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凌晨两点,我盯着美股盘前数据,揉了揉眼睛——英特尔那只常年在“低位徘徊”的股票,居然一下子冲了30%!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软件卡了,翻完英伟达的公告才反应过来:不是市场疯了,是芯片行业的游戏规则,真的不一样了。
前几天凌晨两点,我盯着美股盘前数据,揉了揉眼睛——英特尔那只常年在“低位徘徊”的股票,居然一下子冲了30%!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软件卡了,翻完英伟达的公告才反应过来:不是市场疯了,是芯片行业的游戏规则,真的不一样了。
你可能也听说了,美东时间9月18日,英伟达官宣拿50亿美元买英特尔股票,每股23.28美元(来源:英伟达官网投资者关系板块)。这俩曾经在AI领域“互掐”的巨头,突然手拉手合作,说要一起做两件事:一是英特尔给英伟达定制数据中心用的x86 CPU,二是联合开发PC和数据中心的芯片。
我当时翻着研报就想:这哪是简单的投资?以前英特尔靠CPU吃饭,英伟达靠GPU赚钱,AI算力需要两者配合,但之前都是“各干各的”,现在突然“组队”,其实是AI需求逼出来的——就像盖大楼,CPU是设计师,GPU是施工队,少了谁都建不起来。现在AI服务器越建越多,单靠一家的芯片根本不够用,所以才从“竞争”转向“抱团”。这信号比股价涨30%更重要,说明全球芯片格局,已经从“比单品强”变成“比系统强”了(来源:半导体行业协会《2025全球芯片产业报告》)。
聊到芯片,就绕不开AI算力。我上周看华为的《2025全球算力发展报告》,里面有组数据吓了我一跳:到2035年,全社会的算力总量要涨10万倍,存储需求还要涨500倍(来源:华为官网技术白皮书)。一开始我还觉得“太夸张”,直到问了做AI服务器的朋友才懂——现在训练一个大模型,需要的算力是3年前的100倍,以后还会更夸张。
你想啊,AI要做自动驾驶、要搞智能医疗,都得“喂”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得靠算力“消化”。以前芯片是“够用就行”,现在是“不够用”,所以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都在跟着扩产。近五个交易日,半导体板块已经涨了6.35%,主力资金偷偷买了7.84亿(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不是炒概念,是真有需求撑着。
我之前踩过一个坑:去年追过一只炒“AI芯片”的股票,结果套了三个月,后来才明白,得看“真需求”——不是公司说做芯片就行,得看它的产品有没有被AI服务器、数据中心用上。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往这个方向转,这才是半导体板块能涨的根本原因。
还有个事你肯定关注: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2025年第一次降息(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官方声明)。朋友圈里好多人说“科技股要飞了”,但我查了组数据,发现个反常识的点——2005年以来,美联储18次降息,A股短期上涨的概率只有38.9%,连一半都不到(来源:Wind金融终端历史数据)。
为啥会这样?其实不难理解:降息刚开始,市场会纠结“是不是真的经济不好”,所以会震荡;但拉长到90天,尤其是硬科技板块,反而容易涨。因为硬科技企业最“烧钱”——研发一款芯片要几亿甚至几十亿,融资成本降了,它们就能更敢投技术、扩产能。比如做半导体设备的企业,之前怕成本高不敢扩产,现在降息了,就能多买设备、接更多订单,盈利自然会慢慢上来。
我身边有个做投资的朋友,最近一直在加仓半导体龙头,他说“不是赌短期涨,是赌未来1-2年的需求”。这点我特别认同——投资不是看“今天涨多少”,是看“未来有没有人需要它的产品”。
聊到具体机会,我最近翻了20多份研报,发现有6个AI芯片细分赛道,不是炒噱头,是真有需求支撑。我跟你掰扯掰扯,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你也能懂:
