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少人觉得 “参是好东西,吃了就补身”,结果有人吃了西洋参上火、有人喝了红参却更乏力 —— 其实参的种类不同,功效差得远!咱们常说的 “参”,光常见的就有 7 种,有的补气虚、有的滋阴火、有的适合老人、有的适合孩子,只有用对了才能 “补足一身虚”,用错了反而伤身体。今天就把这 7 种参的 “用法说明书” 讲透,看完你就知道自己该吃哪种参!
在说 7 种参之前,先纠正 3 个常见错误,很多人就是栽在这上面:
误区 1:参越贵越好不是野山参就比太子参好!比如孩子气虚,吃太子参温和又安全,吃野山参反而容易上火、流鼻血;
误区 2:所有人都能吃参感冒发烧、喉咙痛、拉肚子时,身体在 “抗邪”,吃参会 “把邪困住”,让病好得更慢;
误区 3:只吃参就够了参是 “补药”,得搭配生活习惯 —— 比如吃参时熬夜、吃生冷,补进去的气很快就耗没了,等于白吃。
记住:补参的核心是 “对症”,不是 “贵” 也不是 “多”,找对自己的 “虚证”,选对参才有用。
✅ 总觉得累,爬 3 层楼就喘,说话声音小、懒得开口;
✅ 容易感冒,一受凉就鼻塞、打喷嚏,免疫力差;
✅ 饭后容易腹胀、大便稀,消化不好(脾虚);
(比如 40 岁以上上班族,天天加班后没力气,就适合用它调)
用法技巧:切片含服(1-2 片 / 天,含到没味嚼碎咽),或煮水喝(3-5g,搭配黄芪 10g,补气更强);
注意禁忌:❌ 怕热、口干、大便干的人别吃(容易上火);
❌ 高血压患者慎吃(最好遵医嘱)。
核心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补而不燥,像给身体 “降温又充电”;适合人群:✅ 夏天怕热,空调房里也出汗,嗓子干、总想喝水;
✅ 熬夜后口干舌燥、口腔溃疡,或长期用电脑后眼睛干;
✅ 气虚但又怕上火,不敢吃人参的人(比如南方夏天,很多人适合用它);
用法技巧:泡水喝(3-5g,加麦冬 5g、枸杞 10g,滋阴更够),或打粉装胶囊(每次 1g,每天 2 次);
注意禁忌:❌ 手脚凉、大便稀、怕冷的人别吃(会加重虚寒);
❌ 别和萝卜一起吃(萝卜破气,会抵消西洋参的补力)。
核心功效:温补阳气、散寒止痛,像给身体 “加暖气”,尤其适合阳虚怕冷的人;适合人群:✅ 冬天手脚冰凉,穿再多也暖不热,晚上睡觉脚也凉;
✅ 容易拉肚子,吃点凉的就肚子疼,大便不成形;
✅ 女性冬天痛经,经血颜色暗、有血块(阳虚血瘀);
用法技巧:煮水喝(3-5g,加生姜 3 片、红枣 5 颗,暖身又补血),或泡酒(红参 20g 泡 500ml 白酒,冬天每天喝 1 小杯);
注意禁忌:❌ 夏天或怕热、长痘的人别吃(会火上浇油);
❌ 阴虚火旺(口干、手足心热)的人慎吃。
核心功效:比红参温补力更强,能补元气、抗疲劳,适合长期虚寒、体力透支的人;适合人群:✅ 中老年人冬天特别怕冷,甚至膝盖凉、腰凉;
✅ 大病初愈后(比如手术后),身体虚弱、没力气;
✅ 长期熬夜、体力劳动多,感觉 “身体被掏空” 的人;
用法技巧:隔水蒸(5g 高丽参切片,加少量水,蒸 30 分钟,连汤带参吃掉),每周 2-3 次即可(别天天吃,避免补过);
注意禁忌:❌ 年轻人、体质偏热的人别吃(容易上火长痘);
❌ 感冒、发烧时绝对不能吃。
核心功效:补气生津、药性平和,像 “温和的补剂”,老人、孩子、体质弱的人都能吃;适合人群:✅ 孩子挑食、不爱吃饭,面黄肌瘦、容易感冒(小儿气虚);
✅ 老人气虚但怕上火,吃不了人参、红参;
✅ 产后妈妈气虚,想补又怕影响喂奶(温和不刺激);
用法技巧:煮水喝(孩子 3-5g,老人 5-10g,加山药 10g、莲子 5g,健脾又补气血);
炖粥(太子参 5g 切碎,和大米一起煮,孩子爱喝又补身);
注意禁忌:❌ 气虚严重、需要 “急救” 的人别吃(药力太温和,起效慢);
❌ 湿热重(舌苔黄腻、口苦)的人慎吃。
核心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功效接近人参但价格便宜,适合日常轻度气虚调理;适合人群:✅ 上班族久坐后乏力、没精神,不想说话;
✅ 学生党学习累,容易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 脾胃弱,吃一点就饱,消化慢(比如早餐吃个包子就胀);
用法技巧:煲汤(党参 10g,配排骨、玉米,日常补气血);
泡水(党参 5g + 陈皮 3g,补气不胀气,适合脾胃弱的人);
注意禁忌:❌ 阴虚火旺(口干、手足心热)的人别多吃(会加重口干);
❌ 气滞腹胀(肚子胀、爱打嗝)的人慎吃。
核心功效:南沙参补气 + 滋阴,北沙参滋阴力更强,专门针对 “阴虚上火”,比如口干、嗓子干;适合人群:✅ 秋天干燥,总觉得嗓子干、鼻子干,甚至咳嗽少痰(阴虚燥咳);
✅ 经常用嗓的人(比如老师、主播),嗓子疼、声音哑;
✅ 糖尿病患者(阴虚口渴),吃了能缓解口干;
用法技巧:煮水(北沙参 10g + 麦冬 10g + 玉竹 5g,滋阴润燥,秋天喝最好);
炖梨(南沙参 5g,和梨一起蒸,治秋天干咳);
注意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稀、怕冷)的人别吃(会加重拉肚子);
❌ 风寒咳嗽(咳嗽有白痰、怕冷)的人慎吃。
很多人分不清参的样子,教你 3 个简单方法,一眼辨明:
看颜色:红参、高丽参是红棕色(加工过),人参(园参)、党参是黄白色,西洋参是浅黄或白色,太子参是细小白条;
看形状:人参、高丽参是 “人形”(有根茎、须),党参是长圆柱形(像小树枝),太子参是细短纺锤形(像小萝卜),沙参是细长圆柱形;
尝味道:人参、红参、高丽参味微苦带甜(补力强),西洋参先苦后甜(有凉感),太子参、党参味淡甜(温和),沙参味微苦(偏滋阴)。
老话常说 “常把参来尝”,不是让咱们天天吃、顿顿吃,而是要 “辨清自己的虚,选对适合的参”—— 比如冬天手脚凉就用红参暖身,夏天怕热就用西洋参滋阴,孩子虚就用太子参,日常补就用党参。
其实补身的关键,从来不是 “吃多贵的
补品”,而是 “找对问题、用对方法”。希望今天这 7 种参的用法,能帮你和家人精准补虚,把身体养得棒棒的,自然更长寿!
最后提醒:如果不确定自己是什么虚证,或者有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一定要先找中医辨证,别自己随便吃参哦!
来源:陈医生中医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