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最近的天气爱好者都有关注到,在我们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同时出现了两个台风,而且台风的强度是非常高的,两者都是超强台风级别的,那么肯定有很多人会有个问题,同时在西北太平洋,两个台风之间会有啥影响,或者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相信最近的天气爱好者都有关注到,在我们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同时出现了两个台风,而且台风的强度是非常高的,两者都是超强台风级别的,那么肯定有很多人会有个问题,同时在西北太平洋,两个台风之间会有啥影响,或者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在浩瀚的气象系统中,台风始终以“破坏者”的姿态占据特殊地位。它裹挟着狂风、暴雨与巨浪,所到之处往往伴随着秩序的颠覆。而当两个超强台风在同一区域相遇,这场原本就极具冲击力的气象事件,便升级为一场更为震撼、更难预测的自然大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同精密却又狂野的机械咬合,不仅改写着局部的气象格局,更给人类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气象学领域极具研究价值与防范挑战的课题。
一、双台风的定义与核心作用机制
要理解双台风的相互影响,首先需明确其科学界定。气象学上,双台风并非简单指两个台风同时出现,而是特指同时存在的两个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且中心间距不超过20个纬距(约2220公里),并因距离过近而产生明显相互作用的现象。这一距离阈值的设定,源于气象学家对热带气旋环流影响范围的长期观测——当两个台风进入这一“相互作用圈”,彼此的气流、气压系统变会开始交织、干扰,进而引发一系列复杂变化。
在双台风的相互作用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机制便是“藤原效应”(又称“双台风效应”)。这一现象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于1923年首次发现:当时他在水流实验中模拟热带气旋的环流运动,观察到两个旋转的水流漩涡在靠近时,会围绕彼此相连的轴线呈环状运动,且旋转方向均为逆时针。后续的大气观测与模拟实验进一步证实,这一效应同样适用于现实中的台风——当两个台风逐步靠近,它们会像被无形的“引力”牵引,围绕共同的质量中心做逆时针旋转,而旋转中心的具体位置与移动速度,完全由两个台风的相对强度、环流规模及质量分布决定。简单来说,强度更强、环流更广的台风,对旋转中心的“掌控力”更强,会主导整个双台风系统的整体移动趋势。
二、双台风的三种典型相互作用形式
受台风强度差异、初始距离、周边大气环境等因素影响,双台风的相互作用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气象学家通过长期案例分析,将其归纳为三种最典型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路径变化与影响范围。
1. 单向影响型:强者主导,弱者追随
这种类型多见于两个台风强度差距明显的场景。当一强一弱两个台风进入相互作用圈时,较强台风的环流系统会对较弱台风形成“压制性影响”——较强台风的强大气流会改变较弱台风周边的气压场与风场,如同“领航者”般主导较弱台风的移动路径,迫使较弱台风围绕较强台风做逆时针旋转,甚至可能被“牵引”着改变原本的前进方向。
1994年的台风“添姆”与热带风暴“云妮莎”便是典型案例。当时,台风“添姆”强度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环流覆盖范围广,而“云妮莎”仅为热带风暴,强度较弱。当两者在西北太平洋海域靠近时,“添姆”的强大环流完全主导了“云妮莎”的移动轨迹,原本向西北方向移动的“云妮莎”,逐渐转向围绕“添姆”旋转,最终因受到“添姆”的气流压制,强度不断减弱,直至消散。这种“强者主导”的模式,使得较弱台风的路径预测难度大幅增加,也可能让原本不会受台风影响的区域,意外面临较弱台风的外围风雨威胁。
2. 相互影响型:势均力敌,共舞旋转
当两个台风强度相近、环流规模相差不大时,便会进入“相互影响型”的互动模式。此时,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主导者”与“追随者”,而是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会围绕共同的质量中心,以逆时针方向共同旋转,如同双人舞蹈中的舞者,彼此配合却又相互牵制。这种旋转运动的速度较慢,且会持续较长时间,直到外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如副热带高压强度变化、冷空气入侵等),或其中一个台风因水汽供应不足、登陆后摩擦增强等原因开始减弱,这种平衡才会被打破。
