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曾是美国多发大癌,如今却“销声匿迹”,这5招,值得借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4:3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几十年前,胃癌在美国是让所有人都谈之色变的“头号杀手”之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如今的美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持续走低,几乎“隐身”于癌症谱系之外。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数据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胃癌的发病率下降了超过80%,成为少数几个发病率持续下降的大癌种之一。这一巨大变化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比之下,中国仍是胃癌的高发国。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40万,死亡人数达30多万,其中中老年人群是最主要的“受害者”。

为什么同样是胃癌,在美国已经“销声匿迹”,而在中国仍然是“夺命主力”?这背后隐藏着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答案,就藏在美国这几十年来悄然推行的五大策略中。

胃癌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其中,幽门螺杆菌是最具杀伤力的“幕后黑手”。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4年就宣布幽门螺杆菌为一级致癌物。

它像一位耐心的“潜伏者”,在胃里悄悄生根发芽,慢慢破坏胃黏膜,直至发展为胃癌。

美国之所以能让胃癌发病率大幅下降,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幽门螺杆菌的早期筛查和根除治疗。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医学界开始重视这一致癌因子,推广“检测-治疗-复查”三步走策略。

特别是在高风险人群(如有胃病史、家族癌症史者)中广泛开展幽门螺杆菌检测,一旦发现,立即进行抗生素联合疗法根除。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仍缺乏足够重视,不少患者直到出现严重胃病甚至癌变,才发现这一“隐形杀手”。

如果能像美国一样,把筛查和干预前移,胃癌的发生率可能早已改写。

过去,美国人的饮食中也充斥着大量腌肉、烟熏鱼、加工肉类,这些高盐、高亚硝酸盐的食物正是胃癌的“温床”。

但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经历了一场“饮食革命”——保鲜技术升级、冰箱普及、冷链运输的完善,使得人们不用再依赖腌制来保存食物。

新鲜蔬菜水果成为日常饮食主角,低盐、低脂成为餐桌新风尚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多份报告中指出,这一饮食结构的改变,是胃癌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反观中国,腊肉、咸鱼、泡菜仍是很多家庭的“年味”记忆。

但这些传统饮食习惯,若长期摄入,确实会增加胃癌的风险。饮食习惯需要代际传承,但也应随着科学认知及时调整。

改变口味,可能就是在给自己和家人降低患癌的风险。

在中国,许多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炎”“胃溃疡”,忽视了持续的隐痛与不适。

而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美国在癌症防控策略中,特别强调“早筛早治”。虽然美国并未将胃癌列为全民普筛癌种,但对于亚裔、拉丁裔等高风险人群,医生会主动建议进行胃镜检查。

一旦发现胃部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便会密切随访甚至干预治疗。

正是这种“宁可多查一次”的理念,让胃癌被扼杀在尚未“开花结果”的阶段。

在中国,推行高风险人群的有针对性筛查,或许比全民普查更具现实意义。

美国人对健康的“焦虑”,可以说是全球领先的。这种焦虑,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对生活质量的高度重视。

每年定期体检、肠胃不适立即就诊、医生建议认真执行,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行为,构成了美国癌症控制的“地基”。

胃癌不再是“突如其来”的厄运,而是可以预防、可以提早发现的疾病。

这种全民健康理念的建立,其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十年来公共健康教育、媒体传播和医疗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很多中老年人仍存在“能忍就忍”“怕查出问题”的观念。真正的勇敢不是拖延,而是主动面对。

一次胃镜检查,可能换来的是十年安心。

美国胃癌的防控成果,并归功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更离不开政府和医保体系的强力支持。

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纳入医保,到胃镜检查的医保报销,再到社区医院的健康宣教,一整套“系统化”的癌症预防机制,让防癌不再是“富人的专利”。

美国对医学研究的投入也极为可观。大量关于胃癌病因、分子机制、个体化治疗的研究不断更新,为临床提供了更精准的干预手段。

这种从科研到政策的闭环机制,正是最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中国近年来也在逐步完善癌症筛查机制,“两癌筛查”、居民体检等政策陆续推广,但在胃癌这一块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把防癌的“网”织得更细、更密,是医疗系统的努力,更是国家健康战略的体现。

胃癌并没有真正消失,它只是被“提前发现、及时处置”所压制住了。

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科学防控,让胃癌“哑火”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对于中国这个胃癌高发国来说,改变的契机就在眼前。

无论是推广幽门螺杆菌筛查、普及健康饮食、增强早筛意识,还是完善政策支持,每一个环节的改变,都是向胃癌说“不”的一大步。

这场关于胃癌的“防御战”,没有硝烟,但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关注胃的健康——不是因为年龄大了就容易得病,而是因为现在的选择,决定未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王芳,孙宁,刘建平,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0):534-539.

[2]李雪,赵玉环.美国胃癌防控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3,16(02):45-50.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R].北京:国家癌症中心,20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骨科苏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