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班后最常见的放松方式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但疲惫和焦虑并没有因此消失。
这几年,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经历一种相似的状态:
他们明明年轻,却总是兴致淡漠、缺乏动力;
曾经热衷的电影、音乐、旅行,现在也提不起兴趣。
下班后最常见的放松方式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但疲惫和焦虑并没有因此消失。
心理学里,这种状态有一个名字——
工作性抑郁(Occupational Depression)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临床抑郁症,但会表现出很多类似的症状:
持续低落、丧失兴趣、身体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只是这些情绪和症状,都和工作紧密绑定。
你可能表面看起来还算正常,能完成任务,能和同事笑着寒暄。
但只有你自己知道,内心那种持续的空虚、厌倦和疲惫,正在一点点消耗你。
那,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已经陷入了工作性抑郁呢?
以下几个迹象,也许能给你答案。
迹象1:精力被抽干
早晨闹钟响了三遍,才挣扎着起床。
甚至有时候会幻想“要是今天突然发烧就好了,就不用去上班了”。
你可能计划过无数次:要去运动、要看书、要学习新技能。
可真正下班时,却只想躺着看短视频,直到深夜。
这不是不自律,而是长期被工作占据,身心在潜意识里选择“节能模式”,于是疲惫成了常态。
迹象2:身体出现躯体化症状
失眠、心悸、掉发、肠胃紊乱、胀气、肩背酸痛……这些小毛病接二连三。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问题,但身体依然各种不舒服。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躯体化”。
当内心长期压抑,却得不到释放,身体就会用疼痛和失调来表达。
你的身体,在替你喊“救命”。
迹象3:习惯性拖延
原本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现在要拖到最后一刻才交。
消息能不回就不回,任务能拖就拖。越拖越焦虑,越焦虑越拖。
表面看是“懒”,实际上是一种“无力感”。
拖延的背后,是害怕失败、害怕面对任务带来的压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拖延的人其实对自己要求很高,只是因为精力不足,才一再逃避。
迹象4:注意力涣散
打开电脑准备工作,结果一小时过去了,文件还停留在第一页。
看书五分钟就走神,开会十分钟就开始发呆。
这是因为长期的情绪耗竭,影响了大脑前额叶皮层的专注功能。
你的大脑就像一台过热的电脑,不是不能运行,而是频繁死机。
迹象5:情绪越来越不稳定
你会发现自己脾气变差了。
同事一句普通的提醒,你可能会觉得冒犯;
朋友临时取消约会,你就会失落甚至愤怒;
生活里一点点小插曲,都可能让你崩溃大哭。
这是因为长期的高压和疲惫,让情绪调节功能下降。
当能量透支,大脑会变得高度警觉,小小的刺激就足以触发防御。
迹象6:频繁冒出“辞职”的念头
工作中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在心里冒出“辞职”的想法。
但转念一想,房租、贷款、家庭开销,这些现实立刻压下来。于是你陷入矛盾:
不想上班,但又不敢停下。
这种反复拉扯,本质上是“现实的束缚”与“内心的逃离欲”在不断对抗。
迹象7: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
最让人心慌的,是那种深深的空虚感。
你会怀疑:
“我每天加班到深夜,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生活就是这样,那还要坚持下去吗?”
“难道还要这样,工作几十年吗?”
“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钱没有带来真正的满足,日子像复制粘贴一样流走。
你越来越不像自己,只剩一具机械运转的身体。
怎么缓解工作性抑郁呢?
很多人以为解决办法只有两个:要么咬牙坚持,要么裸辞逃离。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
现在大环境不好,大家都不敢轻易辞职;
就算换了新工作,也只是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
可强撑下去,又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被消耗。
其实,调节的过程并不是破釜沉舟的,而是一步步把能量从工作里挪回来,让生活重新长出一点点鲜活感。
给大家列出了一些低成本启动的方法,看完就可以行动起来——
图源:pexels
1)给自己一些“真空时刻”
我有个朋友,下班后会在便利店买一瓶最喜欢的气泡水,坐在车里,什么也不干,就安静地待十分钟。
她说:
这十分钟,算是从“牛马”过渡到“自己”。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边界仪式」。它能帮大脑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让你有喘息的空间。
你不一定要去健身房打卡,哪怕是洗个舒服的澡、走一段回家的小路,都能成为“重启按钮”。
2)学会“完成就好”,而不是“做到完美”
很多工作性抑郁的人,其实都带着强烈的完美主义。
写报告要字斟句酌、回复消息要做到面面俱到。
结果就是:拖延、焦虑、内耗。
有个同事改变了一个小习惯:先把报告写到70分,再用半小时快速修改到80分。
他和我们分享:
“反正没人会因为80分的报告夸你,但也没人会在意它不是100分。”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解压方式——允许自己“合格就好”,释放掉不必要的负担。
图源:pexels
3)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
很多人下班后的放松方式,都是“输入型”的:
比如看书、追剧、听音乐、刷手机......
这些爱好是以“被动接收”为核心,主要通过感官吸收信息或体验,虽然能让人短暂轻松,却很难留下满足感。
而输出型爱好是以“主动输出”为核心,它不要求你多厉害,而是鼓励你把自己内心的东西释放出来,比如:
把跑步过程记录成一段小视频;
看完一本书,写三句话发朋友圈;
学了新菜,拍照写下心得;
或者录下和朋友的聊天片段,做成播客。
在工作里,你的成果常常取决于老板或客户的评价,很容易感到无力。
但在这些小小的爱好中,你创造的东西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这种表达会带来一种掌控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
图源:小红书@非典型张怀民
4)找一份小副业,重建掌控感
很多时候,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工作强度,而是“除了这份工作,我什么都没有”的恐惧。
当你觉得没有退路,就容易陷入无力和抑郁。
但如果在主业之外,有一份小小的副业——无论是写作、摄影、做手工,还是上门喂宠物,你都会感觉自己多了一条备用的路。
哪怕收入不高,它带来的掌控感和安全感,也足以让你对生活多一份底气。
比如我们最近在做的心理倾听师课程,就是把“会聊天、会陪伴”变成一门可变现的技能。
投入低、门槛不高,还能一边帮助别人,一边理解自己。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查看我们之前的文章了解详情:摆脱职业倦怠的方法,不是辞职,而是发展第二赛道
写在最后
工作性抑郁,并不是你“不够坚强”的表现,而是很多普通人在职场里共同的挣扎。
疲惫、麻木、怀疑自己,都是一种求救信号,它提醒你:
是时候为自己留一点空间,留一条后路,留一份力量了。
如果一时无法离开,那我们可以把职场当作“领一份钱,完成一份事务”的地方。
不要把全部的情绪和精力都投进去,而是带着一点旁观者的心态:
看清规则,平静处理,把真正的能量留给你喜欢的人和事。
当你学会拉高自己的心智维度,你会发现,那些原本让你焦虑的琐碎,其实只是别人的表演。
在文章的最后,想送给大家一段话,是心理咨询师@刘晨曦 给打工人的建议:
“不要进入任何职场或家庭的情绪搅拌机,不要与他人粘稠的情绪缠在一起,导致分不清自己要什么。
你要冷冷静静地旁观,不急不缓地蓄能,清清爽爽地生活;
等到时机成熟,你自然会有底气,去选择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来源: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