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箴言66则:原文+译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5:40 1

摘要:墙壁之外可能有监听的耳朵,身边可能有隐藏的敌人(指说话需谨慎,防备暗中监视)。

1.

【原文】

一字不可轻与人,

一言不可轻许人,

一笑不可轻假人。

—— 出自清代王豫《蕉窗日记》

【译文】

一个字不可轻易给人(指写字赠人需慎重),

一句话不可轻易许诺他人,

一个笑容不可轻易对人展现(指态度需审慎)。

2.

【原文】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 出自吕得胜《小儿语》

【译文】

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稳重从容;

十次差错里有九次,都是因为慌张急躁。

3.

【原文】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 出自《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译文】

行动前要多次思考,考虑周全后再去做。

4.

【原文】

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 出自《说苑・贵德》

【译文】

能在小事上谨慎用心,就不会有大的祸患。

5.

【原文】

称身居位,不为苟进;

称事受禄,不为苟得。

——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译文】

凭借自身才能担任职位,不通过不正当手段晋升;

根据工作业绩接受俸禄,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

6.

【原文】

君子不失足于人,

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 出自《礼记・表记》

【译文】

君子不在他人面前举止失当,

不在他人面前神色失态,

不在他人面前言语失当。

7.

【原文】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 出自《礼记・大学》

【译文】

一句话能败坏事情,一个人能安定国家。

8.

【原文】

见其可利也,

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

—— 出自《荀子・不苟》

【译文】

看到某事有利可图,

就必须前后考虑它可能带来的危害。

9.

【原文】

墙有耳,伏寇在侧。

—— 出自《管子・君臣下》

【译文】

墙壁之外可能有监听的耳朵,身边可能有隐藏的敌人(指说话需谨慎,防备暗中监视)。

10.

【原文】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出自《道德经》

【译文】

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心胸要像深渊一样包容,

待人要仁爱,说话要诚信,

为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发挥才能,行动要把握时机。

11.

【原文】

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 出自《墨子・贵义》

【译文】

用尽天下的鸡蛋(去撞击石头),那石头依然是原来的样子,不可能被毁坏(指力量悬殊时,弱者无法战胜强者)。

12.

【原文】

不知戒,后必有;

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 出自《荀子・成相》

【译文】

不知道警惕戒备,以后必定会有祸患;

犯错后因悔恨而放任过错、不肯悔改,谗佞之人就会趁机钻空子。

13.

【原文】

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出自《商君书・君臣》

【译文】不符合法度的事情,不去做。

14.

【原文】

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 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说丛》

【译文】一句话说错了,即使驾着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指说话需谨慎,一旦出错难以挽回)。

15.

【原文】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 出自《管子・宙合》

【译文】耳朵负责听声音,听的时候必须顺理听取,听得清楚明白才叫 “聪”。

16.

【原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出自《老子》

【译文】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对待结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因此圣人追求常人所不追求的(淡泊无欲),不看重稀有的财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返璞归真),弥补众人所犯的过错。

17.

【原文】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出自《孟子・离娄上》

【译文】人必定是先自己侮辱自己,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

18.

【原文】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出自《周易・系辞上》

【译文】财物收藏不谨慎,等于引诱别人盗窃;容貌修饰得过于艳丽,等于引诱别人淫乱。

19.

【原文】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出自《礼记・大学》

【译文】(一个人的言行)被十双眼睛注视、十只手指点,这是多么严厉的监督啊。

20.

【原文】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出自《庄子・人间世》

【译文】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它愤怒地举起臂膀去阻挡车轮,却不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胜任(指自不量力)。

21.

【原文】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出自《礼记・中庸》

【译文】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保持警惕,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心怀敬畏。

22.

【原文】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出自《礼记・曲礼上》

【译文】进入边境要问清当地的禁令,进入国都要问清当地的习俗,进入别人家要问清他家的忌讳。

23.

【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自《论语・季氏》

【译文】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时,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忌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要戒忌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忌贪求财物。

24.

【原文】

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 出自明代文皇后《内训》

【译文】嘴巴像门闩(关得严实)一样(不轻言),说出的话就有定准;嘴巴像流水(滔滔不绝)一样,说出的话就没有根据。

25.

【原文】

礼不可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出自《礼记・曲礼上》

【译文】依礼而言,不可随意议论他人,不说多余的话;依礼而行,不超越节度,不侵犯侮辱他人,不与人过分亲昵。

26.

【原文】

小善不足以蔽身,勿以小善而自怠;小恶不足以灭身,勿以小恶而自暇。—— 出自宋代黄晞《聱隅子・道德篇》

【译文】小的善行不足以保全自身,不要因为是小善就懈怠;小的恶行不足以毁灭自身,不要因为是小恶就放纵。

27.

【原文】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出自《论语・子张》

【译文】士人在危难时刻能献出生命,见到利益时能考虑是否合乎道义,祭祀时能心怀恭敬,居丧时能心怀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28.

【原文】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出自《孟子・离娄上》

【译文】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灾祸,无法逃脱灭亡。

29.

【原文】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灾祸和福运没有不是自己招来的。

30.

【原文】

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 出自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中篇》

【译文】不可趁着高兴就多说(容易失言),不可趁着畅快就轻率处理事情(容易出错)。

31.

【原文】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出自《周易・豫・彖辞》

【译文】天地顺应规律运行,所以日月运行不偏离轨道,四季更替没有差错;圣人顺应规律行动,所以刑罚公正清明,百姓信服。

32.

