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古诗鉴赏客观选择题汇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8:33 1

摘要: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一、羁旅行役诗

1.西平乐周邦彦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叹事与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攲斜。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注]①东陵:秦东陵侯召平,秦破后,隐于长安城东,种瓜为生。②郑:指郑当时,西汉

人,以好客爱友著名。③融:指孔融,东汉人,好客。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稚柳苏晴”三句,描绘了初春雨后天晴的景致,交代了词人写作的时节。

B.“叹事与孤鸿尽去”句中“叹”字语调深沉,饱含多年后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临路攲斜”句中“攲斜”有“不平”之意,既可指景物,也可指人的心境。

D.“何况风流鬓未华”句,意思是才干尚在,两鬓尚未白,还有机会建功立业。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木依前”句与上文“曾到处”相照应,巧妙呈现出词人想象的故地之景。

B.“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两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C.“翻令倦客思家”句与上文所写故人盛情挽留之意形成反转,蕴含无穷意味。

D本词因情布景,词人选用了“轻阴”“孤鸿等景物将自已的心境呈现出来。

2.满庭芳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

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其[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是他到黄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帮助营建

的。②岷峨:四川有岷山、峨眉山,苏轼家乡在四川眉山,故以岷峨代指家乡。③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④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去来兮”句化用陶渊明的语句,可见词人像陶渊明一样有归隐田园的心愿。

B.“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描绘了黄州父老乡亲与词人聚会宴饮的场面。

C.“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嘱咐邻里莫折堂肩细柳,并请转告父老常为“我”晒晒渔蓑。

D本词意象鲜明,婉转含蓄,用语雅致,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然天成的结构取胜。

2.“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两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下列句子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3分)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B.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白居易《琵琶行》)

C.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刘辰翁《柳梢青》)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送别怀人诗

1.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高适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注]①此诗为诗人离开长安后寓居蓟门所作。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

而去官;郭密之,晚年任诸暨令。②搔屑:萧瑟。

③芳节:良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远”两句写诗人登上蓟丘,看到一片萧瑟景象,顿生孤独之感。

B“迢递”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已分别了十年,各自畅游于千里山水间。

C.“才华”两句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

D.“逢时”两句写诗人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四句扣题,“迢递”八句承接此四句,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

B.“阻”“带”二字形象写出云海阻隔、风雪交加的情状,交代“不遇”之因。

C.诗作结尾两句中的“矣”“但”两个虚词只为了凑足音节,无助于表情达意。

D.全诗由眼前景写到心中情,勾连过去和当下,层层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感触。

2.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辛弃疾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

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注]①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之际。②凤凰衔:古人以“凤凰衔书”谓帝

王使者持送诏书。

[注]①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之际。②风凰衔:古人以“凤凰街书”谓帝

王使者持送诏书。

1.“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帮助作者丰富而含蓄地表情达意,根

据本词与下面的典故资料,下列对相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刀剑化耕蚕:《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到任后见“民有带持刀剑

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含蓄提醒友人到任后鼓励农桑,教化百姓,改变民风。

B.奋髯抵几堂上:《汉书·朱博传》记载,朱博调任琅琊太守之初,当地官员都称病在家,

“博愤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皆斥罢诸病吏”。

——勉励郑厚卿到任后整顿吏治,赞美其刚强豪放的性格。

C.但使民歌五袴:《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任蜀郡太守后,撤销禁止夜间劳作以防

火灾的旧制,只严令储水防火,百姓作《五袴歌》颂扬他。

——期待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

D.明月影成三: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词人仰望皎洁的明月,触景生情。

A.开篇写离别场景,又以“记我旧停骖”怀想自己曾停驻衡阳,语带感慨。

B.“襟以”三句化用“襟三江而带五湖”句意,写出风景之幽美。

C.“看使君”三句承上启下,“定不凡”蕴含着对郑厚卿政事才干的称颂之情。

D.全词融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以文人词,不拘绳墨,体现豪放特色。

3.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中的“蚕丛”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典故,含蓄蕴藉。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3分)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三、边塞征战诗