第一个是DPU芯片,相当于数据中心的“快递小哥”。CPU忙着算核心数据,剩下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就靠DPU来管。现在AI服务器越建越多,“快递”量自然涨,做这个的企业肯定受益——比如那些给大型数据中心供货的企业,最近订单都在增加。
第二个是IGBT芯片,你可以理解为“电源开关”。AI服务器、充电桩这些设备,都需要它来控制电能转换,没它机器就转不起来。现在AI服务器产能一直在扩,IGBT的需求也跟着涨,而且这个芯片技术门槛高,不是谁都能做的。
第三个是EDA设计软件,相当于芯片的“设计图纸工具”。不管是CPU还是GPU,都得用EDA软件画图纸、做测试。现在国产EDA的替代率还不到10%,而且政策还在扶持(来源:工信部《2025软件产业发展规划》),以后空间肯定大——毕竟芯片要自主,设计工具得先自主。
还有RISC-V芯片、光芯片、车规级AI芯片,也各有各的逻辑。比如光芯片,用光学信号传数据,速度是电信号的10倍以上,AI算力越集中,越需要它解决“数据拥堵”;车规级AI芯片更不用说,以后L4级自动驾驶落地,每个车都得装,市场能到千亿级(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报告)。
但我必须提醒你:别看到“赛道好”就冲,得看企业有没有真技术——比如有的企业说做光芯片,但产品还没量产,这种就风险大;有的已经给头部AI企业供货了,这种才更稳。
最近A股还有个显眼的事:券商板块一下子涨了7%,11家公司涨停(来源:同花顺数据)。很多人说“牛市来了”,但我觉得更像是“资金在换方向”。
你想啊,以前大家爱投楼市,但现在调控严了,楼市的投资功能弱了,剩下能装大资金的,就只有股市。而且主动配置型外资已经连续几周买中国资产,高盛、摩根士丹利也说看好A股(来源:外资投行季度报告)——不是没原因的,人民币没像美元那样“超发”,中国资产的估值本身就不算高。
但别以为券商涨了就可以随便买。我去年有个同事,看到券商涨停就追,结果套了两个月。其实券商涨的逻辑是“流动性改善”,美联储降息后,中国央行以后可能也会降准降息,企业融资成本低了,盈利会好,股市交易活跃了,券商才真的受益——这是个“慢变量”,不是短期炒一把就走的。
最后跟你聊点实在的,很多人问我“现在能不能买芯片股”,我不敢说“能”或“不能”,但可以分享我自己的思路,你可以参考下——毕竟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我这只是“朋友间的经验”,不是投资建议。
第一,仓位别太满。我现在是5成底仓+3成机动仓,底仓放那些“有真需求”的硬科技龙头(比如做半导体设备、AI服务器配套的企业),机动仓等着沪指回踩3800点再补——3800点是强支撑位,跌下来买更安全。要是涨到3900点还没量,就把周期股的仓位减点,换点消费里的高股息品种,比如茅台、美的这类,毕竟它们盈利稳,就算市场震荡,分红也能托底(来源:中证消费指数成分股年报数据)。
第二,别追热点。我之前追过“元宇宙”“Web3.0”,结果都亏了,后来才明白,热点都是“来得快去得快”,不如找“需求能持续1-2年”的赛道——比如AI算力、半导体国产替代,这些不是炒概念,是真有产业支撑的。
第三,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刚工作的年轻人,能扛风险,可以多配点科技股;退休的叔叔阿姨,就适合稳的,比如消费、红利指数,别跟着年轻人追高。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不是空话,是我踩过坑才懂的。
其实不管是英伟达和英特尔合作,还是美联储降息,核心都是“AI算力需求在涨”,这个趋势短期内不会变。但A股能不能真的“被救赎”,不是靠某一天的大涨,是靠企业真的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毕竟股市最终还是看盈利的。
最后想问问你:最近有没有关注芯片板块的动静?或者对美联储降息后的A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交流经验,避坑找机会~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独立思考,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