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门岛,被近在咫尺却又远如天涯地隔,这事儿搁谁心头都搅着波澜。两岸对望,有时晴日里,厦门人端着茶杯望出去,说不定还看得见岛上的灯光闪烁。但就是这么近的一块地,几十年里,成了我们心里的一道坎,说收吧,没收,说打吧,又停下。到底怎么回事?说不定比你想的还绕。
金门岛,被近在咫尺却又远如天涯地隔,这事儿搁谁心头都搅着波澜。两岸对望,有时晴日里,厦门人端着茶杯望出去,说不定还看得见岛上的灯光闪烁。但就是这么近的一块地,几十年里,成了我们心里的一道坎,说收吧,没收,说打吧,又停下。到底怎么回事?说不定比你想的还绕。
说起来,这金门的命运算是起伏够了。1949年那阵仗,你想想,国共鏖战,双方杀红了眼。蒋介石被迫带着队伍从大陆撤退,灰头土脸地跑去了台湾。可他临走的时候,可不是光想着躲避,他还顺手掀起个棋子——金门岛,近得离厦门只有两公里。几乎能听到对岸的鸡鸣狗叫。蒋把这小岛拢在手里,紧紧抓住,不放——做什么?拿它当军事基地,那时候皆说是剑指大陆。
两岸那些年,围着金门岛斗得鸡飞狗跳。炮击、冲突、阵地拉扯,信息遮掩得严丝合缝。岛上的人活得提心吊胆,连风声都像带着沙子。可后来风头变了,大陆的实力一天壮过一天,金门岛的紧绷慢慢松了下来,眼见着小岛终于熄火,安安静静。
这里有个事,街头巷尾都流传过:大家本来都觉得,等我党硬气了,就该收回金门。毕竟,这么离得近,怎么看都是亡羊补牢之举。可后来你发现上头反而不着急了,金门岛在地图上还是孤孤单单由台湾那边管着。当地人也纳闷,这岛到底归谁说了算?
其实老百姓关心的不全是政治那点事儿——吃喝,过日子,求个安心,才是头等重要。金门岛说大不大,152平方公里,说多不多,十来万人口,住在本岛上为主。天气晴的时候,岛上老人还能用望远镜遥望大陆,还能看见对面厦门的建筑。他们通常会说,“这距离,跟我家镇上去市里差不多。”
地形也挺戏剧性,像个葫芦倒扣在海里,小金门像个塞子愣在旁上。可岛上水源稀缺,到底是岛民日常的麻烦。不种不了好庄稼,也挡不住移民浪潮。历史上金门总显得落寞冷清,跟福建那些肥土厚田没法比。
岛四面环海,离台湾却远——两百公里,大半天船程。蒋介石为啥舍近求远,捏了这么个地方?你若是站在他当年的立场上,恐怕打算盘的心思比谁都重。金门岛从东头盯着台湾,西头锁住厦门,像是把船舵卡死在要道上。再加上那时蒋还想“反攻大陆”,做个跳板,实打实的“桥头堡”。
他把岛上的椰林草地拿了来修堡垒,整得严严实实。铁丝网、碉堡、战壕,满满都是战争的痕迹,有些现在也还留着,成了旅游景点。岛上的太武山、邱良功母节孝坊,今日都成了游客照相的地方,往往一转脸就能碰到个当年老兵的讲述。
岛的开发,和福建本土那种娴熟老到比起来,显然是晚得很。最早那批人在晋朝时候为躲乱世才漂到岛上——你就想吧,五胡乱华,哪家不得抓起家什赶紧跑路?荒芜的金门,一夜之间成了避风港,乱草丛里慢慢有了炊烟。有时候我挺佩服那帮古人,硬是在石头缝里找活路,开垦田地,理清小道,成了家安了业。
金门岛后来慢慢有了名气,成了难民们的世外桃源。到唐朝,航海技术好了些,朝廷才真正把金门纳入版图,分换泉州管着。那些牧马场的故事,岛上居民还会津津乐道。姓氏传了好多代,陈、蔡、许、翁,林、萧、王一堆,乡亲们一认名字就能追溯祖上去了。
明清又添盐场,海盐盛产,朝廷抽税,岛上生活稍微添了点色彩。可要说好景长久,那就是梦话。清末民初,被外国欺负,差点又给抢跑。等到抗战胜利,岛才重新回归中国怀抱。不要说岛上老人,小孩都记着那段漂泊动荡的辛酸。
到了1949年,金门岛再一次成了“命运交叉口”。蒋介石落脚台湾那天,就把金门彻底改成了兵营前哨,岛民的日子又紧迫了。两岸火炮响过,金门上空全是硝烟,“炮击金门”你听过吧?本地人从小到大都习惯了警报声。有人说炮弹还会落到菜地里,不知道该不该继续种茄子。
日子变了,变的是人心。大局渐定后,蒋的反攻梦醒,岛上的堡垒成了历史遗迹。大家都觉得,这回该轮到大陆收回金门了吧。谁知,毛主席却一摆手——咱不动。为什么?外头议论纷纷:是不是怕再起冲突?还是另有深意?
毛主席其实说得明白,他有自己的谋划。金门岛本来是敌对的堡垒,但留着它,成了跟台湾的连接。这岛要是真被收回来,两岸就只能隔着几百公里瞪眼,什么桥梁都没了。可现在,金门成了两岸沟通的门槛,小三通、大三通,说白了,都是从这岛上萌芽起步。到头来,这个小岛,倒成了“试验田”,见证了两岸交流;去金门旅游的大陆人、来厦门做生意的台湾人,桥梁就在这一步步紧密起来。
另外,咱们军力强了,金门岛对于大陆,早已不是刀尖上的威胁。岛上居民,有的祖上就是福建过来的,说亲缘那叫一个紧。谁家没个表亲远在对岸?很多金门人其实挺认大陆的,“回归”这事儿,对他们是顺水推舟。
可收,但不收;能打,却不急。其实是留了口气,也是留了余地。如今很多老厦门人,茶馆里还说,“等到哪天海峡不再是分割线,金门岛也就会自然回家了。”这种事情,哪怕曲曲折折,终归要走到坦途。
有些问题,不是今天能讲清的,也许明天也讲不清。金门岛,眼下看着是两个世界的交点,谁能说未来呢?岛上的老人还会给孙子讲炮击金门的故事;年轻人又想着去厦门、上海闯闯。历史的路,不总是直的,但那烟波里,少不了人情冷暖,世事变迁。
我猜——留白,往往可以承载更多可能。金门的下一步,或许正藏在海雾云深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