1.广陵观兵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剪般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注]①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领兵东征孙权,行幸广陵(今扬州),在长江边举行了阅兵式。②戢:收敛,收藏。③古公,即周文王的祖父亶父,他在歧山下修建宫室,发展耕作。④鲁襄公二年,晋国率诸侯军队讨伐郑国时,采用孟献子的建议在虎牢修筑城防,迫使郑国不战而俯首称服。⑤汉宣帝时名将赵充国,主张“罢骑兵”“合万人留屯田”,使羌人的先零部落失去盘踞地,四万余人降汉。⑥东山诗:出自《诗经》,诗歌以周公东征为背景,表达士兵久役不归之痛。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兵”两句写阅兵环境,江水浩荡,气象雄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猛将”两句,写威猛的将士们同仇敌忾,显现出锐不可当的气势。

C.“不战”两句与“量宜运权略”照应,表现出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抱负。

D.“兴农”句开始,由写古人事迹转回自身,体现了兴农与战争的矛盾。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写观兵场景时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颇具画面感。

B.“谁云江水广”两句,设问与夸张并用,抒发急切的思归之情。

C.“古公”六句,连用三个典故,含蓄表达了对治国贤臣的渴求。

D.结尾两句借《东山》诗反思兴兵伐吴给将士们带来了无尽忧伤。

2.拟古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控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注]①幽并:古二州名。②鞬:弓袋。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雕服:雕绘的箭囊。③雁

门、楼烦:边疆要塞。④石梁有余劲:语出春秋宋景公事。宋景公射出的箭的余力尚能射入石堰。⑤虎竹: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信符,符分为两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分得左符。

A.“幽并重骑射”二句,写出了幽并少年豪快尚武的形象。

B“毡带佩双鞬”二句,对少年的装束做出了具体的描绘。

C.“兽肥春草短”句中把敌人比作野兽,点明要武力征讨。

D.“惊雀无全目”句,写出了射箭者技艺高超,精准无比。

A.本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人物形象,笔墨简洁精练而引人注目。

B.本诗采用写实手法,详细地描绘出了少年从早晨到夜晚的经历。

C.“石梁”用宋景公的典故,其目的是表现宋景公的英勇无畏。

D.本诗语言绚丽、含蓄,诗人李白则传承了这一风格,惊遒绝人。

四、山水田园诗

1.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

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⑧未

免,也应无味。甚东山④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③直饶:即使。④东山:

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

1.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

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

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

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

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

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

2.水龙吟·题瓢泉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零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瓢泉:泉名。②栖栖:忙碌状。③挂瓢:相传隐

者许由饮水常以手棒,人赠以瓢。许由瓢饮毕,挂瓢于树。风吹瓢响,许由烦,遂抛。④渠:它。⑤何如:哪比得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稼轩”两句是说稼轩怎么会是贫穷的呢,瓢泉就是身边的财富,带反问语气。

B.“古来”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人理解并做到“行藏用舍”,仅作者做到了。

C.“且对”三句是说希望瓢泉之水在青山与浮云相伴,不要匆匆忙忙地流下山去。

D“绕齿”三句是说先生饮了瓢泉水,既感觉口齿含霜般清凉,又感觉满怀清香。

A作者揽镜自照,容颜已老,于是产生富贵荣华如梦之感。

B作者因与瓢泉为伴,懂得乐天知命,所以决心远离官场。

C.本词多处化用《论语》章句,并以己意串联,意蕴丰富。

D,本词语言散文化,笔法多姿,议论通俗,抒情言志直白。

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A.“孰是都不营”二句,强调应当自食其力,自营衣食,才可求得安乐。

B.第五句中,“常业”指农务,说明躬耕劳作已是诗人真实的日常生活。

C.“晨出肆微勤”一句,“微勤”是自谦的说法,实际上劳作十分勤苦。

D.“斗酒散襟颜”指以豪饮宜泄惆怅,与“斗酒十千恣欢谑”情感相同。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先后两次反问,旨在表达对世人轻视农事、不劳而获的批判。

B.本诗语淡而情浓,如“聊”字,看似平淡,欣慰之情却真实淳厚。

C.诗人以劳动者身份抒写亲身劳作的真切感受,具有积极思想意义。

D.整首诗夹叙夹议,通过收稻之叙说,发抒躬耕之情怀,意蕴丰富。

3.下列诗句中的“霜露”,与“山中饶霜露”中的“霜露”意蕴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罗隐《忆九华》)

B.寒雁自知霜露重,海鸥长伴水云闲。(李朴《忆玉岩》)

C.顾我胡为世网婴,前行霜露后榛荆。(饶节《送故人》)

D.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陆游《哀郢》)

4.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四月。同年秋天,李白奉诏入京就职。②玉真:道观

名。这里泛指泰山上的道观。③匏瓜:星宿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

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

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

来源:盛大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