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我这个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老医生来说,这种“疾病搭伙”的现象,其实一点也不稀奇。就像生活中有些“损友”,表面看着没啥交集,但一旦搅和在一起,往往惹出大麻烦。
糖尿病和胰腺癌,这两个听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疾病,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联系在了一起。
对我这个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老医生来说,这种“疾病搭伙”的现象,其实一点也不稀奇。就像生活中有些“损友”,表面看着没啥交集,但一旦搅和在一起,往往惹出大麻烦。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糖尿病人为什么更容易得胰腺癌?而从临床经验来看,身体发出的某些“小异常”,其实早在悄悄提醒你,“小心!我可不像表面看得这么简单。”
胰腺这个器官,平时藏得深、话不多,但它干的活儿可一点都不轻松。它负责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还要分泌消化酶,助你把一顿火锅吃得明明白白。
可一旦胰腺出问题,尤其是长出肿瘤,那就非常棘手。而胰腺癌,正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癌中恶霸”——早期没症状,发现时多半已是晚期,五年生存率不到10%。而让人吃惊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这不是简单的巧合。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慢性胰腺功能障碍的表现,胰岛素抵抗、慢性高血糖状态,会让胰腺长期处于“加班模式”。你想啊,一个器官如果天天被逼着加班、超负荷运作,哪有不出毛病的道理?
根据202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在超过50万名成年人的长期跟踪中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5~2倍。糖尿病病史不足2年的人群,胰腺癌风险更是显著升高。
这说明什么?有两种可能:
一是,糖尿病是胰腺癌的“诱因”之一。高血糖、高胰岛素状态可能促进癌细胞生长,就像给野草浇水一样。
二是,更值得警惕的情况是,有些胰腺癌其实是“伪装”成糖尿病出现的。也就是说,糖尿病可能是癌症的“前哨信号”。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男性,突然查出血糖高,自己也觉得奇怪,因为他体重正常,没家族史,也没暴饮暴食。结果不到半年,腹痛、体重掉了十几斤,进一步检查竟然是胰腺癌晚期……所以说,“新发糖尿病”这个标签,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中老年人。
作为临床医生,我常说,身体的很多异常,其实都是身体在“说话”,只是我们常常听不懂或者没太在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以下几种变化,一定要警觉,不能一味当作“血糖不稳”。
第一,体重突然下降。不是那种刻意减肥,而是饭量没变,甚至胃口还不错,但人却一天天瘦下去。这种“莫名其妙的瘦”,往往是胰腺功能出问题的表现,甚至可能是癌细胞消耗能量的结果。
第二,持续性腹部或腰背部疼痛。尤其是那种深部钝痛,从上腹放射到背部,吃止痛药也不见效。这种疼痛常常是胰腺病变压迫神经引起的,千万别误以为是胃病或腰肌劳损。
第三,黄疸悄然出现。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发现眼白发黄、尿色变深,甚至皮肤发痒。多数人以为是肝的问题,其实胰腺头部的肿瘤压迫胆道,也会引起类似症状。
第四,新发糖尿病或血糖控制突然变差。原本控制得不错的血糖,突然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飙升,换药也压不住,这时候就要怀疑是不是有胰腺的结构性病变。
第五,食欲下降、消化变差、恶心呕吐。尤其是吃油腻的东西就胀气、反胃,这可能是胰腺外分泌功能被破坏,消化酶分泌减少的结果,也是胰腺癌的常见早期表现。
这些“警报”,如果你能早一步听懂,就可能早一步扭转命运。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控糖固然重要,但从预防胰腺癌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得多做几步。
首先是药物管理。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这类老药不仅降糖效果稳定,还有降低某些癌症风险的潜力。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胰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并不意味着二甲双胍适合所有人,但它的“副业”潜力确实值得关注。
相比之下,某些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如磺脲类)在个别研究中被认为可能与胰腺癌风险相关,虽然争议仍在,但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长期吸烟者),我们在用药选择上会更加谨慎。
再来说说生活方式。胰腺这个器官可不喜欢“油腻的生活”,它怕烟、怕酒、怕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堆积,会让它压力山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作息,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其实是最靠谱的“护胰大法”。
饮食方面,建议多摄入高纤维食物、深色蔬菜、适量蛋白质,少吃加工肉类和高糖高脂肪食物。有些人爱喝所谓的“养生汤”,但如果汤底太油腻,反倒成了伤胰“毒药”。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既然糖尿病人胰腺癌风险高,那是否该像查肠镜、查乳腺一样,来个“胰腺筛查”?
答案是:要看情况。
目前,尚无全民胰腺癌筛查的共识,但对于糖尿病病程短、血糖波动大、伴有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家族有胰腺癌史的人群,我们的建议是:可以通过胰腺MRI或增强CT进行一次性筛查。
这不是说要每年查一次,而是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做“风险评估+影像检查”。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做胰腺肿瘤标志物(如CA19-9)的检测,虽然不具备筛查价值,但在特定人群中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了它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层健康危机。如果把糖尿病看作身体给你发的一封信,那你就得学会读懂它,不然错过的可不仅仅是血糖问题那么简单。
作为医生,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听身体说话,身体才会听你使唤。”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你的亲人朋友确诊糖尿病,请一定记住:那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可能就是你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而我们能做的,不仅是控制血糖,更是全局思维。提前预警,科学用药,规律生活,早筛早查,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ype2DiabetesandPancreaticCancerRisk:AProspectiveCohortStudy.NEnglJMed,2024.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诊治指南(2023年版).
3.中华糖尿病杂志.糖尿病与胰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6):421-428.
来源:中医石大夫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