方向,使其“看病更精准”,进而提升治疗获益。徐兵教授:
FL是我国常见惰淋亚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FL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借鉴中国CLL工作组的成功经验,我们于2021年牵头成立了中国FL工作组,并开展系列工作。由于FL病程漫长,诊断、治疗、康复期等各环节,均需要给予患者持续且细致的关注。但普通门诊患者流量大,医生难以对FL患者开展全面、深入的病情沟通与指导。因此,设立FL专病门诊十分必要,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精细化服务。一方面,优化诊疗流程,节省医患双方时间;另一方面,方便医生向患者普及康复期自我管理知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景红梅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量位居北京市首位,血液科每年接诊患者数量众多。在此背景下,为提升诊疗质量,我科室将医生划分为侵袭性淋巴瘤和惰淋诊疗组,通过专业细分让医生专注特定领域,确保诊疗理念始终保持前沿性。同时,基于惰淋患者生存期长的特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设立了惰淋门诊,让患者能够持续接受同一医生的系统治疗和专业指导,减少医生轮换,增强了患者的归属感。惰淋中心成立后,也为每位患者制定了专属诊疗手册,借此,为医护与患者及患者家属间建立了稳定关系,利于惰淋的全程管理。
02 主持人:
三位教授的中心基于提升患者获益的共同目标,并结合自身特色,先后成立了我国惰淋专病诊疗的重要基地,为惰淋专科化建设提供了示范。能否请三位教授谈一谈,在惰淋专科建设与患者管理过程中,融入了哪些特色理念?景红梅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科体系完备,消化科、呼吸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在各自领域成绩突出,具备深厚的技术积淀与专业优势,这也使得院内接诊的消化道相关、呼吸系统相关边缘区淋巴瘤等惰淋患者比例较高。为充分发挥多科室综合实力,我院以惰淋门诊为依托,构建了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让患者一次就诊就能解决各类问题,切实提升了诊疗效率与效果。在此基础上,我院还搭建了便捷的MDT团队挂号系统,患者可直接线上预约MDT诊疗服务。
徐兵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量居福建省首位,因地处市中心,周边环境复杂,使部分异地患者就医时寻诊困难,因此特设“淋巴瘤关爱小屋”,并配备专人引导员,协助异地患者“一站式”挂号、就诊,并开通住院绿色通道,明显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在FL专病门诊的实践工作中,考虑到FL高度异质性的特性,我院整合院内优势资源和病理、放射科等强势学科,开展MDT会诊,并邀请美国专家进行线上指导,为FL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除此之外,我院高度重视患者人文关怀,着力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在“最美病房”中舒缓心理压力,提升患者满意度。在日常工作中,我院积极践行“以尽可能低的经济负担和治疗副作用,得到更优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核心理念,以期为患者构建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体系。
李建勇教授:
我们科室在惰淋尤其是CLL领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诊疗体系,在鉴别诊断方面特色突出。科室配备五台具有分选功能的流式细胞仪,能够对不同亚群细胞开展深入分析,为前沿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持。科室吴雨洁老师也参与撰写了国内多部流式细胞术共识与指南,为行业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院内常态化开展MDT讨论,深入探讨诊疗难题,并积极为基层医院提供诊疗支持,助力其优化诊疗策略。此外,考虑到CLL患者预期寿命已接近正常人,其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生命周期的患者教育和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院针对各种惰淋亚型搭建了患者交流群,提醒患者接种疫苗并指导其日常锻炼等,使患者“在活得久的同时活得更好。”
03 主持人:
在推动惰淋患者长期生存的进程中,规范化诊疗与管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有哪些举措可以进一步完善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李建勇教授:
完善CLL规范化诊疗体系,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需从多个环节系统性推进。治疗启动前,尤其要做到三方面的规范化:其一,诊断检查规范化;其二,随访检查规范化;其三,治疗指征识别规范化。做好这三点,能为后续治疗筑牢根基。我们团队的最新探索显示,OFCG有限疗程治疗可为CLL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后停药的希望2。考虑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的伴随疾病、经济状况及合并用药等情况,都会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造成影响。因此,临床医生需全面考量这些因素,与患者充分沟通,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OFCG:奥妥珠单抗+奥布替尼+氟达拉滨+环磷酰胺
