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 年 3 月的某天上午,南昌收藏界的王先生,在古玩城各个摊位间淘宝,一个不起眼的地摊,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旧物,大多是些常见的瓷器、玉器和老旧的书画,一本破旧不堪的书引起了他的注意,王先生拿起这本书翻看,书边与纸张有不少破损,但字迹还算清晰,断定是宋朝
2009 年 3 月的某天上午,南昌收藏界的王先生,在古玩城各个摊位间淘宝,一个不起眼的地摊,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旧物,大多是些常见的瓷器、玉器和老旧的书画,一本破旧不堪的书引起了他的注意,王先生拿起这本书翻看,书边与纸张有不少破损,但字迹还算清晰,断定是宋朝的东西,王先生深知宋朝文化的繁荣和独特,宋朝的书籍在收藏界更是有着极高的地位,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 的说法。
摊主见王先生对这本破书感兴趣,开始介绍说这是从古墓挖出来的,南宋刻本你喜欢,5 万块卖给你。王先生暗自警惕,他虽然对古籍的鉴定并不专业,但也知道 5 万块买一本破书,这个价格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将书扔了回去转身就想走。
摊主见王先生要走,连忙叫住他说:看你是真心喜欢,价格好商量嘛!你出个价只要合适我就卖给你。王先生见摊主松口,便开始与他讨价还价起来,最后摊主最终诚心给出了 1 万块的价格,王先生不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
王先生回到家后,迫不及待地将这本刚淘来的宝贝摆在桌上,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王先生满心激动,但也犯起了愁,到底是不是南宋刻本心里实在没底。
从此开始四处打听,托朋友联系了不少业内知名的专家,可这些专家不是没时间,就是离得太远,一时半会儿根本请不过来。就在王先生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想起曾经在一个古玩交流群里的藏友,给这位藏友他发了一条信息,简单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并附上了几张古籍的照片,藏友很快就回复了他,建议王先生去联系李致忠这样的权威专家进行鉴定。
李致忠李致忠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供职于国家图书馆,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目录编制、书史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中国古代书籍史》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古书版本鉴定》《典籍志》《古代版印通论》《肩朴集》等专著
王先生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上了李致忠,李致忠带着几位助手来到了南昌,王先生早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李致忠老师最后确定,是南宋刻本、北宋英宗治平三年的翻刻本,是现存唯一的孤本价值连城。
跌宕命运与时代沉浮
《礼部韵略》的成书,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公元 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匡胤采取了 “杯酒释兵权” 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削弱兵权,广开科举之路,制定了 “崇文抑武” 的基本国策 。在这一国策的影响下,宋朝文化繁荣,读书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宋初科考,不但试经,也试诗赋。考生在科场写诗作赋时,需要牢记字韵,还要避免犯讳,否则就会被黜落。正如宋朝洪迈在《容斋三笔》中所记载:“本朝尚文之习大盛…… 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为了满足考生的需求,韵书的纂修应运而生。
景德四年(1007 年)十一月,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大中祥符元年(1068 年)六月改为《大宋重修广韵》。景祐四年(1037 年),太常博士宋祁、郑戬等修纂《集韵》。与此同时,因为崇政殿说书贾昌朝的建议,由丁度、贾昌朝等又纂修了《集韵》的《韵略》。由于科举考试由礼部主管,且 “韵略” 直接为礼部科试之用,所以被称为《礼部韵略》 。
《礼部韵略》修成后,行用了二十四年。然而,它的命运却随着宋朝政治的变革而跌宕起伏。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至元丰八年(1085 年)间,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为了选拔实用型人才,他明令科举考试取消诗赋,改试经义、策论。随着诗赋从科举中消失,《礼部韵略》也随之被废置,失去了它作为科举工具书的价值 。
元佑元年(1086 年),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旧党,又改变科举法,进士考试除经义外,仍试诗赋。于是,被废置了十四年之久的《礼部韵略》又被重新启用 。然而,由于举人初习声律,对韵书的使用存在诸多疑虑,加以经传音释与《礼部韵》间有不同,传袭又多讹谬,导致字有合用而私相传为当避者,举人不敢用,主司不敢取。因此,在元佑五年(1090 年),朝廷诏太学博士孙愕进行增补 。
好景不长三年后的元佑八年(1093 年)九月,太皇太后驾崩,哲宗亲政,又着手改革,恢复神宗旧制,科考再罢诗赋,专考经义、策论。经孙愕增补的《礼部韵略》再度被废置,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
徽宗即位后,采纳蔡京建议,取消科举,推行三舍选考法。甚至认为作诗有害经术,称诗为口号。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记载:“政和间,大臣有不能为诗者,建言诗为元佑学术,不可行。李彦章为御史,承望风旨,遂上章论陶渊明、李、杜而下,皆贬之。因低黄鲁直、张文潜、晃无咎、秦少游等,请为科禁。” 并严令 “诸士庶传习诗赋者,杖一百” 。在这样的背景下,《礼部韵略》更是一废再废,几乎被人遗忘。
钦宗靖康元年(1126 年),虽恢复了诗赋科考的内容,但翌年金人便攻破开封汴梁,徽、钦二帝被掳,北宋宣告灭亡。《礼部韵略》自其成书时起,先后行用不到三十年,随着北宋的灭亡,它的身影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些零星的记载,让后人去追寻它曾经的辉煌 。
国宝的价值
从文物价值来看,宋版书在古籍中一直占据着至为珍贵的地位,素有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 的说法。这不仅是因为其存世稀少,更在于其制作工艺的精良。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宋版书在字体、版式、用纸、用墨等方面都极为讲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这部北宋英宗治平三年的《礼部韵略》翻刻本,更是宋版书中的佼佼者。它是现存最早的《礼部韵略》刻本,且极有可能是孤本,这使得它在文物界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
