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边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项目经理的朋友,前段时间几乎每周都要找我吐槽。
身边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项目经理的朋友,前段时间几乎每周都要找我吐槽。
他说自己就像一根被不断拧紧的琴弦,白天要应对甲方的百般刁难,晚上要面对团队的各种问题,KPI的压力更是像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有一次深夜,他发来一条语音,声音疲惫不堪:“我真的快扛不住了,感觉下一秒就会断掉。”
这种感觉,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情绪失控,心态失衡,仿佛随时都会被击垮。
每到这时,我总会想起一个人——曾国藩。
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在与逆境和压力缠斗。
带兵打仗,屡战屡败,数次被逼到要投水自尽;身居高位,又遭同僚排挤,朝廷猜忌。
但他总能从崩溃的边缘把自己拉回来,最终成就一番立德、立功、立言的伟业。
他靠的不是什么天赋异禀,而是一套顶级的心法。
尤其是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始终牢牢守住了三样东西。
01
守住日常,不问前程
人为什么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想得太远,而做得太少。
盯着那遥不可及的目标,焦虑未来的不确定性,精神的能量就在这种空想中被一点点耗尽。
曾国藩早年也曾陷入这种困境。
靖港惨败后,他辛苦建立的湘军主力毁于一旦,自己也成了朝野上下的笑柄。
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他整日忧心忡忡,思考湘军的前途,自己的未来,越想越绝望,越想越无力。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醒悟:前路迷茫,想也无用,唯一能抓住的只有当下。
于是,他把自己从对未来的焦虑中抽离出来,雷打不动地坚持自己的“日课十二条”:每日读史十页,记日记一篇,习字半个时辰……
他不再去想明天能否胜利,未来能否封侯,只是专注于完成眼前这一个个微小的任务。
正是这种对“日常”的坚守,让他的内心重新获得了秩序感和掌控感。混乱的心绪渐渐平复,力量也一点点积蓄起来。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流”,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就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的烦恼。
守住日常,就是主动为自己创造“心流”的机会。
觉得压力大到天要塌下来了?
不如先去专注地跑五公里;
觉得工作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不如先把桌子整理干净,列出今天必须完成的三件事。
把力气花在可控之事上,才是高级的智慧。
02
守住心静,不随境转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一个人内心的平静,是应对外界一切风浪的定海神神针。
曾国藩一生都将“静”字奉为修行的核心。
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自己脾气急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发怒,事后又常常后悔。
他深知,情绪失控是成事最大的敌人。
为此,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每日无论多忙,都要静坐片刻。
在静坐中,他审视自己的念头,反省自己的言行,让狂乱的心慢慢沉淀下来。
有一次,他的爱将塔齐布在前线打了败仗,消息传来,全营震动。幕僚们个个心急如焚,找曾国藩商议对策。
只见他端坐帐中,气定神闲,一言不发。
等所有人都冷静下来,他才缓缓开口,条分缕析地安排后续事宜,瞬间稳住了军心。
这就是“静”的力量。
我们现代人,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和无数的琐事包围,心弦时刻紧绷,稍有不如意便容易暴躁、焦虑。
殊不知,越是混乱的局面,越需要一颗平静的心。
作家胡夫兰德说:
“世上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功败垂`垂成的,往往就是过度的情绪。”
情绪稳定,不是让你没有情绪,而是让你不被情绪所左右。
下次再感到怒火中烧或焦虑不安时,不妨试试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让你心烦的环境。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心乱,则万事皆乱;心静,则困境自解。
03
守住圈子,不扛全责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累,是因为习惯了把所有事情都自己扛。
他们总觉得求助是示弱,合作是麻烦,宁愿自己苦苦支撑,也不愿向外寻求一丝帮助。
曾国藩最初也是如此,事必躬亲,独揽大权,结果把自己累得半死,团队效率却极低。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反思后,他终于悟透了一个道理: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他开始放权,大胆任用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有才能的人,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
他广开言路,建立起强大的幕僚团队,凡事都与大家商议,集思广益。
他把自己从一个“孤独的英雄”,变成了一个“平台的搭建者”。
也正是这个圈子,在他最危难的时候,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作家刘震云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当你觉得一个人扛不住时,不要硬撑。
去找信任的朋友聊一聊,或许能帮你打开思路;
向优秀的同事请教一下,或许能让你少走弯-路;
把不属于你的责任分出去,把可以合作的事情交出去。
压垮人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独自承担一切的执念。学会借力,也是一种能力。
▽
曾国藩的一生,是在压力下不断修行的过程。
如果你也正感到身心俱疲,不妨学学曾国藩。
把眼光从远方收回,思绪从外界拉回,把重担从肩上卸下。
你会发现,天,没那么容易塌下来。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上进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