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峰见证丨特色产业绘就乌昌秋日好“丰”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0:47 1

摘要:初秋的乌昌大地,是一年中最富诗意的季节。稻浪翻金,瓜果飘香,鱼虾满塘,处处铺展着丰收的壮美画卷。田间地头,农民笑意盈盈,忙碌的身影与累累硕果共同谱写了一曲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乐章。乌鲁木齐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立足资源禀赋,以特色农业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特色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牟敏

初秋的乌昌大地,是一年中最富诗意的季节。稻浪翻金,瓜果飘香,鱼虾满塘,处处铺展着丰收的壮美画卷。田间地头,农民笑意盈盈,忙碌的身影与累累硕果共同谱写了一曲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乐章。乌鲁木齐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立足资源禀赋,以特色农业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带领群众走稳增收致富路。

“名特优新”出深闺,地头直销畅通道

秋阳潋滟,蔬香扑鼻。9月20日清晨,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星火村的田野间,一排排莴笋挺拔生长、翠绿欲滴。村民买云和工人们正弯腰忙碌,动作娴熟地砍笋、捆扎、搬运,一派热火朝天的收获景象。来自昌吉岐峰农贸市场的商户朱存银一早就赶来蹲点收购,一边点数一边装车,他说:“星火村的莴笋品质特别好,在我们市场非常畅销。今天拉的这3吨多,基本一上午就能卖完!”

9月10日,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星火村村民买云家的地里,成片的莴笋郁郁葱葱,工人们穿梭田间采收。(无人机摄)记者石磊摄

星火村的莴笋种植已有几十年历史。买云边擦汗边笑着说:“我们年年都种,品种也一直在更新。现在一亩能收4吨左右,基本都是订单种植,商家直接到地里拉货,根本不愁卖。”他表示,通过不断引进抗病性强、口感更佳的新品种,莴笋的产量和品质都实现了稳步提升。

星火村的莴笋,只是六十户乡打造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矩阵中的一员。这里的黄瓜润泽如玉、西红柿饱满透红、胡萝卜甘甜爽脆,各类时蔬纷纷迎来成熟季,吸引了乌昌两地众多商户驻守地头,实现从“枝头”到“餐桌”的极速链接,“田间—市场”快速通道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既保障了蔬菜的新鲜度,也提高了农民收益。

9月16日,在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天山村红薯种植基地,村民展示刚刚采收的红薯。记者石磊摄

同样以“名特优新”打出品牌效应的,还有青格达湖乡天山村的“西瓜红”红薯。天山村村委会主任马建云介绍,该村红薯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受限于老品种口感一般、产量不高,产业发展一度停滞,大量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转机出现在2010年,村里引进了“西瓜红”红薯新品种,其香甜软糯的口感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如今天山村不仅本村种植面积达1000亩,更在外流转土地扩大规模至1.1万亩,小小的红薯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正在地头组织装车的采购商王健君说:“这儿的红薯品质有保障,我基本每五天就来拉一车,五六吨货拉到乌昌小区门口,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技术品种双升级,提质增效促丰收

丰收,不仅源于风调雨顺,更来自科技赋能与品种创新。

在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中梁村,连片的马铃薯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市四季旺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石峰捧起新出土的马铃薯,喜上眉梢:“你看这薯形多匀称,表皮光滑,卖相特别好。今年亩产预计能到4至4.5吨,地头价比去年每公斤还高了一些!”他表示,产量的提升和价格的上涨让合作社社员们干劲十足。

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中梁村马铃薯种植示范区,乌鲁木齐市四季旺蔬菜产销农民合作社社员齐华伟展示丰收的马铃薯。(9月18日摄) 记者陈岩摄

这份丰收的底气,源于“技术+品种”的双轮驱动。石峰介绍,今年合作社特意选用了新疆农科院推荐的马铃薯新品种“沃土5号”,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商品率高等特点。同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力推广“三新”技术配套措施——新型生物有机肥、新型播种收获机具、新田间管理农艺,实现了节本增效。“通过这套技术组合拳,马铃薯亩产量平均能增产500公斤左右,而且品质更佳。”石峰说,明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三新”技术推广面积,让全县马铃薯产业不仅能丰收,还能持续为农民带来“稳稳的幸福”。

而在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设施农业大棚中又是另一番“春色满园”:红彤彤的油桃压弯枝头,绿叶掩映间果香四溢,游客穿行其间,边采边尝、欢声笑语。兴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巴图正在指导工人进行采摘后的枝条管理。他介绍,合作社与新疆林科院合作多年,成功引进并选育出“秋雪”“酒香一号”等多个适应本地气候的优质桃品种,这些桃子皮薄肉厚、风味浓郁、耐储运,深受消费者欢迎。

“我们通过棚栽技术精准调控温湿度,配合错峰成熟品种布局,使采摘期可从7月持续至10月,有效拉长了产供周期。”巴图说,合作社充分发挥毗邻乌昌的区位优势,打造集恐龙蛋杏李、水果桑葚、樱桃等高端水果采摘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合作社正在积极拓展亲子研学、休闲体验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收益。

特色种植激活农业新动能,品牌农业点亮振兴路

金秋时节,米东区芦草沟乡人民庄子村的田野里,百亩南瓜田泛起金光,圆润饱满的南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种植户马祥正带着工人采收特色南瓜子品种“114美人甲”,他随手掰开一个南瓜,颗粒饱满、洁白如玉的瓜子跃然眼前。“今年行情特别好,亩产能达到140到160公斤,按现在市场价每公斤20到21元计算,亩毛利润能超过3000元!”马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15日,米东区芦草沟乡200亩美人甲南瓜丰收,其南瓜子深受炒货市场欢迎。记者贾梦妍摄

他介绍,“114美人甲”南瓜子以其香脆可口、好吃不上火的特性,成为炒货市场的“宠儿”,经济价值显著高于普通食用南瓜。人民庄子村今年总耕地面积2468亩,其中特色种植面积达700亩。南瓜种植成为推动本地农业结构调整、助力农民增收的全新探索,也让这个曾经以传统作物为主的村庄找到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同样以特色种植撬动产业发展的还有被誉为“中国鹰嘴豆之乡”的木垒县。时下,全县12万亩鹰嘴豆已陆续成熟,广袤的田野里豆荚累累、满目金黄,大型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其间,一幅现代化农业收割的壮观场景。西吉尔镇农业(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干部马建东正在田间查看收割质量,他介绍,鹰嘴豆耐旱、耐瘠薄,特别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是轮作倒茬的理想作物。

“今年西吉尔镇种植的2万亩鹰嘴豆长势喜人,亩产预计可达200公斤左右。”马建东说,“我们积极引导农户采用膜下滴灌、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同时加强与加工企业合作,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保障农户种得好、卖得畅。”接下来,镇里还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鹰嘴豆蛋白粉、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让鹰嘴豆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昌吉回族自治州持续加大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培育力度,推动“昌吉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申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如今,木垒鹰嘴豆、老龙河西瓜、奇台面粉、木垒羊肉等一批地标产品声名远扬,走出了一条从“绿色道地”到“名优产链”的升级之路,充分展现了昌吉州农业的特色优势和巨大潜力。

乌昌两地农业资源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近年来,两地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协同发展,在技术交流、市场互通、品牌共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秋风送爽,硕果盈枝。乌鲁木齐与昌吉,正以沉甸甸的丰收答卷,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特色产业不仅美了乡村、富了百姓,更激活了农业发展的新动能,为乌昌大地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乡村小卤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