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镜头再次对准物业管理这一民生痛点。这是央媒继此前报道广州小区自治成功案例后,再次在黄金时段关注物业治理问题。这并非偶然的舆论监督,而是一场由国家权威媒体背书、地方纪委监委亮剑的深度治理宣言。
2025年9月1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镜头再次对准物业管理这一民生痛点。这是央媒继此前报道广州小区自治成功案例后,再次在黄金时段关注物业治理问题。这并非偶然的舆论监督,而是一场由国家权威媒体背书、地方纪委监委亮剑的深度治理宣言。
当江苏宿迁的业主毕传伟从物业手中接过一千多元的返还金时,他脸上的笑容不仅仅是因为一笔“意外之财”。这更是一种“本该属于我的权益,终于失而复得”的踏实感。
这一幕通过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报道,传递给了全国观众。截至报道日,宿迁已有236个小区、二十余万家庭领到了返还资金,总额超过4300万元。这笔钱,来自于那些常年存在于账目上、却消失在现实中的小区公共收益--电梯广告费、公共车位租金、公共水电费结余。
央视此次报道,信号意义极其强烈。
这已是央媒短期内第二次重磅关注物业领域。此前,央视曾详细报道广州某小区业主自治的成功案例,展现了业主自主管理物业的可能性。而此次,镜头转向了江苏宿迁,聚焦点从“业主如何自己做”升级为“政府如何强力保障业主权益”。
报道选择的平台是“新闻直播间”一一央视新闻频道的核心新闻栏目,其受众之广、权威性之高,决定了它的每一次选题都不是偶然。央媒的连续关注,清晰地表明:整治物业领域沉疴疴旧疾,已不再是某个地区的局部探索,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关注的民生大事。这无异于向全国发出动员令:是时候向物业“糊涂账”动真格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二条,利用业主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扣除合理成本后,属于业主共有。
法律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但现实中,这笔钱成了“幽灵资金”--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绝大多数业主的体验是:物业公示的账目不是“亏损”就是“刚好持平”甚至长期不公示。有些公共资源丰富的小区,本可用这些收益大幅抵扣物业费,但这些钱总能在账目上"精准失踪"。
宿迁的破题之道,关键一招在于纪委监委的强势介入与全程监督。
报道中明确指出,宿迁市纪委监委通过“座谈交流、现场督促、约谈提醒”等方式,压实职能部门责任。这才是核心所在!它解决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业委会力量薄弱、物业公司缺乏自觉、基层社区协调乏力时,谁来做那个“硬骨头”的监督者和仲裁者?
宿迁的回答是:纪委监委。这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调解,而是上升到了党纪国法监督层面的政治任务。
宿迁的实践并非孤例。它正是对7月份中纪委刊文要求“集中整治物业履约不到位,侵占业主公共收益”的迅速响应和落地执行。
更令人振奋的是,宿迁的改革是从根源挖起,从制度破局。就在前几天,宿迁法院刚判决了一个典型案例,明确人防车位归全体业主所有。这一判决直击另一个长期模糊的地带,与公共收益返还行动形成了完美呼应。
它证明了宿迁的整治不是一场做给媒体看的“秀”,而是一套组合拳:一方面通过纪委监委追回被侵占的存量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司法判决厘清权属关系,杜绝未来的模糊空间。
江苏作为改革前沿的底气与担当,6月份发布《江苏省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苏建房管[2025]61号),各种创新之举,到这次的重点整治,宿迁证明了只要真刀真枪地上,敢于触碰利益,沉疴疴积弊完全能够被破除。
试想,一个中等规模小区,每年公共收益轻松可达十数万乃至数百万元。全国数十万个小区,这笔每年流失的巨额资金,本可以用于改善小区环境、更新公共设施、抵扣物业费,极大提升全体业主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无法可依、无计可施。缺的往往是执行的决心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它需要的是纪委监委这样的权威机构敢于亮剑,需要的是“智慧物业监管平台”这样的技术手段让账目阳光化,需要的是“一小区一专班”的扎实作风,而不是一份又一份停留在纸上的整改通知。
业主的权益并非遥不可及,时代的规则已经改变,过去那套“糊涂账”玩法行不通了。
央视的重磅报道,为这场变革按下了加速键。当纪委监委的监督刀锋指向民生痛点时,带来的不仅是4300万的返还,更是一个崭新局面的开启:一个权属清晰、账目透明、业主当家作主的物业新时代,或许真的就要来了。
来源:一招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