【原文】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出自《周易・艮・彖辞》

【译文】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动静都不违背时机,这样的道理就能光明通达。

33.

【原文】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马走坡,虽不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出自宋代林逋《省心录》

【译文】做善事就像背着重物登山,志向虽然坚定,但仍担心力量不足;做恶事就像骑马走下坡路,即使不鞭打,马蹄也无法控制(指恶事易成,需警惕)。

34.

【原文】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出自《周易・无妄・象辞》

【译文】天下雷声大作(象征万物生长的威严),万物都顺应规律、不违常理。前代君王因此顺应时节,培育万物。

35.

【原文】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心思要细密而志向要远大,智慧要灵活而行为要方正,才能要多样而做事要简约。

36.

【原文】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

【译文】只有每件事都(提前考虑),才能有所准备。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

37.

【原文】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出自宋代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译文】节制饮食就不会生病,谨慎说话就不会招祸。

38.

【原文】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

【译文】不被耳目(感官欲望)役使,各种事情就能处理得公正。戏弄他人会丧失德行,沉迷器物会丧失志向。

39.

【原文】

出无谓之言,行不必之事,不如其已。—— 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

【译文】说没有意义的话,做不必要的事,不如不做。

40.

【原文】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出自《礼记・曲礼上》

【译文】修养自身且践行诺言,叫做好的行为。行为端正且说话合道,是礼的本质。

41.

【原文】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君子行》

【译文】经过瓜田不要弯腰提鞋(避免被疑偷瓜),走到李树下不要抬手整理帽子(避免被疑摘李)(指需避嫌)。

42.

【原文】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则蹶;行险途者畏而惧,故徐步则不跌。—— 出自宋代林逋《省心录》

【译文】走平坦道路的人放纵而疏忽,所以快跑就会摔倒;走艰险道路的人谨慎而畏惧,所以慢走就不会跌倒(指顺境时需警惕,逆境时需沉稳)。

43.

【原文】

多行不义,必自毙。—— 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做了很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

44.

【原文】

尽美固可扬,片善不可遏。—— 出自唐代孟郊诗《投所知》

【译文】完美的品德固然值得宣扬,哪怕是微小的善行也不应该被埋没。

45.

【原文】

违强凌弱,非勇也。—— 出自《左传・定公四年》

【译文】回避强者、欺凌弱者,算不上勇敢。

46.

【原文】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阴而不形。—— 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声音即使再小也会被听见,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会显现出来。

47.

【原文】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 出自清代陈确《葬书・深葬说下》

【译文】对一个人有利却对一百个人有害,君子不会去追求这种利益;对一个人有害却对一百个人有利,君子不会回避这种损害。

48.

【原文】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出自《易经・系辞上》

【译文】言语和行动,是君子立身行事的关键。关键之处的表现,是荣辱的主宰。

49.

【原文】

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出自《说苑・谈丛》

【译文】说出的话不合适,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50.

【原文】

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高达百寻(一寻为八尺)的房屋,可能因为烟囱缝隙冒出的火星而被烧毁(比喻小隐患可能引发大灾祸)。

51.

【原文】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出自《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建立功业的人,担心的是信义不显著,而不是担心名声和地位不够高。

52.

【原文】

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阍莫甚焉。—— 出自《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不分辨事情的对错,却因别人称赞自己而高兴,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

53.

【原文】

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出自《汉书・贾谊传》

【译文】利益不会随意去追求,祸患不会随意去逃避(指对待利害要坚守原则)。

54.

【原文】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自《后汉书・陈忠传》

【译文】堤坝会因为蚂蚁蛀蚀的小孔而崩溃,气体会从针尖大的缝隙中泄漏(比喻小问题不解决会酿成大患)。

55.

【原文】

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出自《汉书・杨王孙传》

【译文】不在无用的事情上花费精力,不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耗费钱财(“亡” 通 “无”)。

56.

【原文】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译文】君子行动时会考虑是否合乎礼,行事时会考虑是否合乎义,不会因为利益而违背原则,不会因为道义而内心愧疚。

57.

【原文】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出自《国语・晋语四》

【译文】君主如果认为事情容易,那么困难很快就会到来。

58.

【原文】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出自《国语・吴语》

【译文】谋划事情必须预先看到成功的可能,然后再去施行。

59.

【原文】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做一次(错误的事)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做第二次呢?

60.

【原文】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自《韩非子・喻老》

【译文】千丈长的堤坝,会因为蝼蚁打的小洞而崩溃(比喻小隐患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大灾难)。

61.

【原文】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出自 “画蛇添足” 典故,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62.

【原文】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居住必定选择好的乡邻,交游必定接近有学识品行的人,这是为了防止沾染邪恶不正的习气,从而接近正直的品行。

63.

【原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反省考察,就会智慧明达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64.

【原文】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极言》

【译文】修养身心品性,一定要在细微之处谨慎,不能因为小的益处不起眼就不去做,不能因为小的损害看似无害就不去防备。

65.

【原文】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出自唐代白居易《续座右铭》

【译文】听到诋毁不要忧愁,听到赞誉不要欢喜,自己看看自身行为如何,诋毁和赞誉又值得谈论什么呢?

66.

【原文】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出自《韩非子・六反》

【译文】不会在大山(的险峻)上摔倒,却会在小土堆(的平缓)上绊倒(比喻人往往在小事上疏忽犯错)。

来源:采莲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