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天是农历八月初一,虽然不是节日也不是节气,但对于人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古人通常会通过初一、十五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走势。例如,在民间就有“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上看初一二,下看十五六”等一些农谚。
导语:“冬天冷不冷,就看八月初一”,明日八月初一,今冬雨雪多不多?
今天是农历七月三十,是民间传统说法中“关地门”的日子,按照习俗,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明天是农历八月初一,虽然不是节日也不是节气,但对于人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古人通常会通过初一、十五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走势。例如,在民间就有“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上看初一二,下看十五六”等一些农谚。
八月初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农历八月为仲秋时节,这个时候大部分秋收作物将要大成熟,是秋忙正式开始。尤其是八月初一这天,如果是晴天的话,后续天气也可能将以晴朗的天气为主,有利于“秋收秋种”。但是,如果这天阴天下雨的话,人们就要担心了,可能会影响到秋收。像农谚“八月初一晴,八八无水过田埂”“八月初一晴,十天谷上场”等,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旧时人们也会通过农历八月初一这天,判断当年冬天的寒冷程度,像民间就有“冬天冷不冷,就看八月初一”的讲法。
那么,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雨雪多不多呢?下面我们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比较常见了,很多人都听过,从字面上看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一这天是个大晴天,没有降雨出现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冬天可能会比较暖,是个暖冬;反之,如果农历八月初一这天下雨或下雪的话,则往往预示当年的冬天可能会比较寒冷,是个冷冬。
古代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病虫害可以打农谚,作物生长不好可以追肥,提高抗逆能力可以打生长调节剂,而是更加依赖自然天气。
人们更希望冬天寒冷雪多一些,厚厚的积雪冬天不会融化,能够给越冬的小麦、大蒜等作物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其能够安全越冬,减少来年病虫害高发的几率。并且,这些积雪来年春天融化后,不仅能够缓解春天的旱情,还相当于给作物施了一遍天然肥料,促进其生长。
因为,雪水中氮化物含量是雨水的4倍,且重水含量比普通水少1/4(重水会抑制生物酶活性),可直接促进植物枝叶生长。另外,雪水还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酚、汞等有害物质含量低于普通水,更有利于农作生长。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农历八月初一这天感觉冷凉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大概率也可能会比较寒冷,是个冷冬。反之,如果我们农历八月初一这天还比较炎热的话,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当年的冬天也不会太冷,是个暖冬。
暖冬虽然对我们冬天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可能有利,但对农业生产来说可是不是好的预兆。因为,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冬天偏暖往往预示着来年春天出现倒春寒的几率会增大。
一旦出现倒春寒,不仅会引起我国北方种植的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等作物出现烂种现象,还会影响我国南方水稻播种出苗和生长。并且,春天时多数果树陆续进入开花授花期,抗御低温阴雨能力大为减弱,如果出现倒春寒天气,就可能会导致这些开花的果树出现大面积烂秧、死苗和果树开花座果率低等危害,其他春种作物生长发育也受到严重影响。
古人说的“秋风”,是由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的、带有凉意的风,多为偏北风(如东北风、西北风),标志着天气开始转凉,是季节交替的一种气候表现。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一这天刮起了“秋风”的话,按古人总结的经验,预示着正月初一前后可能会降雪比较频繁。
需要说明一下:
现代有了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人们对古人留下的农谚嗤之以鼻,认为已经没用了。但是,我们要知道,农谚可是古代人们的“生存指南”,是无数人靠祖祖辈辈“观察天象、记录物候、试错总结”攒下的经验,必然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八月初一晴,十天谷上场”、“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等,不是单纯的“过时老话”,而是和节气、自然相关的农耕时代的时间坐标。
有了节气和这些农谚,古人就能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不误农时。
所以,我们不能现在现代的角度去说农谚没用,它可是古人用千年经验攒下的“生活智慧”,即便是现代人们也是靠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的,能够让我们更懂自然、更接地气,还不算过时。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你认为现代节气和农谚没用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