1986年的台风“韦恩”与台风“维娜”就上演了一场经典的“双台共舞”。当时,“韦恩”与“维娜”均达到强台风级别,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相遇后,两者开始围绕共同中心缓慢旋转,旋转周期长达数天。期间,两者的移动路径多次发生变化,时而靠近、时而远离,给周边地区的风雨影响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最终,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两者的旋转平衡被打破,“韦恩”转向西南方向移动,“维娜”则向东北方向移动,才各自脱离了相互作用的范围。这种“势均力敌”的互动模式,是双台风中最复杂的类型之一,对气象预报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3. 合并型:强者吞噬,弱者消散
当两个台风强度差距悬殊,且初始距离足够近(通常小于10个纬距)时,便可能出现“合并型”的相互作用。此时,较强台风的环流系统会像“吞噬者”一样,逐步吸收较弱台风的水汽与能量,将其纳入自己的环流体系,最终使较弱台风完全消散,较强台风则可能因吸收能量而强度略有增强。这种“吞噬”过程并非瞬间完成,而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较弱台风的中心会逐渐向较强台风的中心靠近,其环流会被较强台风的气流逐步撕裂、瓦解,最终成为较强台风环流的一部分。
1999年初的台风“玛吉”与南海低压区的相互作用,便是典型的合并案例。当时,台风“玛吉”在南海北部生成后,强度快速增强至强台风级别,而在其东南方向不远处,存在一个较弱的南海低压区。由于两者距离过近,且“玛吉”强度远强于低压区,“玛吉”的强大环流开始逐步吸收低压区的水汽与上升气流。随着时间推移,低压区的环流不断减弱,中心气压逐渐升高,最终完全被“玛吉”吞噬,而“玛吉”则因吸收了低压区的能量,在短时间内强度略有提升,给华南沿海地区带来了更强的风雨影响。这种合并型的双台风,往往会让较强台风的影响范围扩大、强度增强,给防范工作带来额外挑战。
三、双台风带来的多重灾害威胁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双台风相互作用,其带来的灾害威胁都远大于单个台风。由于两个台风的气流、水汽相互叠加,会形成“1+1>2”的灾害效应,从风暴潮、狂风到暴雨,每一种灾害的强度与影响范围都会显著提升,给沿海地区及内陆山区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1. 风暴潮:双重推升,海侵加剧
风暴潮是双台风最具破坏力的灾害之一。单个台风引发的风暴潮,主要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与强风共同作用,将海水推向岸边,导致沿海水位异常升高。而双台风的出现,会使这种“推升效应”大幅增强——两个台风的强风会从不同方向将海水推向同一区域,或一个台风的强风持续推升海水,另一个台风的低气压进一步降低海面气压,导致水位叠加升高。这种双重作用下,沿海地区的潮位往往会突破历史极值,轻易冲破海堤、防护墙等防洪设施,引发严重的海水倒灌。
2023年9月,台风“苏拉”与台风“海葵”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形成双台互旋,给菲律宾及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风暴潮灾害。在菲律宾,“苏拉”与“海葵”的强风共同推升了吕宋岛沿岸的海水,导致潮位比正常水位高出3-5米,大量海堤被冲毁,沿海城镇、村庄被海水淹没。据菲律宾官方统计,此次双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共造成全国500余栋房屋不同程度损毁,88条公路和29座桥梁因海水浸泡、冲刷而中断通行,1.8万公顷农田被海水淹没,农作物绝收,农业损失与基础设施损失合计达5.5亿比索(约合人民币7000万元)。而在我国华南沿海,“苏拉”与“海葵”带来的风暴潮也导致深圳、珠海、汕头等城市的部分沿海区域被淹,滨海景区、码头设施受损严重,给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极大冲击。
2. 狂风:风力叠加,破坏力倍增
双台风带来的狂风灾害,同样具有“叠加效应”。单个台风的最大风力通常在12级以上,超强台风的风力甚至可达17级以上,足以摧毁房屋、折断大树。而当两个台风相互靠近时,它们的风力会在部分区域形成叠加——例如,两个台风的外围环流在某一区域交汇,会使该区域的风速大幅提升;若两个台风的移动方向一致,后一个台风的强风会与前一个台风的余风叠加,进一步增强风力。这种“风力叠加”会使原本的强风升级为“极端强风”,其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双台风影响期间,极端强风可以轻易将成年大树连根拔起,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屋顶掀翻,甚至将重量较轻的汽车、广告牌等物体吹起,成为“飞行凶器”。2018年,台风“山竹”与台风“百里嘉”在南海海域形成双台效应,“山竹”的超强风力与“百里嘉”的外围强风在广东沿海部分区域叠加,导致该区域出现17级以上的极端强风。据当时的现场报道,强风将沿海地区的多层建筑玻璃全部吹碎,树木被吹断后如同“利剑”般插入房屋,部分临时搭建的工棚被整体吹飞,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此外,强风还会破坏电力线路、通信基站,导致大范围的电力中断、通信失联,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 暴雨:水汽汇聚,洪涝与地质灾害频发
