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大闹漫展:“只要我们死不绝,文化就不能入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18:18 1

摘要:看到一段视频,画面里一位中年男子大闹漫展,边闹边喊"只要我们死不绝,文化就不能入侵!“

看到一段视频,画面里一位中年男子大闹漫展,边闹边喊"只要我们死不绝,文化就不能入侵!“

周围有人试图劝阻,这场闹剧很快在网上发酵,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这是"封建余孽对抗现代文明",有人赞他是"文化守墓人",更多年轻人则困惑:喜欢动漫游戏怎么就成叛国了?

我想起上次回老家的时候,发现表弟房间贴着《鬼灭之刃》海报,他爸爸当着我的面就把海报撕得粉碎,骂"小日本的东西也配贴墙上"。

两代人的文化隔阂,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被撕开了道刺眼的口子。

1

咱们这代人小时候,日漫曾经也是"精神鸦片"的代名词。

记得《圣斗士星矢》刚火那会儿,学校广播站要是放首日文歌,教导主任能顺着电线把磁带扯出来。

可如今漫展上随处可见的洛丽塔裙摆、等身手办展示柜,早成了年轻人社交货币。

这种转变背后,是改革开放后文化禁锢的松动,也是互联网推平信息高墙的结果。

那位大闹漫展的大叔,或许在捍卫他心中的"文化净土"。

他成长的年代里,西方是"资产阶级糖衣炮弹",东瀛是"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这种认知就像老屋墙缝里的种子,遇到"文化入侵"的春雨就会生根发芽。

他看见女儿cos初音未来,就像看见自家白菜被野猪拱了——这不是简单的审美冲突,而是价值观的剧烈碰撞。

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当00后能用日语唱《红莲华》比中文歌还溜,当电竞选手身披国旗站上亚运会领奖台,文化的边界早已模糊成调色盘。

那位大叔可能没意识到,他年轻时追的《排球女将》《血疑》,当年何尝不是"文化入侵"的产物?文化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战场,而是你中有我的江河湖海。

这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双方都在用对方最反感的方式"战斗"。

年轻人嘲讽大叔"活在清朝",大叔痛斥年轻人"被洗脑",这种互贴标签的口水战,恰恰印证了文化对话的失效。

我们似乎忘了,传统文化能绵延五千年,靠的从来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海纳百川的胸怀。

2

其实“文化入侵”这个词,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比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颜料,可能就是从波斯商队手里换来的。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曾把佛教壁画、胡床、琵琶带进中原。

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入侵",就不会有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不会有《霓裳羽衣曲》的异域风情。

现在年轻人追捧的汉服,其实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曲裾深衣是汉朝改良的楚服,唐制襦裙吸收了胡服元素,马面裙的褶裥工艺来自蒙古。

如果死守"纯种汉文化",怕是连件像样的传统服饰都穿不出来。

文化就像活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生机。那位大叔守护的"传统",或许本身就是历史长河里无数"入侵"与"被入侵"的结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日本动漫里确实有软色情擦边球,好莱坞大片常夹带私货。

但解决方法不是砸场子、骂大街,而是建立更完善的文化分级制度,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就像我们教会孩子识别毒蘑菇,而不是把整片森林都烧掉。

文化焦虑的本质,是对时代变革的不适应。

当年旗袍刚流行时,也被骂"不成体统";交响乐初入上海滩,被称为"魔鬼音乐"。

如今这些早成了文化符号。那位大叔的愤怒,或许更多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就像看见孩子捧着手机傻笑,却搞不懂那个发光的盒子里藏着怎样的世界。

3

在东京秋叶原,有七十岁穿痛衫逛手办店的老爷爷;在巴黎动漫展,也有白发奶奶淡定cos《银魂》里的伊丽莎白。

这些"老一辈"反而成了亚文化最坚定的支持者。

他们年轻时经历过战后美国文化冲击,如今却能用开放心态拥抱新事物。这种转变,来自对自身文化的底气,而非对抗式的焦虑。

文化自信不是建高墙,而是搭桥梁。

故宫文创能把雍正变成卖萌帝王,河南卫视让《洛神水赋》破圈,这些成功案例说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用现代媒介焕发新生。

当年轻人穿着汉服跳宅舞,用《山海经》元素设计游戏角色,何尝不是文化创新的契机?

那位大叔如果愿意静下心来,或许会发现:女儿cos的初音未来,歌词里唱着对人工智能的反思;她收集的《海贼王》单行本,传递着永不言弃的热血精神。

这些"入侵者",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讲述新的故事。

文化从来不是战场,而是生生不息的花园。

与其纠结哪朵花是外来的,不如好好培育这片土地,当我们不再把"守护"变成"守护坟墓",传统文化的枝蔓,自会在新时代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朵。

来源:柚妈充电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