在制作工艺上,这本《礼部韵略》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期的印刷特点。其刀法古拙,字体古朴,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从纸张上看,它采用的是皮纸印造,虽然纸质较粗,横向罗纹宽粗,但未捣碎的黄色桑或楮树外皮依稀可见,这为研究北宋时期的造纸技术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从版口、刀法、字体、墨色等因素考量,此书应为民间坊肆翻刻,这也反映了当时民间印刷业的发展状况 。
从学术价值来看,《礼部韵略》作为宋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工具书,对于研究宋代的音韵学、科举制度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宋人学习诗赋的必备工具书,相当于宋人的 “新华字典”,对于研究宋代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宋代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诗赋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考生在科场写诗作赋时,需要严格遵守韵书的规范,否则就会被黜落。因此,《礼部韵略》作为官方颁布的韵书,对于规范宋代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礼部韵略》,我们可以了解宋代的音韵系统、字韵规范以及避讳制度等,这对于研究宋代的语言学和文化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此外《礼部韵略》的成书与宋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它的兴衰历程,也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变革和文化政策的调整。因此研究《礼部韵略》,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
天价落槌尘埃落定
王先生得到这本《礼部韵略》后,将其视为自己最珍贵的收藏,命运却总是充满了变数。2012 年王先生在投资房地产项目时遭遇骗局,资金链断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了填补资金缺口,王先生不得不忍痛割爱,决定出售这本北宋刻本《礼部韵略》。
首先想到了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对这本古籍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一直致力于收集和保护珍贵的古籍文献,如果能将这本《礼部韵略》收入馆藏,无疑将大大丰富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于是,江西省图书馆邀请了李致忠、韦力、陈先行等多位国内顶尖的古籍鉴定专家,对这本《礼部韵略》进行了更为详细和深入的鉴定。
专家们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讨论,一致认定这本《礼部韵略》为北宋英宗治平三年的翻刻本,且极有可能是现存唯一的孤本,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江西省图书馆对这本古籍势在必得,经过一番商讨,他们给出了 500 万的报价,希望能够买下这本古籍,将其作为镇馆之宝收藏。
500 万的报价对于王先生来说,远远无法满足他填补资金缺口的需求,随着专家们对这本古籍的鉴定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本北宋刻本《礼部韵略》的存在,它的价值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因此,王先生决定寻求其他的出售途径,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买家。
在朋友的建议下,王先生找到了匡时拍卖公司,匡时拍卖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拍卖公司,在古籍拍卖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口碑。匡时拍卖公司对这本《礼部韵略》也非常重视,他们组织了专业的团队,对这本古籍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策划。
为了让这本古籍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王先生再次找到了李致忠,请他帮忙对古籍进行修复。李致忠欣然答应,他将古籍拿到国家图书馆,组织了专业的修复团队,运用最先进的修复技术,对古籍进行了精心的修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本破损严重的古籍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光彩,被按顺序装订成四卷五册,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匡时拍卖公司也为这本《礼部韵略》的拍卖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他们邀请了众多的古籍收藏家、学者和文物爱好者参加拍卖会,还通过各种媒体对这本古籍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2013 年 12 月 4 日,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会如期举行。这本北宋刻本《礼部韵略》作为本次拍卖会的重头戏,吸引了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拍。拍卖师刚一宣布开拍,现场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报价声,价格一路飙升,从 800 万迅速攀升到 1500 万、2000 万…… 气氛紧张而热烈,每一次加价都让人心跳加速。
众多买家都对这本珍贵的古籍志在必得,竞争异常激烈。经过多轮激烈的竞拍,最终,南京图书馆以 2600 万的高价成功拍下了这本《礼部韵略》,加上佣金,总价高达 2990 万元。当拍卖师手中的槌重重落下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本历经千年沧桑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终于找到了它的新家。
南京图书馆将这本《礼部韵略》视为镇馆之宝,精心收藏和保护,不仅丰富了南京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科举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王先生,也用这笔拍卖所得,成功填补了资金缺口,解决了公司的危机。这场拍卖会,不仅创造了古籍拍卖的天价纪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本北宋刻本《礼部韵略》的珍贵价值,成为了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
来源:论语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