双台风带来的暴雨灾害,源于其“水汽汇聚”的效应。台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水汽搬运机”,会从海洋中携带大量水汽向陆地输送。而两个台风同时存在时,它们会从不同方向将海洋中的水汽汇聚到同一区域,形成“双水汽通道”,使得该区域的水汽供应远超单个台风影响时的规模。同时,两个台风的环流相互作用,会在交汇区域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促使水汽快速凝结,形成长时间、高强度的暴雨。这种暴雨的持续时间通常可达3-5天,部分区域的累计降雨量甚至可超过1000毫米,远超当地的防洪排涝能力。
持续的高强度暴雨,首先会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与乡村洪涝。在城市中,暴雨会迅速填满排水系统,导致街道被淹、地下车库进水,车辆被泡、房屋被淹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乡村地区,暴雨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绝收,同时可能冲毁乡村道路、桥梁,切断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更严重的是,暴雨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山区,持续的降雨会使山体土壤中的含水量快速饱和,土壤强度大幅降低,当达到临界值时,山体便会发生滑坡;而在山谷地区,滑坡产生的土石会与雨水混合,形成黏稠的泥石流,顺着山谷快速流动,冲毁沿途的房屋、道路、桥梁,甚至掩埋整个村庄。
2020年,台风“美莎克”与台风“海神”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形成双台效应,给我国东北地区带来了持续的强降雨。当时,黑龙江、吉林等地的累计降雨量普遍超过300毫米,部分山区的降雨量甚至达到500毫米以上。强降雨引发了大范围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多个村庄被土石掩埋,多条铁路、公路因滑坡中断通行,松花江、嫩江等河流出现超历史水位的洪水,给东北地区的农业、交通、水利设施造成了巨大损失。据统计,此次双台风引发的暴雨灾害,共造成东北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数十人因地质灾害遇难或失踪。
四、双台风给气象预报带来的巨大挑战
双台风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相互作用与灾害影响上,更给气象预报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相较于单个台风,双台风的预报需要考虑更多变量,应对更复杂的大气环境,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预报偏差,进而影响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
首先,台风的影响环境本身就极为复杂。单个台风的强度变化与路径移动,会受到海面温度、海陆分布、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西南季风环流、冷空气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面温度高于26℃的暖洋面是台风生成与增强的“能量源”,海陆分布会通过摩擦作用影响台风的强度(登陆后强度会因陆地摩擦而减弱),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决定台风的移动方向(台风通常沿副热带高压边缘移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已给单个台风的预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而当双台风出现时,预报的复杂性会呈指数级上升。此时,两个台风不再是独立的气象系统,而是互为“影响环境”——每个台风的强度变化、路径移动,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台风的发展;同时,另一个台风的变化,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自身。例如,一个台风的增强会改变周边的气压场,进而影响另一个台风的移动路径;而另一个台风的移动方向变化,又会改变水汽的输送路径,影响前者的强度。这种“相互反馈”的机制,使得双台风的预报需要同时模拟两个台风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计算量与计算难度大幅增加。
