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汉经学家,琅琊临沂(今兰山区)人,系琅琊王氏定居临沂的始祖。他自幼博览五经,是当时唯一能讲授《邹氏春秋》的学者,在《论语》传承中亦占据重要地位 —— 与贡禹同为《齐论》主要传人,其子王骏则深耕《鲁论》,著有《鲁王骏说》20 篇。王吉还曾随韩婴弟子研习《韩诗》
1. 王吉(?— 前 48 年)
西汉经学家,琅琊临沂(今兰山区)人,系琅琊王氏定居临沂的始祖。他自幼博览五经,是当时唯一能讲授《邹氏春秋》的学者,在《论语》传承中亦占据重要地位 —— 与贡禹同为《齐论》主要传人,其子王骏则深耕《鲁论》,著有《鲁王骏说》20 篇。王吉还曾随韩婴弟子研习《韩诗》并广传于世,构建起多元的经学传承体系。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祖孙三代形成 “王氏经学世家” 雏形,为琅琊王氏日后成为文化望族奠定根基,开启了临沂 “经学名邦” 的历史脉络。
2. 武宣卞皇后(161—231 年)
琅琊开阳(今兰山区)人,魏武帝曹操之妻、魏文帝曹丕生母,中国历史上极具贤德的女性代表。她出身寒微却品性高洁,“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的处世之道被后世称颂。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被册封为魏王王后,曹丕称帝后先后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她始终以节俭自守,严禁外戚干政,多次劝谏帝王体恤民情,其 “母仪之德” 成为魏晋后宫典范。作为琅琊籍皇后,她的德行与地位进一步提升了临沂地区在魏晋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
3. 王祥(185—269 年)
西晋重臣,“二十四孝” 之一,琅琊临沂(今兰山区白沙埠镇)人,以 “卧冰求鲤” 的孝行流传千古。他早年丧母,面对继母苛待仍恪尽孝道,父母患病则衣不解带侍疾。隐居二十余年后方入仕,历任温县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辅佐曹魏与西晋两朝。晚年留下《训子孙遗令》,提出 “信、德、孝、悌、让” 的家训准则,成为琅琊王氏世代传承的精神内核。其孝亲故事被列入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山区孝河、孝友社区等地名均与其事迹相关。
4. 王览(205—278 年)
西晋官吏,王祥同父异母弟,琅琊临沂(今兰山区白沙埠镇)人,以友爱兄弟著称。继母朱氏虐待王祥时,他常直言劝谏并主动分担苦役,甚至舍身守护兄长 —— 当朱氏在酒中下毒时,他抢先夺杯欲饮,迫使继母放弃加害。魏黄初年间入仕,历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宗正卿等职,封即丘子,食邑六百户。晋武帝赞其 “服仁履义,贞素之操”,谥号 “贞”。他育有六子,其后裔在东晋涌现出王导、王羲之等重臣名士,是琅琊王氏家族繁荣的关键奠基人。
5. 王戎(234—305 年)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 之一,琅琊临沂(今兰山区白沙埠镇)人,以聪慧多谋闻名。幼年时便有 “道边苦李” 的著名论断,展现出过人洞察力,时人赞其 “眼烂烂如岩下电”。袭父爵入仕,累官至豫州刺史、司徒,参与伐吴之战并因功进爵安丰县侯。他精于清谈,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一,但为官后以 “与时浮沉” 自保,饱受争议。作为琅琊王氏跻身魏晋名士圈层的代表,他的生平反映了门阀士族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晋书》为其单独列传。
6. 王衍(256—311 年)
西晋重臣、玄学家,琅琊临沂(今兰山区白沙埠镇)人,王戎从弟,以清谈闻名于世。他 “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妙善《老》《庄》玄理,发言有误则即时更正,时称 “口中雌黄”,被后进之士奉为 “一世龙门”。历任尚书令、司空、司徒等职,却在晋室危乱时专谋自保,提议让弟王澄、族弟王敦分掌荆州、青州,构筑 “三窟” 以求安身。永嘉五年(311 年)被俘,遭石勒杀害。他虽为政无方,却推动了玄学在南方的传播,其 “阿堵物” 的典故至今仍在流传。
7. 王廙(276—322 年)
东晋书画家、文学家,琅琊临沂(今兰山区白沙埠镇)人,王导从弟,晋元帝司马睿姨弟。他多才多艺,书法兼善隶、草、行诸体,绘画擅长人物、山水,被谢赫《古画品录》评为 “六法颇该,殊丰瞻为妙”。在西晋末年战乱中,他追随司马睿南渡,历任荆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封武陵县侯。作为 “书画双绝” 的文化大家,他不仅为东晋艺术发展奠定基础,更以琅琊王氏成员身份助力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是政艺双馨的代表。
8. 王羲之(303—361 年)
东晋书法家,“书圣”,琅琊临沂(今兰山区)人,王导侄孙。他自幼研习书法,博采钟繇、张芝等名家之长,创立 “妍美流便” 的新体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法、结体被历代书法家奉为圭臬。他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等职,世称 “王右军”。晚年隐居会稽,但临沂始终被视为其故里,如今兰山区王羲之故居已成为海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羲之故里” 更是临沂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9. 王献之(344—386 年)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琅琊临沂(今兰山区)人,与父并称 “二王”。他在继承父亲书法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进一步简化笔法、增强气势,开创 “一笔书” 体,其行草作品兼具俊朗与豪迈之气。代表作《中秋帖》《鸭头丸帖》均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官至中书令,世称 “王大令”。他不仅延续了琅琊王氏的书法文脉,更以创新精神推动中国书法艺术迈向新高峰,父子二人共同铸就了临沂 “中国书法名城” 的历史根基。
10. 颜真卿(709—785 年)
唐代书法家、政治家,祖籍琅琊临沂(今兰山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创立的 “颜体” 楷书雄浑端庄、气势恢宏,打破了初唐楷书的秀雅之风,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代表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至今仍是书法学习者的范本。安史之乱中,他起兵反抗叛军,坚守平原郡,被推为十七郡盟主,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 “颜鲁公”。作为琅琊颜氏后裔,他的忠烈气节与艺术成就相得益彰,成为兰山历史上 “文能传世、武能安邦” 的典范人物。
来源:小芳的历史vlog