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林海的波涛与学术的星轨共振,在红松年轮般的知识年轮里,在竹节拔节式的成长轨迹中,这场以班级为舟楫的逐梦航行,早已将理想的坐标锚定在更辽阔的学术海域。
考研上岸率达81.58%
竞赛参与率超90%
省部级、国家级奖项20余项
......
这又是中南林的哪个“神仙”班级?
快来跟随林小E的步伐
探寻2021级林学陶铸班的故事
领略独属于中南林学子的青春风采
当林海的波涛与学术的星轨共振,在红松年轮般的知识年轮里,在竹节拔节式的成长轨迹中,这场以班级为舟楫的逐梦航行,早已将理想的坐标锚定在更辽阔的学术海域。
当考研结果陆续公布,林学院林学陶铸班以81.58%的上岸率再次刷新纪录!陶铸班,用行动诠释了“逐梦山林,不负青春”的誓言。今天,跟小E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奋斗与温暖的班级故事。
2017年,学校依托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按照“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精专业”的原则,创建了林学陶铸班。该班实行“小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同学们提供专属的、独特的教学方案。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2021级林学陶铸班成立以来,38名学子携手并进,在林学的广阔天地里深耕细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更在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31人升学至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90%以上的同学参加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多次荣获“十佳优秀班集体”“五四红旗支部”“优秀班集体”等集体荣誉称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陶铸奖学金等个人先进奖项......学海无涯,陶铸班学子扬帆起航,逐梦山林,无愧于陶铸之名。
当科研的足迹与山峦的褶皱重叠,在芦头林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晨雾中,在汨罗桃林国有林场松涛翻涌的防风林带里,一场关于学术信仰的修行正悄然生长。“把实验室搬进森林,把森林搬进实验室。”林学陶铸班以“将论文镌刻于生态年轮”为精神坐标,编织出知行合一的奋斗图谱,用“科研导师制”串联起文献精读与林场笔记,让课本里的知识更加具象化。
科研之路艰苦卓绝,在陶铸班学子眼中,实地调查的生态数据库,如同红树林根系交织成学术防护林,每一次实验、每一份实验报告都是甘之如饴。从苗木培育到生态修复,从森林碳汇到经济林木,陶铸班的同学们在山林间书写青春,见证学术理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中拔节生长,四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多篇权威期刊收录。
当实验室的显微观测镜与竞赛场的镁光灯交相辉映,在林业无人机三维建模的代码丛林里,在全国各项赛事的答辩现场,那些被奖杯铭刻的奋斗轨迹,正悄然化作通往学术星河的密钥。
竞赛参与率超90%,20余项省部级、国家级奖项......
陶铸班学子们把实验失败的次数写进报告,把熬夜做的PPT变成获奖方案,把每一个挫折都视为成长的垫脚石。他们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在每一次灯火通明的深夜、在每一份精心准备的答辩材料,他们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与汗水。
这些奖项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是他们学业征途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当志愿服务的根系深扎集体土壤,当学术理想的星火在差异化的奋斗路径中次第绽放,班级便成为“聚散共生”的生动注脚。大家互相督促,相互进步,共同建设着班级,在同学们的努力下,班级获得了“十佳优秀班集体”“五四红旗支部”等集体荣誉。
在学习之余,陶铸班学子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价值。他们走进社区,开展科普宣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他们参与支教活动,
将爱与希望播撒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心中;他们投身环保项目,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为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陶铸班学子都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身影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林韵风采 学府之光
在中南林这片广袤的知识沃土上
在这个充满诗意与希望的天地间
每一寸脚步都被丈量
每一滴汗水都有收获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