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月:跳出央视光环的勇者,在烟火人间续写精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7:17 1

摘要:在名利场与聚光灯交织的央视舞台,李七月曾是最被看好的“明日之星”。2019年主持人大赛上,她三分钟即兴解读《中国诗词大会》,眉宇间的书卷气与临场不乱的从容,让董卿直言“这就是文艺类主持该有的样子”;《等着我》里,她陪求助者落泪却不失理性,用温柔如溪的话语串联起

在名利场与聚光灯交织的央视舞台,李七月曾是最被看好的“明日之星”。2019年主持人大赛上,她三分钟即兴解读《中国诗词大会》,眉宇间的书卷气与临场不乱的从容,让董卿直言“这就是文艺类主持该有的样子”;《等着我》里,她陪求助者落泪却不失理性,用温柔如溪的话语串联起一个个团圆故事,“小董卿”的名号传遍大街小巷。彼时的她,站在事业攀升的风口,所有人都以为她会沿着“央视顶梁柱”的既定剧本,一步步走向巅峰。可谁也没料到,这个看似温婉的哈尔滨姑娘,竟在最耀眼时,亲手撕碎了外界为她编织的光环,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回溯李七月的成长轨迹,便会懂她的“不按常理出牌”,从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清醒与韧劲。出身哈尔滨工薪家庭的她,没有可倚仗的背景,却从小带着东北人不服输的劲儿。别的孩子还在贪玩时,她已将钢琴、舞蹈、唱歌练得样样精通,文艺活动里永远是最亮眼的主角;高考时不顾父母“学主持没门路难出头”的劝阻,铁了心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用四年专业第一的成绩证明“热爱可抵万难”。毕业后从辽宁卫视早间新闻做起,天不亮就出门跑采访,寒冬腊月蹲守基层,哪怕冻得手僵也从未抱怨——这份踏实与执着,让她在全国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最终敲开央视大门,也为她后来的“敢选”埋下伏笔。

初入央视,李七月便挑战了最苦最累的《远方的家》外景记者岗位。别人避之不及的偏远地区,她欣然前往;风吹日晒的体力考验,她咬牙扛下。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记录农民的生活,在西南边陲的雨林里探寻非遗的奥秘,她把自己的脚印刻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也将最真实的人间百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后来主持《华人世界》,她又褪去外景的奔波,以端庄大气的台风讲述海外华人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文化的魅力。那时的她,既能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唠家常,也能在演播厅里与嘉宾谈文化,这种“能上能下”的特质,早已预示了她未来的选择。

当“董卿接班人”的呼声最高时,李七月却主动申请调任农业频道。消息传出,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这不是降级吗?”“肯定是得罪人了!”可她却毫不在意,在她看来,比起在综合频道挤破头追求曝光度,不如去真正能帮到人的地方。到了农业频道,她彻底卸下“明星主持人”的精致妆容,换上冲锋衣和雨鞋,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春天帮农户播种,夏天顶着烈日采摘水果,秋天跟着农民收割庄稼,冬天在大棚里了解蔬菜种植技术。她的节目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今年的苹果甜度比去年高两个百分点”“这个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强”的实在话,却让更多人关注到农业发展的痛点、农民增收的难点。

2022年,李七月再次做出令人意外的选择——减少在农业频道的露面,转型成为短视频博主。有人说她“落魄了”,从央视主持人变成“网红”太掉价,可她却用行动打破了这些偏见。在社交平台上,她没有刻意营造人设,只是像老朋友一样分享生活:带着网友探访分别22年的老同学,两人见面时相拥而泣的画面让人泪目;回到初中母校看望班主任,听老师回忆当年的趣事,满是温情;发起“老物件故事征集”,让大家分享家里的旧照片、老书信,勾起无数人的童年回忆。她的视频没有复杂的剪辑,没有夸张的标题,却总能用最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收获了大批粉丝的喜爱。

更难得的是,李七月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即便转型成为博主,她依然积极参与助农活动,帮农民推广滞销的农产品,让更多优质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她关注乡村教育,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在她看来,无论是央视主持人、农业频道记者,还是短视频博主,只是身份不同而已,核心都是“做有意义的事,帮助更多的人”。

如今38岁的李七月,早已摆脱了“小董卿”的标签,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她不再被聚光灯束缚,不再被外界的期待裹挟,而是在田间地头、在短视频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有人说,她的人生轨迹“跑偏了”,可我却觉得,她只是跳出了世俗定义的“成功模板”,走出了一条更精彩、更有温度的人生之路。在这个追求流量、急功近利的时代,李七月的选择就像一股清流,告诉我们:人生从来没有固定的轨道,无论身处何方,只要遵从内心,坚守初心,就能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发光发热。这样的李七月,比任何时候都更耀眼,也更值得我们敬佩。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