徐兵教授: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配置存在明显差异。为推动FL诊疗规范化发展,中国FL工作组牵头制定了《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和《老年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并进行指南宣讲。这些指导资料从多方面进行了规范,有助于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诊疗实践的一致性:其一,FL诊疗路径精细化,指南对FL患者的诊断指标、治疗指征,以及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整理,帮助临床医生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其二,老年群体诊疗个体化,共识为虚弱或不适合标准治疗的老年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指导,针对性地完善了FL诊疗体系。
精研突破,解锁惰淋前沿诊疗新策略
“考虑到患者的伴随疾病及合并用药等情况会影响方案选择和疗效,故与患者充分沟通尤为重要。”——李建勇教授
“G-based无化疗方案,辅以动态MRD监测,助力TP53突变MCL患者获深度缓解。”——景红梅教授
“莫妥珠单抗作为全球首款获批用于FL的CD20/CD3双抗,为患者开辟了迈向‘功能性治愈’的新路径。”——徐兵教授
01 主持人:
套细胞淋巴瘤(MCL)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极具挑战性。近年来,围绕MCL的前沿探索取得了不少突破。您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与科研经验,能否分享在MCL前沿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景红梅教授:
MCL虽归类于惰淋,却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疾病进展迅速的特性。多数患者面临复发难题,因此,精准评估患者预后,并助力患者尽早实现深度缓解,对延长患者生存起到重要作用。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针对MCL患者,首要工作是进行精准诊断与分型,其中TP53突变检测尤为关键,对预测预后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伴TP53突变MCL患者,我院开展了含奥妥珠单抗的Chemo-Free方案相关研究。研究共纳入12例复发/难治和2例初治MCL患者,其中85.7%伴有TP53突变,治疗4个周期后,患者总缓解率(ORR)为85.7%,完全缓解(CR)率为64.3%。9例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患者中,MRD阴性率达100%3。目前,该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以进一步探索长期疗效。02 主持人:
随着新药研发蓬勃发展,惰淋患者迎来更多治疗选择。三位教授长期深耕惰淋领域,能否结合临床实践与研究成果,深入剖析FL新型治疗手段的应用潜力?徐兵教授:
与过去药物匮乏的情况相比,如今新药研发突飞猛进,明显改善了FL等惰淋整体治疗效果。小分子靶向药物在FL治疗中的有效率良好,但缓解深度和缓解持续时间有限。随着领域探索的加深,T细胞疗法即双抗和CAR-T带来新的希望。莫妥珠单抗作为全球首款用于FL的创新CD20/CD3双抗,可同时靶向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和T细胞表面的CD3抗原,重定向T细胞并清除恶性B细胞。研究显示,固定疗程莫妥珠单抗治疗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的FL患者,CR率达60%,ORR达80%,中位至首次缓解时间为1.4个月,4年总生存(OS)率达82.7%;且其治疗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患者人群与总人群获益一致。同时莫妥珠单抗治疗安全便捷,≥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仅2%,无≥3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4-7。莫妥珠单抗治疗为患者提供了灵活的用药场景和便捷的治疗体验,有望助力更多FL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景红梅教授:
从实现肿瘤治愈的角度而言,最终途径可能是免疫治疗。在既往化疗时代,即便通过化疗将肿瘤负荷大幅降低,仍会存在部分残存肿瘤。而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清除这些残存肿瘤、实现治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今,双抗和CAR-T细胞疗法的出现,为免疫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现阶段莫妥珠单抗的适应症为后线治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与临床经验的积累,未来双抗的临床应用有望向前线推移,减少化疗使用,同时加深缓解,进而延长患者生存。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如哪些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真正获益,如何确定免疫治疗的最佳介入时机等。临床要考虑到,在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良好时,合理应用抗体类药物,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结局。
李建勇教授:
双抗等T细胞疗法的出现是B细胞淋巴瘤领域重要的治疗进展。当下,临床医生面临的关键任务,是将这类新型治疗手段融入现有的治疗体系之中,并尽可能在患者T细胞功能良好时应用,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治疗效能。对于部分高危FL患者,尽早整合双抗等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进行干预,也有望提升疗效,并减轻患者治疗负担,甚至有望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目标。
携手AI,构建惰淋精准发展新格局
“未来可借助多模态AI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并利用AI辅助预后评估以指导后续治疗。”——李建勇教授
“北医三院已引入AI辅助影像诊断,且门诊系统设有DeepSeek入口,使临床工作更加便利、高效。”——景红梅教授
“医生需持续学习并合理应用AI,以助力提升诊断效率、优化疾病筛查、辅助精准诊断与分层、提升随访质量。”——徐兵教授
01 主持人:
得益于学科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新药的不断迭代,惰淋诊疗进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想请三位教授探讨AI技术在推动惰淋领域发展、提升惰淋患者获益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及应用前景?徐兵教授:
随着DeepSeek等AI工具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患者尝试借助AI问诊和验证医生诊断,这对医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临床医生应持续加强自我学习,并合理应用AI技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可关注以下方面。
其一,提升诊断效率:淋巴瘤病理诊断耗时久、工作量大,借助AI给出初步诊断,再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复核,或可缩短诊断周期。
其二,优化疾病筛查: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AI对患者症状进行分类,引导疑似患者前往血液科就诊,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
其三,辅助精准诊断与分层:PET-CT检查在淋巴瘤诊断中至关重要,但其涉及肿瘤代谢总体积(TMTV)等复杂指标,人工计算工作量大,且不同医院、不同时间的PET-CT检查报告的SUV值等数据可能存在偏差。通过AI对影像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和快速分析,将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我中心研究发现SUV值不仅与肿瘤细胞相关,还与免疫微环境、代谢密切相关,利用AI进行整合将有助于实现更精准的分层与治疗。
其四,提升随访质量:利用AI辅助随访,可使临床管理更为精细,提高患者依从性。
此外,AI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景红梅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目前已引入AI辅助影像诊断,放射科医生在此基础上复核分析后出具诊断报告,提高诊断效率。此外,我院门诊系统右下角设有DeepSeek入口,医生出诊时可随时点击调用,使临床工作更加便利。
AI在患者管理方面的价值更为突出,当前,患者管理工作量大,由医生团队分层随访。未来,借助AI技术有望构建医患协同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相较于传统出院指导手册,AI语音提示系统能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提醒患者按时复查,并告知复查项目等关键信息。这既能有效避免患者遗漏重要信息,又有助于提升随访依从性。
李建勇教授:
在惰淋诊疗全过程中,AI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将AI引入更多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细胞形态学分析,并整合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等多方面信息,有望借助多模态AI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在预后评估方面,AI技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数据的积累和分析,AI所提供的预后评估结果,有望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惰淋新药研发与新治疗方案探索持续取得突破,学科建设稳步推进,AI技术也在惰淋领域加速赋能。这些积极因素相互交织,将助力惰淋诊疗迈向新高度,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让中国血液人继续血脉相承、步履不停,共同开创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治愈之路,在这个美好时代,共同开创属于我们的惰淋时代。李建勇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A类特聘教授、淋巴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淋巴瘤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景红梅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AR-T细胞治疗联合研发中心主任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淋巴系统肿瘤
徐兵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之名医
福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厦门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会长兼白血病工作委员会主委
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淋巴瘤等3个专业委员会常委
获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H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0分。第一完成人或国家发明专利6项
参考文献:
1.黄晓军,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Huayuan Zhu,et al.2024 ASH.Poster 3244.
3.Ping Yang,et al.2024 ASH.Poster 3049.
4.Budde LE, et al. Lancet Oncol 2022;23:1055–1065.
5.Bartlett NL, et al. Blood.2022.140(1): 1467–1470.
6.Mazyar Shadman, et al. 2024 ASH.Poster 4407.
7.Stephen J. Schuster, et al. Blood.2023.142(1): 603.
编辑:Cassie
审校:Arya
排版:Red
执行:Cherry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