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获14:1高票支持,美最后关头一票否决,中方对特朗普彻底失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0:55 2

摘要:就在纽约东河畔的联合国大厦内,第一万次安理会会议上演了让全世界震惊的一幕:14票赞成,1票反对。这不是球赛比分,而是关乎240万加沙民众生死的停火草案表决。

就在纽约东河畔的联合国大厦内,第一万次安理会会议上演了让全世界震惊的一幕:14票赞成,1票反对。这不是球赛比分,而是关乎240万加沙民众生死的停火草案表决。

当所有人以为这份人道主义草案将顺利通过时,美国代表那只决定性的手高高举起,一票否决了14个国家的共同意愿。从最初3千人死亡到如今超过6万人,这已是美国的第八次否决

美国宁可承受全球谴责也要阻挠停火,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美国为何如此决绝?

会议厅内静得只剩翻文件声。

当计票员宣布"14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时,现场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那唯一的反对票来自美国,它再次用否决权阻挠了加沙停火草案。令人意外的是,就连美国的传统盟友英国和法国都投了赞成票,让美国彻底陷入孤立。

这份草案内容其实很简单:立即停火、释放人质、开放救援通道

没有复杂的政治条件,没有模糊的外交辞令。

就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要求,连10个非常任理事国都能达成一致的底线诉求。

可美国偏偏说"不"。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草案没有"谴责哈马斯",没有承认以色列的"自卫权",甚至传播了所谓的"虚假陈述"。

这番说辞苍白无力。

成千上万的平民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时,美国却在纠结"措辞"问题。

说白了,就是为了给以色列撑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早就警告过,加沙正在发生"完全人为制造"的人道主义灾难。

医疗体系瘫痪,粮食短缺,饮用水污染。

可美国毫无顾忌地站在了国际社会的对立面。更让人震惊的是,这已经是美国第八次否决类似的停火草案了。

第一次否决时,加沙的死亡人数大约是3000人

到了第八次否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6.5万

每一次否决,都意味着成千上万条生命的消逝。这样的冷血与固执,让中方用"非常失望"来形容对美国的态度。

冷战时期,苏联年均使用否决权8.2次

而美国现在在巴以问题上的否决频率,已经远超这个纪录。

14比1,这不是比分,而是一次政治孤立的现场直播。美国这次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美国为什么要当以色列的"铁杆保镖"

答案藏在两本账里:选票账和棋局账

先说选票账。在美国国内,支持以色列早就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两大政党在很多议题上分歧严重,但在挺以色列这件事上却出奇一致。

背后有两股力量在推动。

一是犹太游说团体的长期运作,二是基督教福音派选民的强烈影响。

这些选民在宗教情感上坚定力挺以色列,任何挑战这一立场的政治家,都可能在选举中失去关键支持。特朗普深知这一点,所以宁可得罪全世界,也不敢得罪国内选民。

再说棋局账。

从国际战略角度看,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锚点",相当于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中东是全球局势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美国需要一个完全听命于华盛顿的盟友。以色列的军事能力和情报网络,无疑是美国在中东布局中的重要支柱。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美国一次次在联合国为以色列挡下国际社会的批评。

可这种无条件支持,也让以色列政府变得越来越"飘"。

就在9月18日安理会投票当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竟然公开指责中国和卡塔尔,声称这两个国家在社交媒体上通过AI技术"围剿"以色列。

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让人看到了什么叫"恩将仇报"。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对此迅速回应,表示对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感到震惊,并坚决反对这种毫无依据的指控。

使馆还直言,内塔尼亚胡是在"病急乱投医""彻底找错了对象"

中方的反应展现了大国的自信与担当。

同时也让国际社会看清,美国对以色列的纵容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当一个盟友可以随意指责其他大国而不担心后果时,这种盟友关系已经变质了。

美国在中东下的这盘大棋,现在看来棋子太不听话,棋局也越来越乱。

昨天还是铁哥们,今天就分道扬镳。

这次美国真的体验了一把什么叫"众叛亲离"

法国代表在表决后发言,罕见直言以色列军事行动"已无军事意义",还宣布将与沙特合作推动"两国方案"。这话说得相当重,基本上是在打美国的脸。

英国虽然措辞稍微保守一些,但也明确批评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扩张"行为。

过去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多次"单飞",总有英法"兜底"。

但这次英法不再站队,美欧在中东问题上的裂缝已然显形。为什么连最铁的盟友都开始"造反"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

对欧洲而言,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经触碰了国际人道主义底线,继续追随美国只会让自己在中东损失更多外交信誉。欧洲国家在中东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不可能无限制地跟着美国的节拍走。

更重要的是,国际民意正在发生变化。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民调显示,全球有78%的民众支持限制安理会否决权的使用。

连美国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超过半数美国成年人认为以色列的行动"过了头",比冲突初期的40%明显上升。纽约、芝加哥、加州湾区等地的抗议活动正在蔓延。

大学生、媒体人、医疗工作者纷纷走上街头。

要求政府重新审视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一些民主党议员也公开表态,批评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丢尽了脸"。面对这样的内外压力,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在会议上的表现,更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他连发三问:"加沙还要死多少无辜的人,才能停火?还要发生多少悲剧,救援物资才能进得去?安理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干点实事?"

每一问都直击要害,句句戳中痛点。

会议厅内,代表们低头翻文件,没人接话,气氛明显变了。而他最后那句"我们对美国的立场表示彻底失望",更显态度坚决。

这不仅是对美国的批评,更是对整个安理会体系的控诉。

当传统盟友开始分化,当国内民意开始反弹,美国的孤立就不再是外交层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了。

联合国成立快80年了,安理会的这套老规矩确实跟不上时代了。

当一票可以压倒14票时,这个制度的合理性就值得质疑了。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就明确表示,安理会的架构依旧停留在1945年,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国际局势。他特别提到,英法提出的限制否决权的提议值得认真讨论。

这话说得很有针对性。

目前,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权,这一机制的初衷是为了在二战后确保大国之间的相对平衡。但美国近年来对否决权的滥用,让这一机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仅以巴以冲突为例,明明有14个国家支持停火,但却因为美国的一票,导致决议无法通过。

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国际社会感到愤怒,也让安理会的公信力一次次被削弱。

改革的呼声正在汇聚。

德国、日本、印度、巴西四国联盟最近又开始推动新一轮的安理会改革方案。阿拉伯联盟、非洲联盟也都发出了集体声明,要求限制否决权的滥用。

连一向保守的联合国秘书长都公开支持改革,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当然,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美国对改革的态度很明确:可以让新国家入常,但不能给否决权,同时强调自身否决权不可动摇。这种态度,已经让很多国家看透了美国的真实嘴脸。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国家的阻挠就停下来。

多边主义遭受冲击时,新的合作模式正在涌现。"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金砖合作机制,这些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平台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在这次安理会会议上的表现,再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傅聪大使表示,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努力,推动巴以冲突的停火,缓解加沙的人道危机,并落实"两国方案",争取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彻底解决。

这不仅是中国的立场,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当制度允许"一票"压倒"十四票"时,当共识在否决前失去意义时,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与信任就会逐步流失。

这张80年的老桌子确实该换个新玩法了。

而那些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国家,必将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赢得更多的尊重与信任。

美国可以用一票否决阻挠停火,但阻挠不了人心向善的大势。这一票,投出了美国的孤立,也投出了世界的觉醒。

当14个国家站在一边,美国独自站在另一边时,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国际秩序的天平正在倾斜,多边合作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面对这样的国际变局,你觉得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顶楼的小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