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寥寥数语,道尽此节之要义——昼夜均而寒暑平,天地敛其燥,万物蕴其华。儒家倡“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唐诗宋词则以“碧云天,黄叶地”“一年好景君须记”之笔,为秋分晕
【中华辞赋】文/任天义:秋分赋:天道平分,人文共畅
“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寥寥数语,道尽此节之要义——昼夜均而寒暑平,天地敛其燥,万物蕴其华。儒家倡“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唐诗宋词则以“碧云天,黄叶地”“一年好景君须记”之笔,为秋分晕染千年情韵。今以赋为体,融儒道之哲、诗词之美,述此节之妙。
一、天澄气清,万物含章
秋阳破晨雾,天宇豁如洗。仰观则“云天属清朗”(杜甫《玉台观》),湛湛青冥似被秋露浣过,无一丝纤尘;云絮轻飏,若素练垂空,又似群鹤掠影,悠游无拘——此非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境乎?
俯察则大地铺锦:田畴间,稻穗垂金,风过处“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簌簌声如天籁;高粱擎红,若火燃垄亩,映得天际也添几分暖;豆荚鼓胀,挂于青藤,似缀绿玉铃铛,轻摇即碎秋光。篱边桂树“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李清照《鹧鸪天》),细碎金英落满阶前,踏之若踩碎月光;墙下菊蕾“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攒着劲儿要把秋霜酿成诗。
木叶渐染秋声:白杨叶翻金,簌簌似诉离情;银杏叶铺地,灿灿如撒碎阳;梧桐叶坠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虽无雨,却自有清寂之韵。偶有雁阵掠空,“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翅尖划开秋光,捎去夏的余温,迎来秋的澄澈。此般景致,恰合儒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展其姿,各守其序。
二、天道左旋,节气应序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秋分者,正是天道轮回之枢纽。昼夜于此均分,此后昼渐短而夜渐长,若天道执衡,不偏不倚;寒暑于此相平,暑气尽敛而寒气未深,恰如儒家“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无过无不及。
道家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秋分便是“无为”之证:无需雷霆之力,无需疾雨之威,只凭一缕清风、几滴晨露,便令万物改容——稻熟于田,果挂于枝,叶染于树,虫鸣渐歇,候鸟南归,皆顺天道而自然。贾岛有诗“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夜凉如水时,月华倾泻,映得露水晶莹,似天地撒下的碎玉,照见万物收敛的心事,也照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哲思。
农人间则传“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此非“变通者,趋时也”(《周易》)之践履乎?白日里,联合收割机隆隆过田,割稻脱粒,将金黄归仓;暮色中,播种机又穿梭垄亩,把麦种埋进泥土——收与种在此交织,恰如昼夜相推、寒暑相易,是天道的循环,亦是人间的守时。
三、民欢岁稔,人文昭彰
秋分乃“中国农民丰收节”,此节之盛,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更在“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的期许。村口晒场里,玉米堆成金塔,红椒串成火帘,南瓜卧如圆玉,农人们手持木耙,翻晒着谷物,额上汗珠映着秋阳,却笑得眉眼弯弯——“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的欢悦,古今一也。
田埂间,孩童追着蝶,捡着落穗,剥开一粒稻谷塞进嘴里,甜香漫开;屋檐下,老妪择着新收的花生,絮絮说着“今年收成比去年强”,身旁陶瓮里,新酿的米酒正泛着清泡,待重阳时便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此般烟火,正是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温情,亦是道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恬淡。
文人雅士则爱此节之清: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听风穿竹,闻桂飘香;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援笔赋诗,寄情秋光;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以酒敬秋,以心观道。笔下墨痕,纸上诗行,皆为秋分作注,让自然之美,融于人文之韵。
四、澄怀观道,心与秋安
秋分之妙,更在澄心。儒家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节之山水,清而不寒,秀而不艳:山染丹黄,水敛喧嚣,登高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壮阔里,藏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临水而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温婉中,透着“仁者静”的平和。
道家则倡“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秋分恰是洗心之时:褪去夏的浮躁,敛去春的躁动,如秋叶般“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看落叶飘零,不悲其逝,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听秋虫低吟,不叹其短,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轮回。
苏轼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境恰合秋分之心:不执着于昼的明,不怅惘于夜的暗,不贪恋于暑的暖,不畏惧于寒的凉——如儒家守“中”,如道家循“道”,如诗词咏“和”,只以一颗澄明心,接纳秋的平分,也接纳岁月的盈亏。
尾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秋分收的是一年之实,种的是来年之望;“上善若水”,秋分秉的是天地之和,承的是古今之韵。此节也,可观星汉灿烂,可赏万物丰盈,可品人间烟火,可悟性命之理。
秋光无限,与天地共酌;岁月悠长,与道心同行。是为《秋分赋》。
乙巳年仲秋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