此外,台风自身的“快速变化性”也加剧了预报难度。台风的强度变化往往具有突发性——在短短数小时内,一个台风可能因进入暖洋面、吸收水汽而快速增强为超强台风,也可能因遭遇冷空气、登陆陆地而迅速减弱。而在双台风系统中,这种“突发性变化”会通过相互作用传递给另一个台风,导致整个双台风系统的变化更加难以预测。例如,一个台风突然增强,可能会迅速改变与另一个台风的相互作用模式,使其路径发生意外转折;而这种转折又可能进一步影响前者的水汽供应,导致其强度出现波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全球气象机构都在不断升级预报技术——通过发射更多的气象卫星,获取更精准的台风云图与大气数据;利用超级计算机构建更复杂的数值预报模式,模拟双台风的相互作用过程;加强国际间的气象数据共享,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观测资料。即便如此,对于双台风的预报,尤其是路径转折与强度突变的预报,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2023年台风“苏拉”与“海葵”的双台互旋过程中,气象部门曾多次调整“海葵”的路径预报,因为“苏拉”的强度变化多次改变了“海葵”的移动趋势,直到两者的相互作用趋于稳定,预报才逐渐精准。
五、人类应对双台风的探索与努力
面对双台风这一极端气象事件,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与应对的脚步。从加强科学研究到完善防灾体系,从提升公众意识到开展国际合作,每一项努力都旨在降低双台风带来的灾害损失,守护生命与财产安全。
在科学研究层面,气象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与实验,不断深化对双台风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一方面,他们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探空仪等观测设备,持续监测双台风的动态变化,收集台风中心气压、风速、水汽含量、环流结构等数据,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如利用旋转水箱模拟台风环流)与数值模式模拟,重现双台风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不同因素(如初始距离、强度差异、海面温度)对双台风演变的影响,建立更精准的预报模型。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气象学家还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双台风预报,通过训练模型识别历史双台风案例中的规律,提升对台风路径与强度变化的预测精度。
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层面,各国都在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警-响应”的全链条防灾机制。在监测环节,通过构建覆盖海洋、陆地、高空的立体观测网络,实现对双台风的实时跟踪;在预报环节,气象部门会提前数天发布双台风的路径预报与强度预报,并根据最新观测数据持续更新;在预警环节,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号(如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明确不同预警级别对应的防御措施;在响应环节,政府部门会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组织人员转移(尤其是沿海低洼地区、山区居民)、船舶回港避风、企业停工停产、学校停课,同时调配救援力量与物资,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以我国为例,针对双台风的防灾减灾工作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每当双台风出现,中国气象局会启动跨部门的应急会商机制,联合海洋、水利、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共同分析双台风的影响范围与灾害风险;沿海各省会根据预报提前组织渔船回港、渔排人员撤离,对海堤、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加固;城市管理部门会提前清理排水管网,防止城市内涝;应急管理部门会储备足够的帐篷、食品、药品等救援物资,组建抢险队伍随时待命。2023年台风“苏拉”与“海葵”影响期间,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共转移群众超过100万人,回港避风船舶超过2万艘,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在公众意识提升层面,各国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双台风的危害与防御知识。气象部门会通过“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举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讲解双台风的形成原理、灾害类型及防御方法;媒体会制作专题节目,报道双台风灾害的案例与
来源:科学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