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一则重磅消息引发科技界与环保领域高度关注:国内首座突破 350 米高耸结构规范限制的超级工程 —— 合肥 400 米大气环境气象梯度观测塔,已发布施工总承包招标,计划于四季度正式开工建设。这座总高度相当于 133 层楼高的 "钢铁巨人",
2025 年 9 月,一则重磅消息引发科技界与环保领域高度关注:国内首座突破 350 米高耸结构规范限制的超级工程 —— 合肥 400 米大气环境气象梯度观测塔,已发布施工总承包招标,计划于四季度正式开工建设。这座总高度相当于 133 层楼高的 "钢铁巨人",将刷新亚洲气象观测塔高度纪录,成为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监测的 "国之重器"。
突破极限:400 米高空的工程奇迹
这座矗立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超级观测塔,采用创新的钢结构拉线塔设计,主体高度达 410 米,最高观测平台海拔 400 米,配备载人电梯和专用升降平台,可直达高空作业区域。其独特的桅杆结构通过中心刚性杆身与四周多层拉索的有机组合,形成 "以柔克刚" 的抗风体系,预计能抵御 14 级台风和 7 级地震,设计寿命长达 50 年。
"这不仅是高度的突破,更是技术的飞跃。" 项目工程师介绍,该塔超过现行《高耸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50 米限制,在材料强度、结构稳定性和监测精度上实现三重突破。相比目前亚洲最高的深圳 356 米气象塔,合肥塔在观测高度、平台密度和设备承载力上均实现升级,仅建设工期就需 750 天,预计 2027 年二季度竣工后将成为全球气象观测领域的新标杆。
项目配套设施同样亮点纷呈:包括一座 33 米高气象观测杆、一座 10 米高模拟试验塔,以及 420 平方米的塔下附属用房,形成从地面到高空的立体观测网络。其中 10 米试验塔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气象监测的奥秘。
云端实验室:每 10 米一层的环境 CT 扫描
这座 "空中实验室" 的核心使命,是为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研究装上 "火眼金睛"。塔身上将分层设置数十个观测平台,配备国际最先进的监测设备,对气溶胶、温室气体、PM2.5 等污染物进行 "每 10 米一层" 的垂直梯度观测,如同给大气做 "CT 断层扫描"。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主导单位,将依托该塔构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传统观测只能捕捉近地面污染物变化,而 400 米高空的数据能揭示污染物扩散规律和边界层气象特征。" 科研人员解释,这些数据将直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臭氧污染成因解析、碳排放精准核算等重大需求,为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对比北京 325 米气象塔 40 余年积累的观测数据对京津冀环境治理的贡献,合肥塔将凭借更高的观测高度和更先进的设备,填补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空大气观测的空白。其监测范围可覆盖江淮流域典型城市群,为区域协同治污和极端天气预警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科创合肥:大科学装置集群再添重器
项目选址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并非偶然。这片总面积约 420 亩的科创核心区,正崛起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志性区域。观测塔东邻科学院北路、西接谭岗路,处于科创设施集群的核心位置,将与周边大科学装置形成协同效应。
"气象塔不仅是科研设施,更是展示城市科创实力的窗口。" 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设计兼顾科研功能与景观需求,夜间灯光亮化将使其成为区域地标。附属用房设置的科普展厅,将让公众直观了解大气环境科学,实现 "硬科技" 的柔性传播。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这座超级观测塔将成为区域气象合作的关键节点。它与广州番禺在建的 190 米气象塔遥相呼应,共同构建华南至华东的大气环境监测走廊,为我国东部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027 年竣工后,当科研人员首次从 400 米高空平台俯瞰江淮大地时,这座钢铁巨塔已不仅是高度的纪录保持者,更成为守护蓝天的 "科技哨兵"。从实验室数据到污染防治决策,从极端天气预警到城市规划优化,合肥 400 米气象塔书写的,将是中国大气科学观测的新高度。
来源:布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