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四维融合,社志联动” 赋能乡村治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7:01 1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面临资源整合效率低、服务供需失衡等新挑战。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模式为核心,通过融合传统互助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优化地理空间与服务网络、链接慈善资源与产业发展、结合专业方法与乡土智慧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面临资源整合效率低、服务供需失衡等新挑战。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模式为核心,通过融合传统互助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优化地理空间与服务网络、链接慈善资源与产业发展、结合专业方法与乡土智慧的“四维融合”路径,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治理创新之路。

新民村在前期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

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作为典型的川西林盘聚落社区,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76人。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村里人口结构严重失衡,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2%,“三留守”人员问题日益突出。尽管村内曾组建3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但因活跃度低、专业性不足、组织松散等问题。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系统规划与有效组织,难以精准对接村民需求,传统邻里互助网络也因人口流动等因素逐渐式微,无法为社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社区治理面临较大压力。

如何破解治理难题,激活志愿服务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融传统互助于现代治理,重构文化支撑体系。2019年,大邑县和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新民村,基于社区资产理论(ABCD模式)挖掘传统互助文化资源。通过备案登记制度孵化6支社区社会组织,涵盖手工艺、花卉种植、技术推广等领域,志愿者团队扩容至42人。社工团队引入“月例会+季度培训”机制,将现代治理理念融入传统互助实践。例如,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创新“三班倒”卡点值守制度,累计服务1260小时;留守妇女制作布口罩2000余个,支援周边3个村社,事迹获“学习强国”报道。传统互助精神与现代管理模式结合,显著增强社区凝聚力。

依空间优化强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响应圈”。2021年,社工团队打造“志愿者服务微站”模式,将15户志愿者家庭改造为多功能站点,按“1名站长+3名协作志愿者”配置,构建覆盖全村的15分钟服务圈。站点提供健康监测、代缴费等6项高频服务,累计测量血压、血糖4200余人次;定制特色服务如便民理发(月均8次)、文体活动(年均36场)、30分钟应急维修等,特殊群体服务接触频次提升300%。2022年冬季燃气检测中,微站网络快速响应,高效保障村民安全,凸显空间优化与服务网络融合优势。

聚慈善资源助产业发展,激活社区内生动力。2022年,新民村创新“慈善市集”平台,链接12家企业资源,募集资金1万元注入社区微基金;同步发起“樱桃技术提升计划”等互联网众筹项目,吸引863人次捐赠3.8万元。资金使用严格执行“三议两公开”制度,确保透明合规。2023年,资金支持樱桃园技术培训4次,购置效率工具6套,推动产量与质量双提升;乡村妇女改造“显眼包”活动获成都市委收藏,助力创业增收。社区形成“慈善微基金+众筹+产业反哺”循环模式,自我造血能力提升400%,经验入选成都市创新案例库。

借专业方法凝乡土智慧,推动服务精准化。社工团队开设“乡村社工学堂”,采用“理论+实务+考证”三位一体模式,培养持证社工2名,并制定《社工微站操作手册》规范服务流程。同时,注重融合乡土智慧,如新媒体小组通过直播带货助销滞销金蜜李,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专业方法与本土实践结合,推动志愿服务实现“需求精准化、服务专业化、资源多元化、评估科学化”转型。

新民村的破题之举取得了哪些成效?

完善治理架构,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通过“四维融合”与“社志联动”的协同模式,新民村构建了“备案登记—专业督导—能力建设”的三阶培育社区治理体系,成功孵化6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23名社区骨干人才,实现社区自组织从“零散化”向“体系化”转变。10个家庭志愿者服务微站形成“15分钟服务响应圈”,基础服务日均触达量提升至50人次,紧急需求响应时效缩短75%,特色服务包覆盖率达92%,其中便民理发、水电维修等高频服务满意度达98%,社区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激发发展潜能,增强社区发展动力。慈善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社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慈善市集+互联网众筹”双轨机制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2万元,社区慈善微基金规模达3万元。“产业反哺”机制增强社区经济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能力提升400%,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推动社区治理从依赖外部资源向自我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发挥示范作用,推广乡村治理经验。新民村的创新实践形成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制定的《分散居住社区志愿者服务微站点建设规范》和《社工微站操作手册》,为农村社区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经验已成功推广至1个其他分散居住型农村社区,并开展5场专题培训,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样本与智力支持。

新民村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实现传统互助文化与现代社区治理理念、地理空间优化与社会服务网络、慈善资源与产业发展、专业方法与乡土智慧“四维融合”,在社区治理、经济发展、专业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新民村将重点构建志愿服务信用体系,持续探索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书写乡村善治新篇章。

来源:中共大邑县委社会工作部

来源:成都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